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涛, 郭青伟, 王新征
(南阳师范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木工程专业全面育人、培养行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关键[1].对以实践为主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而言,有效开展课程思政仍然受到专业课程思政辅助教材缺乏、教学课时少而教学任务重、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不高等因素的制约,教学效果难以保证[2-3].本文以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为例,深入剖析课程思政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挖掘并有效融合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元素、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实践提供借鉴.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土木工程类学科概念和基本知识、常见土木工程设施类型、土木工程设施建设程序等.该课程开设于大一第一学期,是学生接触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课程知识点具有时间跨度大(贯穿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史)、地域范围广(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条件)等特点,对拓宽学生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构建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习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
土木工程概论是学生认识、热爱并融入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深圳大学基于课程模块开展“一体化协同思政教育”[4],河南大学基于专业特色实施“教学全过程渗入式”课程思政[5],同济大学以工程教育认证为背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6],均受到了学生的好评.这些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普适性和推广性受到限制.课程思政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系统工程,将思政教育融进专业知识,让隐性的思政教育在专业知识中升华并显现出来,及时发现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才能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是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育人的综合体,是回答“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组成部分.土木工程概论专业知识面广,教学任务重,学习难度大,部分师生疲于专业知识的教和学,对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程度把握不足,甚至误以为课程思政就是在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之余进行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仍以专业知识为主,仅通过播放视频、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思政教育.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政教育融进专业知识,做到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度交融,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上海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建设了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但整体来说思政教育方面仍存在量少、面窄等不足,研究成果多适用于本校,推广性不强.和思政课程教师相比,土木工程概论任课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不够,在讲好土木工程设施背后故事,宣讲土木工程设施红色精神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参与度较低,效果参差不齐[7].
实施课程思政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需要,是实现人才的国家性和社会性、专业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关键.课程思政具有隐性教育的特征,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的“知情意信行”方面,目前课程思政效果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评价中占比不高[8].高校多从建立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等教学文件,专业课程教师思政培训等环节入手,提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但课程思政教育主要由任课教师自主完成,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个体性,思政教育效果也无法科学监测.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多偏向于理性思维,对思政教育元素的敏感度和接受度较低.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包括土木工程的发展史、土木工程中的力学概念和结构、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土木工程设施的类型、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等知识,是学生认识专业、爱上专业、学好专业、将个人发展融进专业发展的基础.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凸显思政教育理念,挖掘、剖析课程思政元素,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元素融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国民经济支柱性行业之一,也是社会进步、人们安居乐业的基础.土木工程包括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轨道工程、岩土工程、水利工程、水暖工程等类型,从原始人居住的山洞到万里长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故宫等,再到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国家体育中心、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一个个“中国坐标”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彰显了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工程建设能力的飞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一大批惠民利民工程体现了土木工程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属性.将这些土木工程设施所承载的专业知识进行思政化处理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激励学生全面提升自己,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璀璨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无数典型土木工程设施,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都可以成为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的好素材.如南水北调工程优化了水资源配置,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缓解了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改善了黄淮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对受水区的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移民安置和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听党指挥、不怕艰难困苦、甘于奉献的精神.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红旗渠全长1500 km,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在建设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共产党员和广大劳动人民坚定理想信念,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道211个,架设渡槽157个,挖砌土石1818万m3,创造了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9].钱塘江大桥是近代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经历了烽火硝烟时代,见证了英勇的中华儿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现已成为浙赣、沪杭铁路复线的枢纽.该桥克服了建造过程中的选址、打桩、建立桥墩、架设钢梁等专业技术难题,是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结合体.一个个典型土木工程设施是历史的代名词,是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结晶,也是努力拼搏、攻坚克难精神的生动写照,通过思政化处理走进课堂才能让蕴含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呈现出来,成为启发、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土木工程人才的优秀课程思政教育素材,让学生明白土木工程设施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其落脚点是为人民服务.
从模范土木工程人物讲起,讲述他们刻苦钻研、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故事中感悟和成长.为了治理黄河水患,大禹率领民众与恶劣的自然天气和不利的地质条件作斗争,历经千难万苦,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最终造福万千人民.詹天佑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国家危难之际呕心沥血,留下了京张铁路、唐山铁路等工程,见证了我国近代土木工程行业的崛起.吕忠达克服了工程量大、建设条件复杂等困难,大胆创新,耗时5年建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改变了区域交通网络布局,促进了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该桥填补了我国跨海大桥建设的多项空白,攻克了多个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模范土木工程人物的先进事迹体现了高尚的家国情怀和职业精神,通过思政化处理呈现给学生,将帮助学生见贤思齐,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素养和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土木工程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呈现出智慧城市与海绵城市、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等土木工程建设新浪潮与新趋势,表明新时期土木工程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已经不可阻挡,坚持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并举,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土木工程行业接班人已经迫在眉睫.土木工程行业施工工艺的精益求精、施工方案的科学合理、施工组织的未雨绸缪离不开大国工匠精神,离不开高深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爱岗敬业思想情怀.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育贯通了土木工程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全方位诠释了大国工匠精神,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高度融合,能够启发学生将个人发展融进行业发展,成为合格的国家建设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学情,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消除对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误解;科学组织教学,课前选取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通过微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为什么学,上课过程中采用分阶段、多形式教学,教会学生怎么做、为什么做、怎么才能做得更好,课后推荐相关领域的大国工匠,强化学生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和强国有我的时代感;加强过程管理,主动调整教学思路,增设第一课堂之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走进实训室、工程现场,从工程实物中学习专业知识,从“工程兴则安居乐业,工程颓则劳民伤财”的行业发展中感悟思政教育;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增加课程思政考评部分,并通过案例分析等形式走进试卷,让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机相融,实现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目标.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涵盖范围广,教学要求高,多年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欠佳.研究表明,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凸显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典型土木工程设施为载体、模范土木工程人物为引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促进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元素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知并树立正确学习观,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