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我国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考

2023-02-07 00:30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政职业高职

武 胜 奇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体育工作部,广东 广州 51064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界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也是中国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基本现代化到总体现代化,中华民族实现教育强国百年梦想的新阶段[1].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高职体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也给高职体育课程带来了新使命和提出了新要求,新发展阶段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体育课程如何顺势求变,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对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融入体育教学,培养身心健康富有职业精神的大国工匠,是高职体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成,以及高校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明确新发展阶段高职体育课程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及如何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体育课程建设及其发展历程的回顾

高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伴随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产生.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2],20世纪90年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随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等文件先后颁布,高等职业教育从追求发展速度转向追求发展质量,从注重规模建设转向注重内涵建设,不同层次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3].

高职体育课程的发展并未能同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同步并行,高职体育主要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体育课程相关文件制度执行,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相关纲要,以及高等学校体育相关文件对高职体育课程的发展少有提及,因此,也制约和影响了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初步建立时期(1949—1960)、缓慢发展时期(1961—1977)、改革探索时期(1978—2001)、改革深入时期(2002年至今)[4].新中国成立初期1956年制定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主要是照搬苏联学校体育模式.1979年颁布“高等学校体育事业暂行规定(试行)”“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明确大学体育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又红又专、体魄健全的各种专门人才.1992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仍然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倾向“个人本位”[5].200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学体育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办发〔2012〕5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制订“高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15年教育部以促进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与职业素养的有效衔接为目标,研制了《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并组织了专题研讨[6],但最终并未见到该纲要下发执行.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7],为未来职业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新发展阶段高职体育课程面临的新形势

2.1 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的新使命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 “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8].《意见》明确定位“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立德树人”的新定位,明显不同于“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的传统表述,超越了就体育论体育的狭窄视野,超越了体质、技能、比赛、终身体育乃至全民健身的任务范畴,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学校体育更大的期待[9].体育不仅和德、智、美、劳并举,而且将在德、智、美、劳的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如今,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培养大批体质健康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才能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保驾护航.大学时期是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课程的深度改革,关系到高职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未来工作和生活质量,决定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的实现.高等职业学校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主动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体育课程体系,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优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2.2 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的新要求

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思政纲要》)提出:“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11]打造一批体育课程思政特色课程,成为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的又一重要工作.体育课程思政既是一种充分利用体育综合育人功能的理念,又是一种充分发挥体育实践性特点的育人过程.学生通过自身的锻炼体验,达到增强体质、超越自我、磨炼意志之目的,树立热爱生活的自信心,培养勇敢、果断、尊重规则、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习练,成为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者、传承者,培植民族情怀,进而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女排精神”等中国体育故事,根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通过体育进一步激发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高职体育教育作为专业技术型人才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理应担负起体育课程思政“最后一站”的责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高校体育发展的新局面.

2.3 健康中国建设大背景下学生体质的再提升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健康理念和促进健康的方式、方法上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的新要求,将直接影响高职学校体育课程体育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重构,高职体育课程尽快把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科学地融入体育课理论教学之中.“健康中国2030”提出将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到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特别是大学生体质健康下滑明显.2021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但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青少年的近视、肥胖等问题依然严峻[12],高职体育课程理应迅速针对以上问题拿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2.4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的新挑战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实习、实践较多,较长时间的企业实践给学校体育的开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何满足不同职业学生需要的体育教学内容,实现“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需要新的探索和实践.《职教方案》《行动计划》从顶层绘就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新时代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高职教育生源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的现实,高职生源既有高中毕业生,亦有中职直升学生,更有高职扩招“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本科层次办学的发展使高职院校的学制及学习形式更加复杂多样,高职体育课程建设均需要顺势而为,有所作为.

2.5 疫情常态化、教育信息化的新变化

突如其来的新冠(COVID-19) 疫情,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生命的珍贵,“自身免疫力是最好的药物”已成共识,“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深入民心,体育在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认同.同时,疫情也成为一剂催化剂,加速了我国高校全体人员对在线教学的接受度,大学体育在线教学也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3-14].《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并提出面向公共基础课和量大面广的专业(技能)课,分级遴选5000门左右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体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互动性和育人功能的多样性,在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现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如何确保线下体育课程教学有序开展,如何依据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教会学生在不同空间的体育健身方法,如何依据不同学习环境、场地设备条件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可穿戴智能设备,建立现代化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育课程新体系改革展望

3.1 高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新定位的全面落实

体育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高职体育教学的新定位,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就要坚持面向人人,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高职院校就要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纳入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严格落实测试成绩不合格不能毕业的要求,积极推进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和学生的评优、评奖、升学等挂钩,真正发挥体质健康测试的监测和激励作用.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强化构建“教会、勤练、常赛”课程新模式[15],高职体育课程未来也应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建立相应的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改变过去只关注教了多少,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的问题,通过“教会”强调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同时,通过推进安全高效的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相结合的“勤练、常赛”体系,使学生通过练习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通过赛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优良品质.

