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鑫,唐 娟,张兆武,邓萍霞,李斯斯,周璟瑜,杨丽蓉
(1.邵阳学院 第二临床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2.邵阳学院 基础医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大学生在校园里集体生活和学习,一旦发生传染病就容易引起传播甚至流行,如肺结核、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水痘、流感、流行性腮腺炎等是高校常见传染病[1-2]。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转入常态化防控[3],高校在重视防控新冠肺炎的同时,也应“多病同防”。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非常重要,《普通高等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编号WS/T642-2019)指出高校对传染病的预防必须做好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与卫生管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传染病防控的关键环节之一[4],而传染病健康素养是传染病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5]。传染病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理解与利用传染病防治相关的基本信息和服务[6],以预防传染病,促进和保持健康的能力[7]。近年来关于传染病健康素养国内外已有一定的研究[6-11],但有关大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少见报道,在有关大学生健康素养的研究中发现传染病防治素养具备率偏低[12]。因此为分析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传染病预防相关行为现状及两者关系,本研究组于2021年5月至10月对湖南省邵阳学院和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按照本科和高职/大专分层,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本科生是在邵阳学院中随机抽取6个二级学院(文科类、理工类、医学类各2个),专科生是在邵阳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及邵阳学院(医学大专)共抽取6个专业,抽到的二级学院或专业中大一至大三3个年级中分别随机抽取 2个班,班级中所有大学生均为调查对象。共抽取 72 个班,主要发放纸质问卷,不方便的学生发放电子问卷(问卷星)自行填答,共回收到有效问卷1 606份,其中男生754名,女生852名; 年龄17~24岁,平均(19.22±1.24) 岁。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问卷、传染病预防相关行为问卷和传染病健康素养测评量表。一般情况问卷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包括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层次、专业、年级、民族、家庭居住地、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自评健康状况,是否关注身边人患传染病、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途径等。传染病预防相关行为问卷包括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吐痰等13个健康行为问题。大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采用中国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测评量表 ( Infectious disease-specific health literacy scale,IDSHL)[8]进行评分,量表第一部分有22个题目,满分为38.62分,包括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与观念、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管理与治疗、对病原体和传染源的辨认4个维度,各维度满分依次为 13.17、9.96、7.81、7.68 分[6]。量表整体 Cronbach’s α为0.832,各维度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652、0.672、0.599、0.632,各条目的内容效度均≥0.8[8]。量表第二部分有6个题目,考察被调查者的认知和信息分析能力,不纳入计分[9]。
1.2.2 判定标准 参考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情况[10-11]及有关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12]文献的判定标准,确定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是否具有传染病健康素养的判定标准:总得分≥30.90分(即满分38.62分的80%)为具备传染病健康素养,<30.90分的为不具备。判定四个维度的具备标准:具备传染病基本知识与观念是指得分≥10.53分(即该项满分13.17分的80%);具备传染病的预防素养是指得分≥7.97分 (即该项满分9.96分的80%);具备传染病管理与治疗素养是指得分≥6.25分(即该项满分7.81分的80%);具备对病原体和传染源的辨认素养是指得分≥6.14分 (即该项满分7.68分的80%)。
2.1 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现状 1 606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15名具备传染病健康素养,总的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3.4%,总的健康素养得分为(23.85±7.33)。传染病健康素养的四个维度中素养具备率最低的为基本知识与观念(12.1%),最高的是传染病的预防(44.6%)。1 606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8人满分(0.5%),四个维度中满分最低的是基本知识与观念(10.1%),最高的是对病原体和传染源的辨认(28.6%,见表1)。
表1 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基本情况
2.2 不同特征的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及素养具备率单因素分析 从不同特征分组的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分析:本科生高于高职/大专生,医学类高于文科类、理工类,大三高于大一、大二,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家庭居住地城镇高于农村,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得分越高,关注身边人是否患传染病比不关注的得分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不同性别、自评健康状况的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同特征分组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率分析,不同文化程度、性别、专业、年级、家庭居住地、母亲文化程度、是否关注身边人患传染病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民族、自评健康状况的组间具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的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及素养具备率比较
续表
2.3 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率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具备率差异有意义的学生文化程度、性别、专业、年级、家庭居住地、母亲文化程度、是否关注身边人患传染病这7个因素为自变量,进一步进行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以是否具备传染病健康素养为因变量(具备=0,不具备=1),变量的筛选采用逐步向前(LR)回归法。结果显示学生文化程度、性别、专业、母亲文化程度、是否关注身边人患传染病是影响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的重要因素(见表3)。
表3 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率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2.4 大学生传染病预防相关行为正确情况及与传染病健康素养的关系 在这1 606名被调查大学生的传染病预防相关行为中,正确率较高的行为是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会遮挡(93.2%)、不随地吐痰(97.4%)、选择饭店就餐时注意卫生状况(95.4%)、不共用毛巾(92.8%)等;正确率较低的行为是一年内接种过流感疫苗(1.8%)、与他人一桌聚餐时使用公筷(42.7%)、周围人有感冒咳嗽症状时自己会戴口罩(57.6%)等。具备传染病健康素养的学生的行为正确率高于不具备素养者,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会遮挡、周围人或自己有感冒咳嗽症状时会戴口罩、接种流感疫苗、不生食海产品、与他人一桌聚餐时使用公筷、不共用毛巾、经常锻炼身体8种行为的正确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大学生传染病预防相关行为正确率比较
