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县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023-02-06 21:08:22张国富何金旺
中国茶叶 2023年12期
关键词:鲜叶三江茶树

张国富,何金旺

1.三江侗族自治县仙池茶业有限公司,广西 三江 545500;2.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产业化管理办公室,广西 三江 545500

三江侗族自治县(简称三江县)地处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介于东经108°63′—109°47′、北纬25°21′—26°03′,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产茶区”,属云贵高原余脉边缘,为中、低山和丘陵地带,处于中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寒暑分明,冬暖夏凉,霜期短,回暖快,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高山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是气候环境绝佳的茶树生长区。三江茶叶生产具有文化底蕴厚,生态环境好,鲜叶开采早,产品主要理化成分含量高、品质优等特色优势[1],2012年,三江茶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茶产业是三江县“5+2”特色产业之一。202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约14 000 hm2,干茶产量2.18万t,产值25亿元。三江县种植的茶树品种有20多个,其中以福云6号和中小叶茶树良种为主。引种的特早生无性系品种发芽早、芽叶整齐、产量高,制成的茶叶产品外形品质好,且适合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但茶叶内质却逊于当地群体种、野生茶和古树茶。

目前,三江县群体种种植面积占比不足10%,若过度依赖无性系茶树良种将造成当地一个品类茶叶品质的整体下降。野生茶是指存在天然林和开发过的天然林中,已有成百上千年之久远、与栽培茶种有亲缘关系的茶组植物,是没有被人类栽培驯化、大量利用的茶树。古茶树是指分布于天然林中的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以及半驯化的人工栽培型野生茶树和人工栽培百年以上的古茶园中的茶树。野生古茶树具有许多目前开发利用亟需的优异性状,可作为茶树高科技育种的材料[2]。为了打造特色茶叶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三江县依托科研院所及高校,对当地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普查、研究和创新利用,以促进三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对三江县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作总结分析。

1 茶树种质资源调查研究与收集保护情况

1.1 茶树种质资源调查研究情况

1.1.1 资源普查情况

三江县拥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3],牙己茶、高露(加雷)茶、富禄茶、梅林茶、归亚茶、河口茶、老巴茶和仁塘茶等在当地均小有名气,尤其是牙己茶和高露(加雷)茶,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列为广西优质茶树种质资源[4]和国家优良茶树种质资源[5]。至今三江县仍保留大量野生古茶树,为选育优质特色茶树品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茶产品提供了良好条件。全面了解当地茶树种质资源情况,对加强其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6]。

20 世纪80 年代,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三江县地方茶树品种的分布、面积、形态特征、产量、抗性等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三江县农业局于2015—2020 年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地方茶树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工作。据初步调查,在三江县同乐苗族乡归亚村,洋溪乡高露村加雷屯,老堡乡曲村、老巴村、白文村古这屯,以及丹洲镇丹洲村、六孟村等地均发现有野生古茶树,未被砍伐的有近400 株,据当地人介绍,这些茶树树龄均为百年以上,甚至有的达到数百年至上千年。

据诸葛天秋等[7]调查,牙己茶生长于三江县林溪乡(现林溪镇)牙己村(海拔465 m),属地方群体种,有性繁殖,种于房前屋后菜园边。树龄大约60 年,小乔木,中叶类,中生种。其核心产区为牙己、水团、茶溪3 个村及周边高海拔山区,广西桂林及湖南等地也有少量栽培。据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柳州市茶业协会调查,牙己茶主要分布在三江县林溪、八江和独峒3个乡镇,种植面积300 hm2,年产干茶120 t。近年来,三江县新增牙己茶种植面积186.6 hm2,其中林溪镇新增86.7 hm2,八江镇新增6.7 hm2,周边其他乡镇新增40 hm2,古宜镇泗联村万亩生态茶园新增53.3 hm2。因此,目前全县牙己茶种植总面积约486.6 hm2,投产茶园433.3 hm2,年产干茶170余t。

高露(加雷)茶原产于三江县富禄乡高露村加雷屯(现划归洋溪乡),属地方群体种,零星分布于当地杂木林中,这些茶树以乔木型、大叶种为主,抗性较强。现存118株,其中树龄较大的68株得到精心保护。

富禄茶原产于三江县富禄乡富禄村,属地方群体种,主要分布于富禄乡(现富禄苗族乡)龙奋村、贵州省从江县西山乡西山村(现贵州省从江县西山镇西山社区)一带,均零星种植于村子前后,小乔木型,树龄50~80年。

