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卡佳,杨敬宇
(遵义师范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龙泉号军烟云录》是由政协凤冈县委员会编、周君、过正荣撰写的一部贵州省凤冈县文史资料,是一部反映地域历史的故事集。作品以纪实的方式表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历时11 年的“白号军”农民起义的历史故事,是贵州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实资料。
清代以来,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贵州的经济和文化在周边省份的带动下,得到一定的发展。川盐入黔、人口迁徙,渝南、黔北一带相互交流增多,黔北地区的文化受巴蜀文化影响较大。作品叙写的地域主要在渝南、黔北及黔东一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口迁徙,使地域方言和民俗融合了山地文化、巴蜀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特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本身也是语言民俗,渝南、黔北、黔东地区特有的地理特征,民俗风貌都反映在地域方言中,形成特有的民俗词汇。词汇从构词语素到词汇语义、惯用语和俗语都记录着这一地域的民俗文化,多元的民俗以词汇为载体得以保留和传承。在特定的语境中,方言语汇对民俗的记录真实生动、精准贴切、形象情态特征丰富。从作品文本中的地名词语及其构词语素,我们可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变迁,风土人情的厚重。
作品叙写的地域,以黔北龙泉(今凤冈县)一带为主,涉及相邻的渝南、黔东、黔南地区,这一带的地理特征主要以山地为主,属于武陵山区的延展地带,地理特征如作品所述:“白江山一带,山连山、山重山、山外还是山。山山之间,形成窝、凼、消坑、漩水孔。环境和条件恶劣,但是这样特殊的地形,成为‘黄狼营’的庇护,自成王国,成为营地的卫星寨营和前哨。”[1]文本语言涉及当地的地名词语较多,地名词语的构词语素与构词理据表现出丰富的民俗文化特征(以下构词语素的释义参与在线《汉典》)。
文本描写地域的地理特征在地名词汇中的反映,首先是山地文化特征的构词语素丰富。文本中表现地域特征性(山地文化特征)的语素诸如“坳、坝、山、岩、湾、溪、沟、坎、田、河、坡、坪、渡、台、门、关等”[2]这些语素本身也是成词语素,构词上有很高的自由度。
1.山:“山”字最早见于商殷时期的铭文,是峰峦相接,树影遮蔽的象形图案。文本所叙写的地域属于武陵山区大娄山地区,山势陡峭,以“山”为中心语素构词的地名较多。从构词语素及构词理据上看,与山地特征密切相关,同时整个词语也表现山地文化特征。
(1)山势形态+山:马鞍山、碓窝山、大尖山、小尖山、三角山、堆子山、灯笼山、沙刀山、扁担山、玛瑙山、纱帽山
(2)动植物+山:老鸦山、猫山、凤凰山、毛鸡山、渔龙山
(3)功能、特征性词语+山:高营山、牧羊山、头脑山、龙堡山、龙洞山、玉华山
(4)愿景、希冀+山:真武山、阳灵山、中和山、万佛山、土地山
(5)姓氏+山:宋家山、百家山(白江山)
2.岩:会意字,指巍峨、高峻的山崖,引申为险峻、险要的意思,山地文化(物产、特征)成为构词理据。
(1)动植物+岩:白虎岩、蜂岩、猫猫岩、羊子岩;木瓜岩
(2)特征词+岩:二层岩、盆脚岩、水洞岩;红岩、赵家岩;携字岩、滚人岩
3.坡:形声兼会意字,从土,从皮,皮亦声。表示像动物皮张那样有弹性起伏的地方,指山势起伏、倾斜不平坦的地势。
