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琪 珠海市广东实验中学金湾学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1]。对此,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应“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为宏大,教师的教既不能止步于细枝末节,也不能囫囵吞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结构分明。[3]由此,教师亦应注重教学的结构化,即:以培养、发展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结构、思维结构为目的,以逻辑、情境、认知规律为纽带,立足上位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系统化开展课堂教学。
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结构化教学应如何展开呢?笔者认为,要遵循“知识结构化——知情结构化——价值结构化”的模式路径。笔者曾立足《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以下简称“第八单元”),对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富强、民主进行了讲授,收效良好。兹不揣冒昧,求教于方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要“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4]这表明,教师应基于历史知识讲授引导学生实现思想精进,从而达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5]。那么,教师该如何处理作为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载体的史事,才能让学生更易在课堂中有所感知领悟呢?
首先要对历史知识梳理归纳,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因为学生只有通过将不同史事进行对比、总结和辨析,在知识结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才能得出深度解释,从而在历史演进中把握多元一体的发展大势,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
比如,2022 年广东高考历史第18 题中共有四则材料,学生唯有将四则材料置于“现代化”的视角下串联起来,进行结构化分析,才能深度理解国人由新中国建立求富强再到改革开放求文明、求法治的心路历程,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基本内涵。
但新课改以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订体例变为了通史,部分课时未给教师和学生处理教材以明确的抓手。如第八单元三节课的标题分别是“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若无课标指引,学生读完课本后只能碎片化地了解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史事脉络,很难建构立体化的知识框架,无法在客观解释历史的基础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
基于此,高中历史新课标为师生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大概念(Big Idea),要求“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6]。那么,大概念应如何确定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总结归纳课标要求(表1)。
表1 课标对第八单元的具体要求[7]
据表所示,党的领导应是课标要求的结构核心:其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灭亡离不开中共对民主力量的正确领导;其次,抗战胜利离不开中共倡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再次,对日军侵华罪行的清算离不开中共敌后战场的浴血奋战。
大概念的确定还要回归教材内容的梳理。第八单元共囊括了两大历史事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分三课进行了讲述,依次强调了全面抗战的形成、全面抗战的过程与结果、解放战争。三节课所涉史事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向,即:由孤立走向联合、由分散走向全面,是一种全民行为。比如第23 课中,抗战力量由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逐步扩展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综上,笔者将第八单元的大概念确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斗争”,并以此对单元知识框架进行了构建。
图1 以大概念为核心的第八单元知识框架
大概念推动了单元知识的结构化,为学生从历史流变中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但却不能苛求学生在某一课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涵悉数掌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大思精。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24 个字对其进行了概述。[7]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有所侧重,对照课标要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确定某一侧面或某几个方面作为单元教学的主要价值导向。
第八单元课标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要求是“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理解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意义,探讨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此处提到的“中华民族英勇不屈”是对日军侵华的反应,对应着“爱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对应着国家“富强”的价值理念;而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重点在于推翻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实现“民主”夙愿。由此,我们应当把富强、民主和爱国确定为本单元教学中的主要价值导向。
