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最近经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拟于今年9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条例允许街道办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
新修订的条例在原条例“禁止擅自占用城市道路及其两侧、人行天桥、人行隧道和其他公共场所堆放物品、摆摊设点、销售商品”的基础上,增加“街道办事处可以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的例外规定,以兼顾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城市整体市容美观有序。
按照官方解读,修订条例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确实,这不是简单的放开路边摊的问题,而是提升执政能力的问题。毕竟,处理路边摊的取舍与去留问题,其实并非容易,长期以来就连城管部门、交管部门和司法部门都会陷入两难境地。
从公平考虑,因为摊贩使用道路资源,这是对公共资源的免费占用。沿路摊贩越多,行车和行路秩序必然受到干扰。轻者阻碍通行,破坏卫生,重则酿成交通或群体事故。从经济上看,路边摆摊占了好地段的便宜,也是对室内正规缴费纳税经营者的不公平。政府对路边摊无法收费收税,那么最终损害的就是包括正规商贩、市民等纳税人的利益。至于“城市形象”,更是绕不开的话题。只要是临时的经营,自然是有各种弹性和越界行为,不可能高度的精致化和秩序感。
可是,反对取缔路边摊的,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声音。其一,摆路边摊的几乎就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群,这个人群几乎连缴费纳税的能力都不具备,如果还能自力更生,政府是不是该给予出路,以维护社会稳定。如果强行压制造成冲突不断,必然影响执政。其二,路边摊销售的大多是廉价甚至低劣物品,方便之余销量也有限,未必会对成规模的店铺有多大冲击。其三,路边摊比如某某夜市,曾经也是当地风景或曰风情的一部分,是市民的集体记忆和街头文化。何况,城市统一秩序的美学让人厌倦,这些“烟火气”的存在,如果能规管好,还能营造新的风景线。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让室外摆卖和路边摊复苏,本身的信号意义才是更重要的。虽然条例叫“市容和环境卫生”,但其实政府已经从更高的政治经济学角度来处理这些民生问题了。
以前是不给出路,动手干预,如今是要给予出路,那就得动脑筋了。新修订的条例,增加“划定摊贩经营场所”的例外规定。这是精髓,也是最难做的。经营者一定比管理者更懂生意之道。对于好地段,“走鬼”都知道,那就是交通要道、车站、广场和商铺门前。如果政府让步了,在上述地段给路边摊使用,那么一定会引发争抢,街头秩序只会更差。如果政府不退让,把临时区域划到更远、更不被注意的城市角落,或者把允许经营时间放到了晚上8点之后,那有谁会去光顾呢?一看没有生意,路边摊又会重新汇聚到好地段来。
于是,条例规定了在划定位置之外设摆摊且拒不改正的,由市、区城管和综合执法部门按照占地面积处每平方米一千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没收摆卖的物品和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如此这般,会否又回到了曾经管理的老路上来,回到官民冲突的可能性来?
许多大城市要破解这种矛盾,往往是靠行政部门的弹性措施。可能是罚没,可能是驱赶,可能是劝退,也可能是故意管一时,放一时。总之,路边摊是没有稳定预期的。让被管理对象缺乏安定感和安全感,让其感觉“理亏”,这样对管理方来说,反而是一种可进可退的策略。
然而,从城市治理角度来看,稳定预期和公开透明的规则,才是减少社会成本的出路。比如设置临时路边摊范围,就选在旺地、选在黄金时间,政府就要为此让渡一定的交通空间,还要承担维保与卫生开支。小摊贩就是要低成本运作,由政府或者招标管理企业进行保障服务,才是正道。
此外,政府也应该从季节、风俗、消费习惯入手动态管理,仔细甄别何谓商业风情,何谓破坏形象,影响市容。并非所有路边摊形态都该支持,比如油烟污染、山寨仿冒、产生大量垃圾的,都要审慎鉴别和拒绝。时至今日,大城市再靠地摊来纵容市民购买没来头、没保障的商品尤其是食物,其实也是一种倒退。路边摊如果没有特色优势的,纯粹只为免费占道而来,就不该成为主流商铺的补充。必要的准入门槛,既是为了让城市土地得到集约化的使用,减少滥用,也是促进个体业主自治自律的途径。在发达国家,临时露天集市的秩序感与品质感就要比落后国家的地摊要强得多,甚至旧货市场都干净如新。达到如此程度再称为“城市风景”才能被人认可。
总而言之,深圳人大推出的条例,是对时代变化的回应,对小微经济的助力,同时也引发了深层次的城市管理命题,甚至还指向行政思路和行政职能的变迁。这个样本实施的效果也将对其他城市带来深远的的辐射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