(1)特征(功能)+坡:马儿坡、大坡、堰塘坡;滚柴坡
(2)姓氏+坡:孙家坡、宛家坡、鲁家坡、苏家坡
4.顶:形声字,从页、丁声,颠也。指事物最高、最上面的部分。这里的“顶”多指山顶或山顶的平地。
(1)称谓+顶:姊妹顶、罗二顶
(2)特征+顶:寺顶、中寺顶;饶铸顶、安乐顶
5.垭:形声兼会意字,原指具有自然闭锁性质的地形,西南地区指两山之间的狭窄山口。
(1)特征+垭:望军垭、分水垭、任雾垭
(2)事物+垭:烟草垭、猫猫垭
6.岭:《广韵》《集韵》:山深貌,指相连的山,山脉。引申为山道,山坡。文本中的构词“特征+岭”:沙子岭、马鬃岭、大帮岭。
1.坳:语义指山地低凹的地方、山间的平地。在构词时,一般为“山地特征词+坳”的形式。
(1)事物词+坳:杉树坳、栗树坳、芋叉坳;火石坳、石板坳;鱼塘坳、汤坳
(2)特征词+坳:天城坳、南门坳、张家山坳;响水坳、打屯坳、普利坳、塘璜坳
这里用于构词的特征词,是指带有地域地理特征的词语。
2.坝:西南地区指在山地中较小的空旷平地或平原,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地理特征。
在构词时,一般为“特征词+坝”的形式。特征词本身也带有山地文化特征。
(1)动植物名+坝:老鹰坝、虎头坝;青杠坝、梅子坝、细竹坝、长林坝
(2)地理特征、行政单位词+坝:岩底坝、井坝、大关坝、水河坝、龙塘坝、阳洪坝、黄都坝、庙坝、七里坝、彰教坝、璇家坝、芦家坝
3.坪:形声字,从土平声,平也表义,泛指山区、丘陵地带局部的平地。
(1)植物名+坪:漆树坪、梨树坪、箭杆坪、黄榔坪
(2)特征词+坪:鹤游坪、锡落坪;大山坪、大毛坪、庙坪、尚大坪
4.坎:《说文》解释“坎,陷也。”指自然形成的有梯度的地势低洼的地方,或指“坑”。后指“凿地为坎。”指人工修筑的像台阶形状的地形。南方多指山地中有梯度的地势,如“特征词+坎”:龙井坎、三土坎、背篼坎。
5.嘴:本作觜,指猫头鹰之类禽鸟头上的毛角。后引申指人或动物的口部器官,又从鸟嘴等外形突出引申出表示物体的突出部分,引申指山地中突出的地形地势。如:白虎嘴、芦秆嘴。这里的“白虎、芦秆”本身具有山地特征。“芦秆”指山地特有的旱地芦苇的“秆”。
6.窝:《集韵》“窝,穴居也”。本指禽兽、其他动物的巢穴,洞窟。后引申指地势洼陷的地方。如:仰天窝、核桃窝、老鸦窝、窝凼。
7.洞:山地自然形成或经过人工开凿、打通的孔道。属于山区地带具有的山地特征。文本中“特征词+洞”:汆水洞、煪人(熏人)洞、屯兵洞、太极洞。
8.沟:本指流水道,在西南山区,特指低洼的深凹地势。山区地带,山势高峻,有山必有“沟壑”。
(1)特征+沟:凉水沟、渔溪沟、水源沟、老林沟、蝉银沟(杀人沟)
(2)地名/称谓+沟:党湾沟、庙林沟、谭家沟
9.湾:形声字,本指水曲之处,引申指河岸、海岸凹入陆地,便于船舶停靠的地方。后引申为陆地相似的凹形地势,进而引申指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塆”。
(1)特征+湾:芋头湾、清树湾、大堰湾、麻湾、党湾
(2)姓氏+家+湾:张家湾、李家湾、杨家湾、王家湾
10.溪:从水,奚声,指山里的小河沟,后引申指山与山之间低陷的地方。文本中多为“动植物、特征词+溪”:鹦鹉溪、水獭溪、葫芦溪;龙盘溪、渔溪、江绿溪。
与此相类似的语素还有“池、塘、渡、滩”。池:黄家池、邓家池、韦家池。塘:河大塘、火梅塘、死人塘。渡:皂白渡、河闪渡。滩:青滩。
江、河、水、川。江:芙蓉江。河:环岩河、观音桥河、蒲水河、头道河、洪渡河。水:偏刀水、樱桃水。川:琊川。
1.门:門,象形字,《玉篇》“人所出入也。”古时“门户”有别,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文本中,“门”多指水路、陆路必经的出入口。文本中的地名构词一般为地名+门:义阳门、绥阳门、明阳门、大堡门;迎薰门、拱宸门、石龙门。
