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方能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2023-02-07 16:04:17宋桂华李玉刚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校导师班级

宋桂华 李玉刚

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学校担负着对學生实施德育的主体责任,但德育并非学校一方就能完成,学校教育的成效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在教育目标上保持一致,积极互补,形成合力,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学校从3个方面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沟通协作:第一,建立学校、年级和班级3个层级的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工作机制;第二,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加强家校沟通,并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第三,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培训会等方式,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加强指导,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和素养。

2015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委会。学校按照文件要求,确定了家委会制度,明确了家委会成员的民主选举方式,制定了家委会的工作流程,组建了学校、年级和班级3个层级的家委会。

家委会的工作机制在学校和班级的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21年10月,学校高三年级某班两位同学发生了矛盾,学生间的矛盾最终升级成了两个家庭间的矛盾。学校通过组织双方家长沟通,并由该班级家委会主任主持会议,以家长的视角,从情理的角度进行交流,最终化解了双方家长心中的隔阂,双方相互道歉并握手言和。

同学间出现小小的摩擦是难免的,若上升到家长之间的矛盾,则增加了矛盾本身的化解难度。如何解开家长间的矛盾,便成了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家委会的介入,多了一个维度来调解,为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家委会可以促进学生间关系的良好走向,为班集体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原生环境,家长是孩子教育的天然启蒙者。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有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而家长和学校拥有“希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这一共同的目标,因此家长和学校是同路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相辅相成,这就需要学校主动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建立多种多样的沟通渠道。

借助家长会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学校每个学期召开2~3次家长会,家长会分成年级组和班级两个维度召开。通过年级家长会,学校传达教育理念、学期工作重点,并借机适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通过班级家长会,班主任邀请学科教师一起参与。班主任侧重介绍学期的工作要点和每个学生的成长变化,学科教师则介绍学科的学习方法和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

借助各类学校活动,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学校每学年9月,举行“阳光体育节”,邀请家长一同观看学生在赛场上的拼搏;12月的“一二·九”歌咏比赛,邀请家长欣赏学生动人的表演;每年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邀请家长一起见证学生的成长历程。开展这些重要的活动,一方面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瞬间,增近亲子感情;另一方面让家长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感受学校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成效。

借助家长志愿者招募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学校建立了家长志愿者制度,每天有6位家长参与到学校早晚高峰的校门执勤中。家长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如学校提出“禁止接送学生机动车在校门口调头” 规定伊始,家长纷纷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对此规定不理解、不认同,当家长志愿者参加完执勤后,认识到了此规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而增加了对学校的认可。

借助全员导师制度搭建家校沟通新桥梁。2021学年第一学期,学校制定了 “全员导师制”工作方案,并启动实施。学期开始,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为班级每位学生配备了一名导师,形成“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是导师”的制度体系。该工作方案中的“导师职责”明确提出:“经常与结对学生的家长及其他课任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在各方面的表现,对结对学生的操行品德及评定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个学期下来,导师们通过电话、微信或QQ等方式,主动与结对学生的家长联系,共同探索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帮助和支持家长学校组织专家团队,聘请专业人士和志愿者,设计较为具体的家庭教育纲目和课程,开发家庭教育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学校据此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家长培训,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年级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同时,班级家委会组织“优秀家长经验分享会”,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培训;借助区级资源,为家长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专业家庭教育的图书,指导家长开展自主学习。

此外,教师培训是家校合作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让教师树立正确的家校共育观念在家校合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十分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与指导。2020年,学校成立了“锦上添花”班主任工作室(图1),“家校共育”是工作室进行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工作室成员们不定期开展沙龙活动,一批年轻的班主任、学科教师积极参加,彼此相互学习,进行主题研讨,共同学习、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发挥整体的教育效应,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

(编辑 文凤)

猜你喜欢
家校导师班级
家校距离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班级“四小怪”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2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不称心的新班级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6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