1.1.2 资源研究情况

一是叶片解剖结构观察。主要是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叶片的解剖结构,从而分析野生古茶树的潜在生产力、适制性和抗逆性等。20 世纪80 年代,通过石蜡切片方法制片,对牙己茶和富禄茶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显微观察。牙己茶叶片结构特征显示,其抗寒、抗旱能力强,抗螨类能力弱,产量高;富禄茶叶片结构特征显示,其抗寒、抗旱、抗茶小绿叶蝉能力较强[8]。

二是生化成分分析。据检测,牙己茶5年生茶树春茶一芽二叶鲜叶水浸出物含量44.43%、氨基酸总量2.97%、茶多酚含量27.25%、咖啡碱含量4.69%、儿茶素总量143.07 mg/g[8]。另据庞月兰等[9]检测,牙己茶春茶一芽一叶鲜叶制成的绿茶水浸出物含量49.1%、游离氨基酸含量4.7%、茶多酚含量18.4%、咖啡碱含量5.2%。从地方群体种中选育出的4个新品种(系)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检测,春茶一芽二叶水浸出物含量平均为47.8%、氨基酸含量平均为3.7%、茶多酚含量平均为23.4%、咖啡碱含量平均为4.8%。

三是茶类适制性研究。据研究,牙己茶发酵性能为1~2 级,适制绿茶和红茶;高露(加雷)茶和富禄茶适制绿茶、六堡茶[8]。从地方群体种中选育出的多耶楼1 号适制红茶,所制红茶色泽乌润、汤色红艳、香气如蜜、滋味醇和;多耶楼2号适制绿茶、白茶,所制绿茶色泽绿润、汤色绿亮、香气鲜爽、滋味鲜醇,所制白茶色泽灰绿润、汤色绿黄亮、香气鲜甜、滋味鲜醇;仙池12号适制红茶、绿茶,所制红茶外形乌润、汤色橙红、香气甜香、滋味醇厚、叶底暗红,所制绿茶外形色泽墨绿、汤色紫绿、香气栗香高且持久、滋味醇厚鲜爽、叶底蓝绿匀亮;仙池66 号适制工夫红茶,兼制绿茶,采摘春茶一芽二三叶制得的工夫红茶外形棕褐色、较紧结,汤色橙红明亮,香气高甜,滋味甘醇,叶底软、较匀、较红亮。

1.2 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情况

当地茶技人员在前期调查(普查与征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原生境和资源圃对野生古茶树品种资源进行有效保护[10]。

1.2.1 原地扩繁保护情况

将牙己茶和高露(加雷)茶的核心产区林溪镇牙己村、洋溪乡高露村划为原生茶保护区,并打造成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县级示范区,即三江县牙己古茶产业示范区和三江县洋溪古树茶产业示范区。同时,在保护区范围内为古茶树加围栏,为每株古茶树挂“千年古茶”牌子加以保护,并制定村规民约以加强对古茶树的管理与开发利用。保护区内的茶农在当地茶技人员或经过相关培训的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从古茶园中选取优良(特异)单株,采用短穗扦插方式就地扩繁。

1.2.2 异地种植保存情况

20 世纪80 年代,三江县的牙己茶、高露茶(加雷)等优质茶树种质资源已被收集保存于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2020 年又被收集保存于柳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

2010 年至今,三江县多耶楼茶业有限公司(简称多耶楼公司)、三江县三月三乡耶茶业有限公司(简称三月三乡耶公司)和三江侗族自治县仙池茶业有限公司(简称仙池公司)等多家本土茶企纷纷参与当地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行列,先后建立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圃3个,合计3.5 hm2。其中最早建立的多耶楼公司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圃,于2023年6月被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广西茶树种质资源圃(三江)。目前全县共种植保存地方茶树种质资源372份。

2 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2.1 推广优质品种

采用扦插方式对当地茶树种质资源中的优质品种进行繁育推广,目前全县本地优质茶树品种种植面积730.8 hm2,其中牙己茶486.6 hm2(牙己村70 hm2)、高露(加雷)茶133.3 hm2、其他品种110.9 hm2(新品种10.9 hm2)。