由于在研究传染病健康素养方面,不同学者采用的调查量表不一致,故本研究只与采用同一量表测评的研究比较相同指标。本研究中大学生总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均分为(23.85±7.33),高于中国3省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均分(21.69 ± 8.53)分[6],与徐娜等[13]学者报道的医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23.21±6.28)相近,低于李影影等报道[14]的护理专业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均分(24.80±5.34)和驻赣基层部队官兵传染病健康素养均分(25.64±7.09)[15]。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较高,接受各类信息的能力也较强,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大学生对新冠病毒肺炎这种传染病的关注度较高并积极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16],但本次调查中发现传染病健康素养均分并不高,说明大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平均水平还有待提升。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具备率为13.4%,高于以往研究的医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9.6%)[13]。本调查中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满分率仅0.5%,说明大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传染病健康素养的四个维度中素养具备率最低的为基本知识与观念(12.1%),比例最高的是传染病的预防(44.6%),提示在当前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传染病预防素养,但在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与观念方面还是比较欠缺,说明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大学生对传染病的预防方面尚可,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与观念仍比较薄弱,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与观念的教育十分必要。
在不同特征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的分析中,结果提示:学生文化程度、专业、年级、民族、家庭居住地、母亲文化程度、是否关注身边人患传染病7个因素可能是造成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高低差异的影响因素。从具备率分析的结果,与得分分析的结果大致相同,但也有一点不同:从得分分析,男生均分略高于女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具备率分析,男生具备率高于女生有统计学意义,而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均分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具备率比较却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是因为参照全国健康素养具备标准,判定总分得分≥80%(即30.90分)才算具备传染病健康素养,素养具备人数是按这个划分标准统计出了得分≥总分80%的人数,因此具备率比较与均分比较的结果有了差异但并不矛盾。为了进一步对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具备率差异有意义的7个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具备传染病健康素养为因变量得出:学生文化程度、性别、专业、母亲文化程度、是否关注身边人患传染病是影响大学生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的重要因素。
在本研究中发现,高职/大专生低于本科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得分及具备率,理工类和文科类都比医学类学生得分和具备率低不少,女生的健康素养得分及具备率低于男生,提示高校要重视高职及大专层次学生,尤其是非医学类的学生的传染病健康教育。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均分和具备率越高,这与杜国平等[17]研究得出母亲文化程度是大一新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论类似,反映了家庭教育对传染病健康素养形成的重要性。本调查显示关注身边人是否患传染病是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的一个重要因素,符合健康教育KAP(知-信-行)模式的理论。关注身边的人是否患有传染病反映个体是否具有自我保护意识,有了关注的态度才会主动关注相关传染病的信息并学习,以及采取正确的预防行为以保护自己。
本调查显示具备传染病健康素养的学生的行为正确率均高于不具备素养者,如在公共场所咳嗽打喷嚏时会遮挡、周围人或自己有感冒咳嗽症状时会戴口罩、接种流感疫苗、不生食海产品、与他人一桌聚餐时使用公筷等,反映了具备传染病健康素养可提高个体的传染病预防相关行为正确率。本研究还提示大学生群体的一些传染病预防行为正确率较低,尤其是一年内接种过流感疫苗、周围人有感冒咳嗽症状时自己会戴口罩、与他人一桌聚餐时使用公筷等,提示大学生传染病预防相关行为正确率有待提升。而要提高大学生群体中传染病预防行为的正确率,必须加强其传染病知识的教育和转变其态度,才能改变其行为,而传染病健康素养是反映其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5]。
根据王兰兰等[18]研究2015-2018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监测结果显示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分别为15.02%、16.38%、16.06%和17.05%,2019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19.21% 、26.77%[19],说明我国居民的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近年来在稳步提升,主要归功于我国政府对居民传染病防控工作和健康促进的重视。有效防控传染病不仅需要政府的重视[20]、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还需要改善公民的生活环境及受教育的机会[21]。大学生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健康素养及健康体魄,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挥才能。为做好大学生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一方面需要高校的重视,建立健全长效的防控体系如制定并严格落实学生缺课登记、病例追踪管理,消毒隔离制度等[4]。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学校的健康教育,学生对传染病预防的认知程度和态度、行为等决定着高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成败[22]。在学校健康教育方面,传染病的宣传方式大多为粘贴海报、发放宣传单、讲座、开主题班会等,但这些教育方式收效并不满意,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2000年后出生,习惯在“互联网+”及智能化电子产品下学习,应充分考虑其特点,将“互联网+”技术用于传染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如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传染病知识的宣传科普,为吸引其关注,还可采取学生喜欢的的漫画形式来进行宣传。仅仅进行知识的宣传是不够的,还可以发挥医学生的带动作用,先培训一部分医学生学会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身边的同学及其他学院的非医学生的同学传播。这种“同伴教育”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医学生的能力,还可以低成本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本研究组将对筛查出的不具备传染病健康素养的同学进一步采取微信公众号漫画式健康教育,以探索大学生适宜的传染病健康教育方式。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具备率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尤其是要注重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与观念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可以提高其传染病预防相关行为的正确率。因此,高校及有关部门可根据本次调查结果,考虑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创造支持性环境,鼓励医学生发挥带动作用在校园开展学生易接受的健康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促进传染病预防行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