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民政局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自202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双重婚俗改革实验区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移风易俗的决策部署,将传承发扬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和推进婚俗领域移风易俗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深度结合,在全社会倡导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构建起党建引领、社会参与、数字赋能、产业协同的婚俗改革新格局。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强化工作落实。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婚俗改革工作的根本政治保障,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共同担任组长,35个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婚俗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将婚俗改革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重点任务,以任务清单形式确定20项具体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压紧压实区委和区政府的第一责任、有关部门和镇街党(工)委的直接责任、村居党组织的具体责任,做到婚俗改革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办。建立调度通报、动态管理、督促检查、跟踪问责等常态化制度,先后召开婚俗改革协调会议 5次,专题研究资金保障、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事项,确保婚俗改革工作加快推进。
二是注重规划先行,把准发展方向。将婚俗改革工作纳入红山区“十四五”规划,研究制定《红山区“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红山区婚俗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施策相结合,确定建设改革阵地、夯实自治基础、营造社会氛围、发展壮大参与改革社会力量、开展新时代婚姻家庭辅导、倡导新时代婚俗礼仪、创新婚俗改革路径、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婚姻登记全面转型9项具体实验任务,明确以婚俗改革工作3年实验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效、2024年9月顺利通过民政部考核验收为阶段性目标任务,最终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引领全国婚俗改革的路径模式,形成有利于婚俗改革实验工作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提供坚实保障。通过福彩支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加大本级财政投入等方式,有力推动婚俗改革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文件精神,率先开辟福彩经费支持婚俗改革渠道,累计争取自治区福彩资金328万元、市级福彩资金220 万元,用于打造乌兰哈达婚庆公园和完善婚姻登记机关软硬件建设;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80万元,作为婚姻登记中心设备更新和维护经费;区本级财政累计投入180万元,其中,婚俗文化展馆等配套设施专项资金150万元,购买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专项款30万元。
一是聚焦定向推动,推进机制创新。立足区情实际,探索实施婚俗改革系统工程。以党建引领婚俗改革为核心,融入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数字赋能、婚俗改革与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共三个体系,构建以乌兰哈达婚庆公园为平台、以镇街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以镇街设立的社工站为基础的婚俗改革阵地,以开展新时代婚姻家庭教育辅导、整治天价彩礼和婚俗陋习、培树优良家风家训、弘扬新时代婚姻核心价值观为重点任务,采取以机关带动基层、党员引领群众的方式,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元助力婚俗改革,实现13个镇街党群服务中心、65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107个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推动构建党委统筹谋划、政府主抓落实、职能部门及群团组织协同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逐渐形成“多点服务、简单快捷、全面覆盖”的婚姻服务新模式。
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推进阵地创新。采取“互联网+婚姻服务”模式,以国家5A级婚姻登记机关为建设标准,在婚姻登记中心配备自助显示屏、自助叫号系统、自助评价系统、自助阅读终端、自助免费照相机等34台(套)服务设施,结婚登记最快办理时间压缩至5分钟,数字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以婚姻档案协查系统、婚姻家庭辅导系统作为数字化改造重点内容,累计扫描完成22.6万条婚姻登记电子化档案、19.3万份婚姻电子证照,为推进婚俗改革提供了详实的大数据支撑。
三是优化工作方法,推进服务创新。从创新结婚颁证服务模式、满足广大群众办事需求等角度出发,持续优化为民服务工作方法,做到服务零距离、全天候、无障碍。探索实施婚姻登记中心全年无休工作制,针对婚姻当事人注重的“休息日”、“特殊日子”和“好日子”等需求,推出网上提前预约、网上提交申请、电话预约登记等多项服务。设立“办不成事受理窗口”,针对群众遇到的各类问题,现场与涉事部门窗口对接解决,月均服务1400余人次,好评率达100%。整合卫生服务资源,设立婚前检查中心,开展免费婚前、孕前健康检查“二检合一”,婚检领证“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模式日趋完善。启动“红山和谐家庭计划”,开展困境家庭救助、家庭教育宣传、婚姻家庭辅导、矛盾纠纷调解和跟踪指导,具体包括青年教育、婚恋指导、婚前教育、家庭教育、亲子教育、家庭辅导、家庭调解服务7方面内容,为群众提供从婚前辅导到婚中体验、婚后跟进的全周期服务。
一是多方参与、协同推进,形成改革合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组织“五社联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企业、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工作者、辖区居民6方面社会力量,通过公益创投、社区公益“金点子”大赛、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专业人才发挥积极作用。结合社区青年人需求,开展联谊交友、集体颁证等活动35次,婚俗改革倡导志愿者服务队伍扩充到1430人,切实提升改革工作全民参与度和覆盖面。
二是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做好辐射带动。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有机结合,选择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作为试点,打造婚俗改革基层模范阵地,将婚俗改革纳入村规民约,提出“婚事随礼近亲属不超过500元,普通亲友不超过 200元”倡议,推行婚礼宴请“四菜一饭”,引导村民自觉树立婚姻嫁娶新观念。区纪委监委和组织部出台违规操办婚嫁事宜歪风查办、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婚颁证等制度,引导督促干部带头弘扬优良作风,并向红山区全体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居民发出倡议。
三是规范产业、融合升级,打造红山品牌。以婚俗改革成果转化为重点,主动把握市场趋势,积极推进婚庆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与乡村振兴融合,在打造婚庆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成立赤峰市婚姻家庭建设协会,吸纳婚庆类企业13家、个人会员40余人,联合30余家社会组织,以婚姻家庭文化展馆、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婚姻家庭社会组织实践园为阵地,采取实体入住、空间共享的方式,打造新时代婚姻家庭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基地,不断提升婚庆服务和产品的内涵与价值。通过举办自治区婚俗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赤峰市首届婚博会,充分发挥婚庆公园流量入口效应。如,婚博会展区面积6500 平方米,吸引参展企业57家,设置婚纱摄影、珠宝首饰、婚礼用品、婚宴服务、婚房装修等区域,促进“婚庆+产业”专业化、集聚化、标准化发展。
下一步,红山区将紧紧围绕婚俗改革实验区试点目标任务,充分借鉴吸取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着力培树一批群众高度认可、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典型,先行先试、善作善成,为全国婚俗改革工作做出红山实践、提供红山样板、贡献红山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