2.1.1 牙己茶

牙己茶原产地三江县林溪镇牙己村地处高寒山区,是该镇唯一一个苗族村。近年来,通过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对生长在原生态山林中的野生茶树进行开发利用,从原先只采制打油茶专用茶饼,发展至加工成古树绿茶、古树红茶和野生工夫红茶等成品茶,使之身价倍增,市场售价超1 200 元/kg。牙己生态茶专业合作社通过指导356户农户(其中牙己村贫困户128户)种植其自主选育的牙己茶新品种(系)70 hm2,并收购茶树鲜叶进行加工销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稳定收入来源,并成功摘掉了牙己村贫困村的帽子。全村现存野生茶树3 000余株,建有苗木繁育基地1个,存苗量达300万株,牙己茶产业已成为该村的农业主导产业。2020年有50%以上的茶园产值12万~15万元/hm2,全村仅茶叶一项即增收500多万元。

2.1.2 高露(加雷)茶

由于高露(加雷)茶抗性较好,耐旱少虫,采摘期长达240 d,每间隔10 d 可采摘1 次鲜叶,采摘标准要求较低,茶园管理也相对简单,而收购价又高,因此三江县洋溪乡高露村很早即采用短穗扦插方式繁育扩种。目前,该村已累计繁育出圃高露(加雷)茶苗木200 多万株,高露(加雷)茶茶园面积130 余hm2,占全村茶园总面积的50%。最初古树茶叶主要用来制作打油茶专用茶饼。2012 年,三江县侗天茶叶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创办了加雷茶厂,并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高露(加雷)茶产供销“一体化”服务,通过延长茶叶产业链,提升其附加值、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以高露(加雷)茶鲜叶制作的红茶香味独特、口感好,颇受市场追捧,因此也推高了鲜叶收购价格。近年来,高露(加雷)茶鲜叶平均收购价为40元/kg左右,较引种的福云6号高1倍以上。2021年进入丰产期的茶园有66.7 hm2,平均产值达10.5万元/hm2,总产值达700 余万元。古树茶产业已带动该村214 户增收致富,其中39户贫困户176人实现了脱贫。

2.2 选育特异品种

当地茶叶科技工作者将收集保存在茶树种质资源圃中的野生古茶树品种资源作为育种材料,采用系统选育法,从中选育地方茶树新品种(系)。目前,已选育出多个地方茶树新品种(系),并获得新品种权登记。参与实施的“茶树新品种选育及关键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20—2021 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三等奖。

2.2.1 选育新品种(系)作为生产用种

多耶楼公司于2010 年建立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圃1 hm2,采集72份在形态上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长茶树枝梢,扦插繁育并种植观察。目前,已采制38 个茶样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生化成分检测,其中6 个株系具明显特异性;已有2个茶树新品种获得新品种权。多耶楼1 号,又名“美人唇”,属茶树无性系新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其最大特点是嫩芽叶呈紫红色,花青素含量较高;多耶楼2 号,又名“乳泉”,属茶树无性系新品种,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其最大特点是当年生新梢呈乳白色;另有3个品种已经通过了茶组植物新品种DUS测试。

仙池公司于2017 年建立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圃0.5 hm2,种植地方优良茶树种质资源280 份。目前,已从中选育仙池12 号、仙池66 号2 个茶树新品种,并获得了农业农村部茶组植物新品种登记。仙池12 号为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芽叶生育能力及持嫩性较强,芽叶为紫红色,产量较高,抗寒、抗旱能力均较强,抗虫性中;仙池66 号为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芽叶生育能力及持嫩性较强,芽叶为淡紫红色,产量较高,抗寒、抗病、抗旱能力均较强,抗虫性中,扦插成活率98.3%,种植成活率96.5%。另有3 个品种正在申请农业农村部茶组植物新品种登记。同时建有地方茶树种苗繁育圃667 m2,并对50 个优质株系扩繁3万株,以供区试种植。

2.2.2 优选单株(株系)进行种植观察

2015—2016 年,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采用系统选育法从有性系地方茶树群体种中,根据育种目标选出20个优良单株(株系),进行生化成分检测、叶片解剖结构观察并扦插繁育,分析其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发现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抗性、产量方面综合表现较好的优良单株占55%,余下的株系亦在某些方面表现优异,开发利用前景广阔[11]。

三月三乡耶公司于2021 年建立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圃2 hm2,种植地方茶树品种优良株系20 个,对其种植成活率、物候期(发芽期、开采期、盛采期等)、生物质量、抗逆性和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进行了观测。

2.2.3 开展遗传多样性(指纹图谱)分析

蒙容君等[6]采用ISSR分子标记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72 份三江本地茶树种质资源与5 个引种品种(浙江省2个、福建省3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两种标记结果均显示出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H=0.30,I=0.44),群体间显示出高的遗传分化(Gst=0.056)和基因流(Nm=8.64)。群体内观察到的遗传变异远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三江县茶树种质资源聚为一类,与引种品种划分成两个亚群,聚类分析结果与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该研究为三江县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于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