富强、民主和爱国并非同一维度的价值要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三者间的逻辑关系对课堂结构进行适度调整。其一,富强和民主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因之学生首先要爱国,才可能从内心深处认同富强和民主的重要性。其次,富强即国富民强,从横向覆盖上来说,这是对国家整体状况的描述,统摄了社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而民主突出强调政治上的人民当家作主。由此,追求民主是爱国的一种体现,只有民主才能民强,民强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富。综上,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遵循“爱国—民主—富强”的价值培养层次结构依序展开。
不同史事背后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教师在讲授第八单元的某一子目时应着重培养学生哪种价值观念呢?笔者尝试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第八单元“知识—情感价值对应关系结构”(图2)。
图2 第八单元知识—情感价值对应关系
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单元知识结构的建立,以及“知识—情感价值对应关系结构”的形成,都是教师立足高中历史课堂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准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课本知识的传授转化为情感价值的涵养,关键还在于教师课堂上对史事的解释、对学生的引导。那么,教师具体该怎么解释?如何引导?这是实操环节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依托单元大概念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解释,并对历史解释进行“再解释”,从而抽象出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学界在对大概念进行讨论时,大都集矢于其知识结构化取向。事实上,任意一个概念、观念都必然有其自身的情感色彩与主观意志。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按照大概念进行新课学习时,其价值观念的传递理应是水到渠成的。
在讲授“七七事变”时,笔者将单元大概念进行了变式提问,“为什么抗日会由局部作战走向全民斗争”?同学们大都回答“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联共抗日”。这实际上陷入了思维定式,即认为抗战仅仅是国共间的政党合作,忽视了全面抗战的背后是全民族的精诚团结。如此,便很难从国家层面深入理解民族矛盾的上升。我继而发问,“日军都犯下了哪些罪行”?学生各抒己见,大都义愤填膺。我接着带领学生分析教材136 页左下角的插图,“同学们,这些倒在血泊中的大都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是某些人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他们的离去,是一个个普通百姓家庭的破碎和流离”。视觉冲击比文字描述更易动人,讲到此处,同学的悲愤更多地化为了伤感。
在课堂气氛达到顶点时,我抛出问题“抗战只是国共两党的合作吗”?同学们回答,“抗战是每个人的事”。我回到大概念的变式问题,“我们再次回顾一开始的问题,‘七七事变’后为什么抗日由局部作战走向了全民斗争”?部分学生提到,“没有国家的安泰哪有家庭的安宁?全民斗争不仅是为国而战,也是为家庭而战、为自己而战”。由此,通过对“全民斗争”的“全”字深入解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之心便得到了极大提升。
循着单元整体史事脉络,在讲述完三大战役后,笔者依据单元大概念再次向学生进行变式提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领导全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由于前述讲解,部分学生能够答出“中共得到了民主党派和群众的支持”。我抓住机会继续发问,“为什么人民群众支持中共”?有学生从中共的角度答,“因为中共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解放”。有学生从国民党的角度答,“因为国民党统治腐朽独裁,官僚资本家巧取豪夺,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我进行引导,“在中共的领导下是谁当家做主”?“人民群众”,学生异口同声。笔者继续提问,“国民党统治下是谁在当家做主”。学生都能答出是官僚资产阶级。我对此进行了总结,“中共是让人民当家做主,倡导民主;国民党是替人民当家做主,实行独裁。这是中国共产党能领导民众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至此,学生对民主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但教师仍需建立不同价值层次的关联结构。因之,我继续引导学生,“为什么人民群众会迫切地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民主”?经过一番讨论,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总结出:这恰恰是因为每个人都热爱国家,都想为国家的更好发展贡献力量;可以说,民众渴望民主是爱国心的重要体现。由此,学生便对民主和爱国的关系具备了初步认知。
本单元教材最后一句话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斗争”这一概念的实践意义。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最重要的便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讲到此处,笔者给学生留下了一道课后题目,“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斗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学生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具备大单元和跨单元意识。只有回顾第八单元之前的课本知识,才能知道资本主义道路难以挽救中国;只有从第八单元往后看,才能知道社会主义如何使中国走向了强大、人民获得了幸福。富强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趋势,只有在这种历史前后的对比中才能充分显现。同时,这道题目设计的意义还在于告诉学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民众在爱国情怀的驱使下抗战卫国、探求民主,奠定了此后国家富强的保障和基础。这就把爱国、民主和富强三个价值观念在学生心中以历史演进的逻辑结构化了。
【注释】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第1 版。
[2][6]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2 页、前言第4 页。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党建》2014 年第1 期,第9—12 页。
[4]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 年5 月31 日,第2 版。
[5]陈桂花,王东维:《论习近平系列讲话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 年第8 期,第8—10 页。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建》2012 年第12 期,第13—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