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瑶,罗 璨,张艳芳,李 琳
(1.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妇幼保健院 卫生保健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6)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1]。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估计,2019年全球有2.96亿人感染慢性乙肝,82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疾病,每年大约有150万新发感染病例[2]。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主要模式,在亚太地区,HBV感染相关疾病的大部分负担是由于围产期或儿童早期接触HBV而获得的[3]。有研究报道,95%出生时感染HBV的新生儿有发生慢性乙肝感染的风险,15%~40%的新生儿有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4]。孕产妇感染HBV后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会导致胎膜早破、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5-6]。及时发现孕产妇感染并尽早干预可有效降低乙肝母婴传播。江苏省预防母婴传播工作于2015年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在此期间省内虽有县市开展了乙肝感染孕产妇相关研究[7-10],但都是基于个别机构的数据,未见基于大样本孕产妇人群的乙肝感染现状和趋势研究。本研究对2016-2021年江苏省各地区孕产妇乙肝感染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旨在为预防及消除母婴传播目标提供最新的基线数据。
1.1 研究对象 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江苏省报告的接受乙肝检测及感染乙肝的孕产妇,本研究中乙肝感染指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21年在江苏省接受乙肝检测的孕产妇,省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所有接受初次孕产期保健的孕产妇提供免费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服务,对临产时才寻求助产服务的孕产妇,也及时进行乙肝检测。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免疫试验、胶体金标记免疫分析。所有确认感染乙肝的孕产妇相关信息均在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报告。乙肝感染的地区流行趋势分为3类:<2%为低度流行地区,2%~7.99%为中度流行地区,>8%为高度流行地区[11]。
1.3 统计学分析 采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率的变化采用趋势性χ2检验。年估计百分比变化(Eestimating 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EAPC)用来评价孕产妇乙肝感染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将不同年份感染率进行对数转换,以Y=lg(感染率)为因变量,X=年份为自变量,拟合直线:Y=b+aX,得出a值,EAPC=(10a-1)×100%,并对EAPC进行假设检验,如果EAPC的估计值及其95%CI的下限值均>0,则呈上升趋势。相反,如果EAPC的估计值及其95%CI的上限值均<0,则呈下降趋势。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 2016-2021年江苏省共有4 581 863名孕产妇进行了HBsAg相关检测,其中HBsAg检测阳性者139 817例,乙肝感染率为3.05%(95%CI:3.03%~3.07%)。分析结果显示全省孕产妇乙肝感染率从2016年的3.19%下降到2021年的2.74%,下降了14.11%(Ptrend< 0.001),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江苏省2016-2021年孕产妇乙肝感染率情况
2.2 地区分布 与2016年相比,江苏省三个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的孕产妇乙肝感染率均有所下降,苏南地区从3.08%下降到2.76%,苏中地区从2.96%下降到2.44%,苏北地区从3.40%下降到2.84%。2016-2021年,乙肝感染率区域差异有所缩小,但差异依然存在(见图1)。2021年,江苏省13个设区的孕产妇乙肝感染率各不相等(1.82%到3.45%),淮安(1.78%)和扬州(1.82%)处于低度流行地区,徐州(3.17%)和宿迁(3.45%)仍处较高水平(见图2)。
图1 江苏省2016-2021年不同区域孕产妇乙肝感染情况
A:2016年孕产妇乙肝感染率;B:2021年孕产妇乙肝感染率。图2 江苏省各设区市孕产妇乙肝感染情况
2.3 趋势分析 2016-2021年,江苏省孕产妇乙肝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EAPC值为-2.95%(95%CI:-4.28% ~-1.86%)。下降趋势明显的设区市为连云港、泰州、镇江、淮安和徐州,EAPC范围为-4.94%至-8.17%,变化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38.46%,5/13),见表2。
表2 江苏省2016-2021年孕产妇乙肝感染率年估计百分比变化
续表
江苏省2016-2021年孕产妇乙肝感染率为3.03%,低于国内大部分省市水平,如云南(7.89%)[12]、福建(11.39%)[13]、安徽(10.39%)[5]、海南(12.28%)[14]、天津(3.77%)[15]、上海(4.63%)[16]等,也低于全国阳性率水平(6.17%)[17],可见实施一系列预防与控制措施后,本省孕产妇乙肝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状态,但总体上仍是中度流行地区[11]。考虑有部分流动孕产妇存在未在医疗机构分娩或隐瞒生育情况,故本次分析结果可能略低于实际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表明减少乙肝感染的主要干预措施是增加婴儿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的覆盖率[18],接种疫苗可降低乙肝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被感染的风险。为应对乙肝感染的负担,我国1992年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9],2002年起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中[20],本研究中2016-2021年期间的孕产妇在其出生时被纳入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内,正是国家儿童免疫政策的受益者,体现了婴儿期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对切实降低全人群(包含未来的孕产妇)乙肝感染率有一定效益。本研究表明江苏省孕产妇乙肝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6-2021年乙肝感染率下降了14.11%,年均下降2.95%,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和我省在预防母婴传播和乙肝的综合防控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2021年各设区市孕产妇乙肝感染率1.78%到3.45%不等,区域和地区存在差异,孕产妇乙肝感染率最高的设区市(宿迁)是最低设区市(淮安)的近两倍。正如2006-2015年江苏省在普通人群中进行全省调查所报告的,这种差异可能与该地区的历史流行情况有关[21],也可能与当地的卫生、经济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22]。早期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这种差异还可能与孕妇的生育年龄有关(2015年“二胎”政策放开后,部分地区孕妇生育年龄偏大)[23]。地区分析的结果提示对于乙肝感染疾病负担相对较重的地区应在预防母婴传播工作中给予重点关注,通过加大高危人群的宣教和孕早期筛查力度,建立重点人群(流动人口、青少年、贫困人口等)孕产妇检测服务流程和综合干预流程等措施,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率和5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率,进而降低全人群的乙肝感染水平。尽管我省孕产妇乙肝感染率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但除淮安和扬州处于低流行区外,其他设区市仍然是中流行地区,我省孕产妇乙肝感染防治形势依旧严峻,每年仍有2 000左右的新生儿因阻断失败而感染乙肝。基于我省疫情流行现状和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基础,可优化预防干预策略,将关口前移至备孕阶段,如对孕前优生检查筛查出的单阳家庭(丈夫阳性,妻子阴性)给予未感染者规范免疫,进一步降低我省孕产妇人群乙肝感染流行水平。
《全球卫生部门病毒性肝炎战略》(2016-2021)中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其中消除乙肝需要将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感染率降至0.1%[24]。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是消除乙肝的关键,加强乙肝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的规范干预和管理是最有效的措施。江苏省5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率从10%(2004年)下降至0.41% (2014年)[23],距离消除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虽然我省对乙肝暴露新生儿的联合免疫覆盖率已经达到95%以上,但对高病毒载量乙肝感染孕产妇尚未完全开展抗病毒治疗,后续需进一步加强乙肝孕产妇的抗病毒治疗以及暴露儿童的免疫接种效果评价,进一步降低母婴传播率。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未收集其他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信息,如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以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其次,各级医疗机构检测方法以及选用的试剂盒可能存在差异。此外,本次研究未对感染乙肝的孕产妇个案进行相关分析,无法对相关因素(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进行关联研究,有研究表明孕妇的年龄、妊娠次数和产次、居住地址和教育水平可能会影响乙肝感染风险,但研究并未达成共识[25],未来我们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