2022 年,贵州大学专家团队赴三江县指导茶叶科研人员采集地方茶树优良(特异)单株和品系样品23个,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为当地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及良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2.3 研发特色产品

2.3.1 茶企研发概况

当地牙己茶、高露(加雷)茶散种在房前屋后,很多茶树树龄在百年以上,茶树1年采摘3~5批次,主要为粗放型管理,几乎不喷农药、不施化肥。很多消费者喜欢这种原生态、粗放型管理的茶叶,因此以当地牙己茶、高露(加雷)茶等古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三月牙己侗茶”“牙己古茶”“三江红”“高露古树红茶”等原生态茶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现已具一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为了打造地方特色茶品牌,进一步提升原生态茶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江县茶企先后注册了“三月牙己”“牙己古”“三江侗红”“高露加雷”等多个商标。

三月三乡耶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建立牙己古树茶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及周边各村茶农800 多户、3 050 人,其中86 户贫困户、350 人参与发展牙己古树茶种植。该公司注册了“三月牙己”“侗寨宝”商标,开发生产的牙己茶系列红茶、绿茶产品和三江方便油茶等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当今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牙己古树茶高质量发展之路。2019 年,该公司建立科马界牙己古树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3.3 hm2,辐射带动牙己古树茶种植186.6 hm2,2020年生产牙己古树茶53 t,实现产值1 200 万元、利润150 万元,上缴税金48 万元,带动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3 万元。兴建的3 000 m2标准化茶叶加工厂(设计产能为200 t)于2022 年建成投产,年产干茶98 t,实现产值2 200 万元、利润250万元,上缴税金88万元。

2.3.2 主要古树茶、野生茶特色茶产品

黑茶产品主要分为4类,一是采摘地方群体种一芽三四叶制成毛茶,存放约1 年后蒸压成饼茶,再烘干即可供当地居民制打油茶用[12],年产量20余t;二是采摘地方群体种一芽一叶至一芽四叶制成黑毛茶,主要供当地茶企制作六堡散茶或紧压茶,年产量约50 t;三是采摘地方群体种一芽二叶至一芽四叶或同等嫩度对夹叶制成黑毛茶,再加工成侗茶散茶或紧压茶,年产销量近200 t;四是采摘地方群体种及古茶树明后一芽三叶制成茶包(茶粉)供当地油茶生产企业,年产量约5 t。

采摘半驯化的、自然生长茶组植物古茶树、野生茶树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加工工序制成的红茶,是当地主打茶叶产品,年产量266 t。

采摘地方群体种、百年古茶树及其分离、选育的品种(系)茶树春茶单芽或一芽一叶鲜叶,经摊青、杀青、揉捻(部分产品)、理条、干燥等加工工序制成直条形绿茶。因春茶采摘期短,鲜叶采摘标准要求高,采制的绿茶产品十分有限,年产量约15 t。

采摘地方群种、野生茶树单芽或一芽一二叶初展鲜叶,经萎凋和干燥制成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年产量约21 t。

3 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原地保护和驯化难

除牙己茶、高露(加雷)茶两个知名度较高、面积大且成片的野生古树茶园得到有效保护外,尚有大量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分散生长在远离高速公路、国道、村庄的荒山野岭杂木林和原始森林中,因山路崎岖或根本无路可走,难以实施技术性保护。同时,由于野生古茶树种质资源类型较多,且其原生境的小气候也比较特殊,这就增加了人工驯化栽培的难度。

3.2 采摘加工难度大

野生古茶树或零星分布于当地杂木林中,或分散种植于房前屋后,由于不经修剪、定型,茶树没有形成蓬面,鲜叶采摘十分困难,采摘的鲜叶老嫩不一,数量又极为有限,用于制作供当地打油茶用的茶饼尚可,而用于加工高档茶,不仅难以保证品质和产量,且不能充分体现原生茶的特点与价值。

3.3 产品质量不稳定

对于野生古茶树保护与开发,目前仅有《野生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规范》(DB45/T 1390—2016),尚无产品质量标准。因此无法推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障,对品牌打造极为不利。

3.4 育种扩繁技术落后

目前,广西主要采用建立种质资源圃和扦插繁育圃的方式对野生茶树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而采用系统选育法从种质资源圃选育新品种,才是野生茶树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先从种质资源圃优选单株,然后在扦插繁育圃进行扩繁,再种植到观察圃中作进一步观察、测定、分析、试制等。由于野生茶树资源扦插繁育成活率较低,使得优良单株无法迅速扩繁种植,导致新品种选育周期长,繁育成效低。

