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历史进程与实践要求

2023-02-07 08:18边凯云罗茂松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凯云,罗茂松

(1.四川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31;2.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明了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指引着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因此,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上,深刻确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系统爬梳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严格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彰显出势所必然与时代之需。

1 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

考查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是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成功”“如何成功”的基础条件。中国式现代化赓续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重构与超越。

1.1 思想基础:赓续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过程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社会形态论、世界历史思想以及群众史观等角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系统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一,社会形态论是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方位的思想基础。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进步。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人类社会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将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明确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形态论是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正确把握,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深刻认识我国正处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牢牢把握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是保证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前提基础。

第二,世界历史思想是确证中国式现代化出场定位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制度的确立,促使人类社会由“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交往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在孤立中获得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封闭自守的现代化,而是既立足本国国情,又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吸收了人类历史文明成果,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三,群众史观是寻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驱力的思想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3]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人民群众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凭借高度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自觉,实现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群众史观,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1.2 内在根基: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保持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4]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饱经风霜、几经磨难,但是依然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孕育于中华大地,汲取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看,在夏、商、周时期,先人就提出“礼”“乐”,强调在国家治理过程中要将制度制约与道德规范二者相结合。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张“德主刑辅、礼法结合”。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导思想,有效促进了社会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在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中,地缘、亲缘团体作为重要手段,通过公共物品供给如赈灾、仓储、水利等方式来不断加强集体意识。这种集体主义思想横贯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利益提供了思想保障。从发展价值取向角度来看,如《诗经·大雅·民劳》中指出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等观念,与中国式现代化中所包含的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不谋而合。

1.3 现实反思:对西方式现代化的重构与超越

纵观人类社会,现代化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20 世纪以来,西方化成了现代化的代名词。我们在肯定西方式现代化创造人类社会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应对这种建立在压迫、奴役、剥削基础之上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

西方式现代化所展现出的压迫、奴役、剥削,主要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原则的产物。“资本逻辑是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逻辑,是资本的欲望逻辑。生产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为了增殖,即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6]资本活动从其本质来看就是满足于自身增殖。关于如何满足自身增殖,马克思指出,“资本是通过占有他人劳动而使自己的价值增殖[7]。”资本逻辑下的生产活动就是奴役、剥削人的活动,以此来满足无限增值。马克思指出:“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8]以资本逻辑为原则的西方式现代化,控制了人类历史的各个领域,支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导了世界秩序的发展走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重构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对剥削式分工、物质崇拜进行批判与控制,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构建人民群众丰足的物质世界以及愉悦的精神世界。

2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现代化是世界各个国家追求发展的目标愿景,也是中国实现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在救国之路中孕育,兴国之路中形成,富国之路中发展,强国之路中完善。

2.1 救国之路中孕育:政治前提与工业发展的综合作用

近代中国,国家蒙难、民族蒙尘、人民蒙羞。为摆脱这一困境,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多次尝试,但是终以失败告终。1921 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使命扛肩,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寻求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救亡之路,至此开启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基础条件,没有二者作为前提,现代化将是一纸空谈。1945 年4 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9]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消灭封建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就给发展工业生产,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任务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目的。”[10]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根本前提和基础,只有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才能进一步实现现代化。

2.2 兴国之路中形成:制度保障与物质基础的良性互动

中国式现代化在制度保障与物质基础的良性互动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兴国之路中形成。1949 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一个落后的 “两半社会”国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道路决定方向,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既是全新问题,更是时代大考。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其开创的苏联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失误引起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有效避免了新中国在建设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1]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顺利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顺利布局“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面对经济文化等落后的现实情况,国家大力实施“一五计划”。“一五计划”使中国许多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2.3 富国之路中发展:理论突破与经济增长的交汇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突破与经济增长的交汇融合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富国之路中发展。自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关于走什么样的路,是摆在中国面前的现实问题。邓小平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功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2]“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3]邓小平将中国式现代化比喻为小康社会,为现代化赋予了全新的科学内涵。1987 年,他又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引。

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牢固把握“三步走”战略的发展目标,深入推进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明确改革目标,破解发展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此,中国在现代化的探索与发展中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2.4 强国之路中完善:布局战略与统筹发展的齐头共进

中国式现代化在布局战略与统筹发展的齐头共进下,在新时代的富国之路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稳步前进,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就。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两个大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了“两大奇迹”,把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推上了新的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把握国内发展大势,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出“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点明核心要义与实践指南。2017 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现代化建设又作出了新的规划,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 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且迈上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4“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23-24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明确提出,为中国共产党更加全面统筹中国式现代化的完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3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1]26-27,使中国式现代化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1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63中国式现代化能否顺利发展,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能够有力保证中国式现代化不偏离航向、不剥离实际,做到“全国一盘棋”。任何伟大事业都离不开政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必须有一个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经得起历史考验、敢于担当的政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走向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道路,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发挥好把方向、擘蓝图、谋大局的重要作用,促进现代化事业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磅礴的生命力。

3.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 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14]只有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要时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按照不同阶段不同特征进行科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世界文明呈多样化态势。因此,各个国家有其不同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中国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提出的根本性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更加坚定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耐心与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顺应历史大势、体现时代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3.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5]中国共产党只有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人民群众是第一位的发展思想,国家才能在复兴之路上越走越广阔,越走越光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壮大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就是江山”,党的百年发展的铮铮历程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践行初心史。人民群众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依靠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与艰苦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现代化。

3.4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使命担当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握大局,审时度势,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稳步前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当前在“两个一百年”交汇期和“两个大局”的时代场域之下,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中国共产党要坚定改革开放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使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

3.5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16]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努力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的时候,也不能忽视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新征程上,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首先,坚定斗争的底气,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学、思、用贯通中拧紧思想总开关。其次,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挑重担子,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接烫手山芋,在风雨中见世面,长筋骨,丰富斗争经验,增强斗争本领,磨炼斗争意志。最后,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斗争的勇气,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操守,擦亮政治慧眼,敢于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现象进行坚决斗争。

4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世界发展大势,既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严格落实好以“五个重大原则”为核心内容的实践要求,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继续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持续性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创造更加富有生命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