从文本中带“门”的地名构词,可以了解贵州省凤冈县县城的历史文化沿袭,这些地名词语,记载的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 年)龙泉(凤冈)建县一年后,始筑县城城墙的东西南北四门名称。“迎熏门、拱宸门”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更名南“明阳门”为“迎熏门”,北“大堡门”为“拱宸门”的结果。而“石龙门”则是凤冈县城内八景之一。由此可见,地名词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
2.园:园者,圃之樊,其内可树木也。指围起来可以种植树木的场圃。文本中的地名构词为“植物名+园”:青杠园、荆竹园、桤木园。这里的植物“青杠、荆竹、桤木”都是带有地域植被特征的植物名。
3.寺:形声兼会意字,从之,从又,寺的本义为持取。后假借为“有法度者也”,指官署名称,亦称“廷”,即官府、朝廷,“寺庙”义是“廷”的引申义。文本中语素“寺”的构词为“特征词+寺”:天台寺、觉林寺、清微寺、三教寺;双塘寺、水口寺、龙洞寺。构词的特征词“天台、觉林、清微、三教”既带有山地文化特征,也带有朴素的地域性民间宗教信仰色彩。
4.关:“關”在金文中为会意字,闩门的横木。引申指关口,隘门。文本中的构词为特征词+关:玄天关、荣阳关;大岩关、小岩关;佘家关。
此外文本中还有与山地文化相关的地名构词语素“田”:印子田、刘家大田。“台”:高台、苦竹台。还有特殊的具有山地特征的地名词语“新花铺、沙堆、青杠浪、三把车、潘家林、岩门头、文家边、磨子旋、风神阁”等。
(一)营:“营”形声字,从宫,荧( yíng)省声。形符宫,房子,与居住有关。“营”的本义应该是“四周垒土而居”,后引申为具有军队建置的行政机构,即军营、军队。作品叙写的地域中,“营”建置的地名比较多,仅文本中描写的“白号军”就设置了48 座团营。从构词上看,与语素“营”结构的词语的语义特征带有明显的山地文化特色。
1.动植物、事物名(A)+营
黑虎营、白虎营、海龙营、黄狼(榔)营、虎头营、凤巢营、母猪盖营、蜂包(蜂巢)营、青狮营(黑虎营)、燕子营;茶蜡营、泡巴(粑)营。
这些词汇中的“A”多为具有山地性质的事物,“虎、狼、蜂、燕子”等都是具有地域性山地文化特征的事物,可以看出地域山地文化在词汇中的反映,也可以看出这些民俗词汇对地域文化的记录。
2.地理特征名(A)+营
(1)特征+地形地貌语素+营:太平山营、大坡哨营、大坡营、六子顶营、马鞍山营、饶钵顶营、岩号营、鸭嘴岩营、屯山营、泰山营(死人塘)、陈家山营、刘金山营、白岩洞营、锅巴洞营。此类结构中的A 既具有形象性,更具有山势地理特征,如“鸭嘴+岩+营”。
(2)特征+地形地貌语素+营:牛屎坳营(匡家坳营)、蒿枝堰营、会龙桥营、清江营、关猪坝营、御河营、三角营、街子营、天窝营、陆家坪营、太阳坪营、洞坪营、岩科营、饶钵营、半边营。此类中的A 为具有山地低洼处的地理特征。
这些词汇中的“A”所具备的典型的地域地理特征性,也是对山地文化的反映,而且这里的“A”也是两个及以上层次语素的构词方式,如“蒿枝+堰+营”“白岩+洞+营”,而“蒿枝、白岩”也带有明显的山地事物特征。
3.精神祈愿、信仰崇拜名(A)+营
财神营、万佛营、千佛山营;三星营、红星营;振武营、安吉营、果毅营、忠字营、洪福营、亲睦营、副中营、新营。
这些词汇中的“A”具有质朴的神祇崇拜和精神信仰意识特征。在古代,在大自然和人力的对抗中,当人力无法抗拒自然的情况下,人类传统文化中就会产生神话传说和超能力的祈愿,这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反映在词汇构词中。如“千佛+山+营”“洪福+营”。
4.姓氏名(A)+营:胡家营、何家营、甘家营、曹家营、施家营