3.5 掠夺式采伐导致野生茶树优异资源面临消亡

由于未得到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很多野生茶树遭到掠夺式采摘和砍伐,造成野生大茶树种群和面积锐减,甚至有些种群已经消亡。茶界人士和政协委员已呼吁当地林业执法部门按照《野生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规范》(DB45/T 1390—2016)严格管护珍稀野生茶树资源,并积极争取科技项目资金建立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尽力抢救濒临灭绝的野生茶树。

4 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4.1 推广仿原生态种植模式

野生古茶树品种必须在仿原生态环境下种植,以保持其原有品质。可充分利用当地独有的高寒山区原始森林环境,根据野生古茶树的生长特性,采用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严格执行《仿原生态茶栽培技术规程》(DB45/T 1388—2016),生产原生态茶叶,不破坏原有植被,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原生态茶叶产品具有安全、卫生、品质优等独特优势,售价较普通茶产品高1~2倍,发展原生态茶叶可促进企业增效、茶农增收及生态平衡。

4.2 加快新品种选育推广

将茶树传统选育技术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以加快地方茶树新品种选育进程。而对于已选育出的地方茶树品种(系),在开展区域试验的同时可布点试种,以加快其推广种植的步伐,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3 研发试制茶叶新品类

充分利用当地茶树种质资源优势特色,在原有野生古树黑茶、红茶、绿茶和白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新产品,丰富三江县茶产品,如利用野生古茶树夏秋季紫色芽叶或多耶楼1号、仙池12号的紫红色芽叶等地方新品种开发高花青素茶产品等。

4.4 研制并形成标准体系

有关单位可结合实际,研制野生古树茶的产品质量标准,以填补此项空白。同时,研制适合当地实施的野生古树茶的苗木繁育、栽培管理、鲜叶采摘、加工技术标准(规程),使之相互配套,形成标准体系,进而实现标准生产。

4.5 以茶文旅结合促三产融合

通过深度挖掘当地侗族、苗族同胞的“打油茶”传统文化内涵,结合野生古茶树保护区、林下仿原生态种植示范区等项目,实现茶产业与文旅产业相结合,进而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延长野生古树茶产业链、价值链,增加产业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

4.6 制定保护条例遏制过度采伐行为

建议当地人大常委会尽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规定,对三江县现存的珍稀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予以立法保护,从而有效遏制采摘和砍伐野生茶树、古茶树的行为。可参照《广西野生茶树保护条例》《广西古茶树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由业务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结合当地实际,起草《三江侗族自治县野生茶树、古茶树保护条例(草案)》提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主要内容建议从野生茶树和古茶树的分类保护、登记管理制度、规范采摘经营、私采和砍伐行为惩治措施,以及保护有功的单位及个人的表彰奖励方法等方面展开。

5 展望

随着科技进步发展,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将是未来茶树育种的主要发展方向[13],ISSR、SRAP、AFLP 等多种分子标记技术已被贵州[14]、云南[15]、广西[16]等茶区广泛应用于古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短穗长侧枝扦插并配合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法[17]、茶树组培苗微嫁接技术[18]的培育茶树苗木方法,可为野生古茶树繁育迁地保护种植提供技术支持。采用老茶树嫁接换种技术[19]则可加快地方茶树优良、特异新品种的推广速度。

未来可充分利用野生古茶树夏秋季鲜叶加工优质野生红茶产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可利用从地方茶树群体种中选育出的紫色芽叶新品种(系)研发生产适宜的茶类,挖掘紫色芽叶特有健康功能,发挥其潜在的经济价值[20]。此外,可利用现代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高新技术,将野生古茶树的粗老茶加工成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茶食品、茶饮料、发酵型茶酒,提取茶多酚、茶色素、生物碱等生化成分[21],以及开发含茶提取物的护肤、防晒等日化用品[22-23]。茶树花、果实的主要生化成分与茶叶相似,因此,可综合开发利用野生古茶树副产物,提高茶园的总体经济效益[24]。

猜你喜欢
鲜叶三江茶树
三江之水天上来
军事文摘(2023年20期)2023-10-31 08:42:48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0
三江并流
民族音乐(2018年1期)2018-04-18 03:24:28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
不同嫩度茶鲜叶原料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
茶树湾
气温对日照茶鲜叶适制性的研究
摊放对茶鲜叶生化成分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