3.2 新时代的体育课程思政特色课程逐步建立

建立体育课程思政特色课程,是新时代体育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路径. 受传统“双基”目标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传统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多为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认知层面,对学生价值观培育、人格修养培育、高阶认知培养关注不够,体育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同时大多数体育教师体育课程思政的执行能力较弱[16].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体育课程建设、体育课程实施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等各环节、全过程,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结构和体育课程评价等课程要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17].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就要把以往体育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与教学实践深度结合,建立一种有别于一般“说教式”的思政课程,运用一个个鲜活的“体育故事”,通过学生的体验,把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实践.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中国女排精神、“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攀高峰”中国登山队精神等,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已融入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谱系,并激励着每一位中国人.这些故事,需要体育教师巧妙的利用、深层次的挖掘,同时把学生的体育课、体育竞赛等场景体验提升为职业的操守、事业的执着等精神,自然地融入高职学生的未来职业面向培养之中.

3.3 高职体育课程更加重视“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赋予体育教育更多的功能.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不生病或不衰弱,而且还是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完好状态[18].健康第一是一种生命教育,也是生存的基础,更是生活方式,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抵御各种疾病,才具备足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才能维护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高职体育课程应通过学校体育各项活动,加强学生健康促进体系的构建,通过体育教育实现学校健康促进的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思想,具有调节和选择适合自身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使个体保持自身的身体健康,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远离危害自身生命和健康的事物[19].SARS( 非典型肺炎) 、COVID-19(新冠肺炎)疾病对人类生命的威胁,使我们更加敬畏生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尊重生命的意义,也使我们重新审视体育锻炼的价值,“运动是良药”“运动是良医”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新时代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理应重视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如游泳、野外生存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学会生存,具备足够应对危及自身生命安全的强健体魄.体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已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体育更是维持高质量生活的重要保证,高职体育课程建设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要求高职体育教学应突出学生的职业特点和职业面向,为满足学生未来的高质量生活所需的“体育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新时代的高职体育课程新体系构建

3.4.1 高职体育课程新体系教学内容构建

《意见》提出的“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的要求,是高职体育课程深化改革的方向.“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就是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当前选择专业以及将来职业岗位需求,培养学生所需要的职业体能、职业特殊身体素质以及良好职业心理素质,有效预防职业病的发生,提高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20].研究表明,高职院校设置职业技能学习评价对学生个体从事不同的职业岗位具有显性的促进效能,但开展职业技能教学目前处于初始状态[21].新时代高职体育课程新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完善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已掌握的专项运动技能水平,重点加强职业能力模块内容的设计(见图1),重新审视体育课程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适应的作用,依据不同职业特点,把与职业能力契合度高的体育项目开设为必修课程,如从事航海工作的开设游泳必修课程等,从事户外作业的空调安装维修专业开设“攀岩”“爬绳”等.提供更多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选修体育课程,如为医护专业开设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加强学生职业病防治与康复的训练,结合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使更多的学生可以选到需求的职业体育教学内容.

图1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

3.4.2 高职体育课程新体系教学手段构建

构建“互联网+”“智能+”背景下“能学、会学、学会”的课程体系.新冠疫情对体育教学的冲击,体育在线教学由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化为主要授课手段[22].网络教育已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育选项,而是必须加快建设和加紧适应、改进和提高的教育事业.未来教学工作必然是人—机协同完成的[23].随着在线教学在高职体育课程的深入推进,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混合式体育教学方式正逐步形成,同时,各类智能化教学手段也在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高职体育课程必须顺势而为,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进行全方位的变革.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应适应网络教学的要求,建立丰富的、能满足个性化选择的以及学生未来职业面向所需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同时要达到“能学、会学、学会”.“能学”,就是简单易学,满足不同教学条件、不同基础层次学生的需要;“会学”,就是教会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场景中能自主学习;“学会”,就是掌握动作技术、练习方法,并能达到强身健体目的.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教学模式,微视频、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等将在教学中普遍使用.智能化手段使课内外练习的监控更加便捷,也将迎来线上提交“练习视频”、在线练习监督、云竞赛等不同考核评价方式.

4 结束语

新发展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由规模扩张转变为重视高质量发展,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在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上一致趋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立德树人”提出了新的使命,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给体育教学带来了生源多元、办学层次多样等复杂问题,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新冠肺炎疫情、教育信息化等的挑战.新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重视体育课程的“生命、生存、生活” 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符合学生职业特点和职业面向的体育技能和素养,满足学生未来美好生活的体育需求.体育课程同时应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教育信息化的变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等技术,构建“能学、会学、学会”的体育课程体系,满足不同空间、时间、教学条件等情况下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

猜你喜欢
思政职业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