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莹莹 刘小玲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新生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主要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引发,临床特点以进行性加重呼吸窘迫为主,病情进展快速,可引发低氧血症、肺水肿等,致使新生儿死亡[1]。现阶段,临床上主要通过呼吸支持、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等方法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展开治疗,相应的护理措施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借助图文对信息进行转化,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将其应用于儿科护理中可有效提升家长疾病认知水平、配合度,促进疾病康复进程加快[3]。本研究通过临床对照实验,探讨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效果。
以2020 年3 月—2022 年3 月在本院新生儿科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0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①出生后存在进行性呼吸困难,行胸部X 线检查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②出生后12 h 内入院。排除条件:①存在先天性呼吸道、心脏畸形;②合并严重感染;③原发性气胸、膈疝;④家长存在精神疾病,认知及语言交流障碍。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 例。对照组中男33 例,女27 例;胎龄28~38 周,平均33.01±2.54 周;出生体质量1050~3356 g,平均2203.50±342.65 g;病情分级:II 级12 例,III 级38 例,IV 级10 例。观察组中男32 例,女28 例;胎龄28~37 周,平均32.50±2.52 周;出生体质量1090~3356 g,平均2223.02±342.66 g;病情分级:II 级13 例,III 级38 例,IV 级9 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此次研究,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护理小组成立与思维导图绘制:成立由新生儿科护士长(1 名)、专科护士(5 名)共同组成的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思维导图护理模式的相关知识,在查询文献、咨询专家、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绘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应用:①加强监护。治疗前期,患儿入住红外线保温箱,每30 min 进行1 次体温测量,控制患儿皮肤温度为36~36.5℃,控制箱内湿度为55%,并严格实施无菌操作。患儿病情稳定后,将红外线保温箱撤离,定时进行开窗通气,患儿休息期间,于其脖颈下放置柔软护垫,并保持头部偏下,使气管伸直打开。另外,定期帮助患儿更换体位,应用水胶体敷料,减轻皮肤压力。②呼吸道护理。及时帮助患儿吸痰,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轻柔操作,从胸部、背部、双侧腋下从下至上顺序,通过手掌紧贴胸壁产生的轻柔压力进行排痰,每个位置进行6 个呼吸周期重复,约10 min。同时,规范实施呼吸支持治疗,妥善固定相关导管,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通过生理盐水溶液予以患儿口腔擦洗,每日3 次。③体位变换。适当将患儿床头调高,翻身时使用双人翻身法,1 人将气道插管、呼吸机管道固定好,另1 人帮助患儿轻柔翻身,每2 h 进行1 次轴式翻身,选用纯棉质床单,并确保清洁、干燥。④并发症预防。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注意保温,控制室温为22~24℃,注重患儿皮肤、口腔清洁,同时,定时规范予以患儿翻身、拍背,以促进痰液顺利排出。同时,向患儿家长实施全面的健康宣教,详细介绍此病治疗的相关知识、配合要点,并耐心解答家长疑问,指导家长正确配合。
(1)血气指标:干预前、后通过血气分析仪(Premier 3000,美国GE)检测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指数(OI)。
(2)治疗时间:患儿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
(3)并发症:包括患儿气胸、颅内出血、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损伤、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总发生率。
(4)家长护理满意程度:通过自主设计的患儿家长满意度调查表对患儿家长展开调查,包括20个问题,内容涉及接待服务、护理质量、生活指导、困难帮助、出院指导等多方面,各问题均设置6 个选项,不满意(0 分)、尚可(1 分)、好(2 分)、满意(3 分)、基本满意(4 分)、非常满意(5 分),总分100 分,80~100 分为满意,60~79 分为基本满意,<60 分为不满意。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构成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PaO2、PaCO2、O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PaO2、PaCO2、OI 指标均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OI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比较
实施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时间比较(d)
实施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1.67%,低于对照组的1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施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程度比较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肺发育不成熟、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发的一种肺部疾病,常见于早产儿,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4-5]。当前,临床上主要从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补充、呼吸支持、预防感染等方面入手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6-7]。然而,新生儿窘迫综合征发生后,患儿存在多项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且家长多伴有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导致临床配合度降低,影响临床治疗计划的顺利实施[8]。因此,临床上不断强调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而以往临床护理多实施对症处理、健康宣教等基础性干预,且干预计划、流程不够透明,导致护理质量不够理想。
思维导图模式护理通过应用思维导图,构建明确的护理流程,转换文字信息为图文形式,便于护理人员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可有效促进护理质量提升[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PaO2比对照组高,PaCO2、OI 比对照组低,且观察组呼吸支持时间、总用氧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提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实施思维导图模式护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疗效,使患儿相关治疗时间缩短。本研究成立护理小组后,小组成员共同绘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思维导图,随后依据思维导图规范实施各项护理,其中加强监护将患儿护理分作治疗前期、病情稳定后2 个环节,并实施治疗环境护理、患儿病情监测、体温控制等,可予以患儿专业照护;呼吸道护理通过及时予以患儿吸痰、规范实施呼吸支持治疗,可确保其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体位变换护理通过定时帮助患儿翻身,可减轻其不适感,并保持呼吸道畅通;并发症预防通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皮肤与口腔清洁、定时翻身拍背等护理,可促进患儿顺利康复[10]。通过以上思维导图模式护理的实施,可使治疗计划顺利实施,促进患儿肺顺应性、氧合功能有效改善,使萎陷的肺泡能够顺利扩张,增加潮气量,并减少功能残气量,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缩短相关治疗时间[11-1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包括气胸、颅内出血、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的发生可致使患儿病情加重,增加死亡风险[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提示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可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在查询文献、咨询专家、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思维导图,依据此对患儿加强监护,可为患儿提供专业的对症专业护理,为患儿创建适宜的治疗环境;呼吸道护理通过及时帮助患儿排痰、遵医嘱规范予以呼吸支持治疗,可予以有效、安全的呼吸支持;体位变换护理可降低体位不适、皮肤受压导致的并发症风险;并发症预防护理通过实施密切观察、体温管理、排痰等护理,并予以家属全面健康宣教,可使其正确配合临床治疗。通过以上各方面护理措施的实施,可有效规避、降低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风险[14]。不仅如此,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程度比对照组高,提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展开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可有效提升患儿家长满意度。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在建立思维导图的基础上予以患儿规范的流程化护理,可使患儿得到规范照护,提升临床疗效,有效控制患儿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使患儿家长感受到医护人员的专业性、责任心,并减轻其治疗过程中的不适心理情绪体验,从而达到提升其满意度的效果[15]。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升家长护理满意度。但此次研究存在样本量少、未纳入更多客观性指标等不足,需展开进一步大规模的研究,以更为客观地探讨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