这些词汇中的“A”以姓氏和语素“家”为构词语素,语素“家”成为家族式聚居性行政结构单位。
(二)寨:形声字,从木,赛省声。本义:防卫所用的木栅(鹿寨),后引申为垒筑的四面环围的驻军营地,营垒。再引申为村子,并成为地方一级的行政单位,“寨”多以家族姓氏为地名构词语素。
1.姓氏+家+寨:汪家寨、秦家寨、岗家寨、杨家寨、冯家寨、胡家寨
2.特征词+寨:火石封寨、官田寨、长碛寨、红岩寨
(三)场:“场”的语义比较丰富,作为构词语素,在这里指多人聚集或事情发生的地方,引申指“市肆”,进而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
1.地理特征词+场:桶口场、蜂岩场、沙堆场、岩口场、东山场、庙坝场
2.美好生活愿景词语+场:永和场、绥阳场、兴隆场、永兴场
(四)镇:是指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多指县和县级市以下的地域,与乡同级。在构词时有以下情况。
1.地名词语+镇:土溪镇、新建镇、王寨镇、黄都镇
2.美好生活愿景词语+镇:丰乐镇、进化镇、永和镇、绥阳镇、永安镇
(五)村:是形声“邨”的异体字,表示人口驻扎的聚居区。“村”为形声兼会意字,字形表示用木材搭建定居的邑舍,也是人口聚集的自然屯落,是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文本中的地名词语多为地名词语+村:黔江村、朱场村、猴村、河头村。
(六)屯:“屯”的字义是上卷、包裹,有“包起来”“卷起来”“围起来”的意思。这个词语主要是北方自然村落的组织形式,多指“军屯”“屯垦”之屯,即指建有防御性围墙的寨子,以后演变为村落。在南方出现“屯”,应该是历史上南方实施军屯后屯堡文化的地域性反映。文本中的地名词语如:李堡屯、曹家屯。
此外文本中还有带行政单位语素“里”的地名词语,文本中的“迎仙里”,是“迎仙+里”结构,“迎仙”富有诗意、蕴含人们期冀的美好愿景。“里”是传统的地方编制。旧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一说五家为“轨”,十“轨”为“里”,故而词汇中有“邻里”之说,地方“里”的管理者称“里正”。
此外,还有一些反映历史性战争惨烈的地名:杀人堡、杀人凼、泰山营(死人塘)、强盗石等,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份记录。
作品文本中的地名词语非常丰富,词语内涵丰富。地名词语的构词中心语素,从内容上看,与文本描写的地域政治历史、地域特征契合。从构词形式上看,多以修饰限制类结构为主,结构内部构词层次性强,形式多样;构词元素语义上地域特征明显。从构词理据看,地名词语蕴含的民俗文化特征丰富,除运用一般的常见构词形式以外,广泛运用修辞方式形成构词理据,如运用比喻构词形式,运用比喻喻体修饰中心语素的方式,一是形状上的相似性,如:扁担山、碓窝山、马鬃岭、白虎岩,表示的是山、岭、岩的形状与修辞成分外形相似,直接以修饰的方式进行构词。二是比喻状物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似性,如:黑虎营,青狮营。还运用借代、拟人、象征等方式构词;运用文化传承、地域历史发展、民俗事象等方式形成丰富的构词理据,让读者通过丰富的地名词语,了解文本描写地域的历史文化、风俗礼仪,从而管窥一地之历史文化发展。文本中的地名,随着历史的源流,有的逐渐被新的地名词语取代,有的则保留至今。这些地名词语,成为考释地域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成为恢复地域文化原貌的线索和依据,如今天凤冈县的“蜂岩、龙泉镇、长碛古寨”等,成为挖掘地域文化,打造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