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娇(兰州博文科技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0)
建筑地基的施工技术多样化,通常以现场土质条件为参考进行选择。例如,现场土质完整、结实时,可考虑天然地基的施工方法;现场以含水量偏高的土壤为主或土质呈松散状时,稳定性不足,采取地基加固措施,进而开展建筑工程的其他建设工作。在现阶段的建筑地基加固施工技术中,换填法颇具代表性,具有促进排水、提高密度等作用,加强对换填法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某房屋建筑工程,条形基础,基础埋深2.4m,6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110m2。地质勘查结果显示,现场地质以耕土、杂填土、素填土、粉质黏土、粉土、中砂及卵石层为主(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天然地基承载力不足,不宜作为持力层。为保证基础的稳定性,拟采用换填法处理建筑地基,持力层采用级配砂夹卵石碾压后的结构层。地基经过换填处理后承载力特征值fak≥200kPa。
(1)砂石。质地坚硬、级配良好的粗砂、中砂、卵石等,含泥量不超过5%,不夹杂垃圾、植物质残体等不利于填土稳定性的杂物。地基换填施工采用粉细砂时,按照25%~30%的比例掺入最大粒径不超过50mm的碎石或卵石。砂石或其他渗水材料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换填处理中缺乏可行性。
(2)素土。无冻土或膨胀土,有机质含量不大于5%。禁止素土中含有粒径超50mm 的碎石,若现场为湿陷性黄土地基,除了保证碎石粒径的合理性外,还需避免素土中含有渗水材料。
(3)灰土。新鲜的消石灰,粒径不超过5mm,根据3∶7或2∶8的体积比取用灰土。
(4)粉煤灰。优先采用调湿或干排的低钙灰,检测并控制粉煤灰的含水量,装运时将含水量稳定在15%~25%较为合适。
(5)干渣。原状干渣、分级干渣、混合干渣是地基换填施工中常见的干渣材料,根据地基施工条件合理选择。大面积垫层施工时,原状干渣或混合干渣具有可行性;对于小面积垫层,采用0~60mm 的混合干渣或分级干渣(8mm~40mm、40mm~60mm)。
浅层软土和不均匀地基缺乏稳定性时,可用换填法处理,基本原理是确定承载性能不足的软土,用优质的土石料换填,经打夯加密或碾压振动后形成稳固的地基。换填法又称为垫层法,换填所用垫层的厚度普遍在3cm 以内,若垫层偏厚,将加大工程量,提高换填施工成本。垫层范围较小,夯击采用震动器或小型打夯机进行,规避大型机械夯实经济效益偏低的问题。遇较厚垫层时,根据总厚度分为多层有序施工。换填法施工原理图如图1所示。
图1 换填法施工原理图
换填法施工中,首先清理基础底面设计标高下方的软土,分层换填、夯实砂砾料,建成结构完整、受力稳定可靠的砂砾垫层,以满足上方建筑对基础提出的承载力要求。同时,垫层可将基底压力传递至下方,由较大范围的软土层承受外力作用,优化受力条件,避免局部受力集中。软土层在砂砾垫层下时可作为下卧层,在增加埋深的条件下,承载力随之提升,相比软土的许可承载力极限值,实际所受的压力更小,受力稳定。利用砂砾施工的垫层无明显压缩,有助于减小基础沉降。砂砾垫层排水效率高,可加快软土固结。
(1)垫层厚度
根据下卧土层的承载力或置换软弱土的深度而定,需具备如下关系:
式中pz为垫层底面的附加压力设计值;pcz、fz分别为垫层底面土的自重压力标准值、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按如下公式计算,确定pz的值。
条形基础:
矩形基础:
式中b为基础底宽;p为基础底面压力设计值;pc为基础底面土的自重压力标准值;z为垫层厚度;θ为垫层的压力扩散角;I为矩形基础底面的长度。地基换填加固的可选材料丰富,各自的指标控制要求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换填材料选值
需注意的是,垫层厚度以0.5m~3m为宜,具体根据工程条件和地基换填加固要求在此区间内合理取值;z/b<0.25时,θ=0;z/b值介于0.25~0.5时,可内插。
根据基础底面应力扩散要求控制垫层底面的宽度(b'),计算方法如下:
垫层顶部边缘属于薄弱部位,要求每边超出基础底边至少300mm,对此部分充分夯实后可提高密实性;或从垫层底面两侧向上有序施工,应适当放坡,维持基坑边坡的稳定性。
(2)垫层承载力
在现场组织荷载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适宜的垫层承载力控制值。
(3)变形计算
垫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需安排地基变形计算。对于重要的建筑物,除了做好该项工作外,还需验算垫层及下方软土的压缩量,常见计算方法为附加应力法或分层总和法。砂垫层施工材料的选取遵循就近取材的原则,应用效果较好的有中砂、粗砂或砾砂,质地坚硬、级配良好,含泥量不超过3%,必要时向砂垫层掺入适量卵石或碎石。垫层施工分层进行,每层厚度控制在20cm~30cm,逐层填筑、压实,压实过程中适当洒水,从而提高垫层填筑材料的密实度。压实方法包含夯实法、碾压法、插振法、平振法等。
施工准备(例如选取质量达标的砂卵石)→分层填筑→洒水→压实→找平→质量检验。
回填材料采用砂和卵石,用量各占一半;级配砂石保持干净,不存在树叶、草根及其他杂物;砂以中粗砂为宜,级配良好,质地坚硬。
在施工现场设置标高桩或水平标准木桩,作为铺筑厚度控制的参照基准,也可在槽坑边坡测放水平标高线。基坑底面地下水位较高时,降低地下水或采取降排水措施,使基坑保持无水状态。垫层铺设前安排基坑的检验,清理坑底的淤泥、浮土等不利于施工的物质,两侧形成适宜的坡度,以便维持坑壁的稳定性。垫层底面标高不一致时,采取斜坡搭接的方法,或将土面开挖成阶梯状,加强对搭接部位的夯实,提高密实性。在分层铺筑的施工方式下,接头阶梯形搭接,或设置斜坡,相邻两层错开0.5m~1.0m。
垫层铺设时加强防护,避免侧壁的软弱土层或垫层下卧层受到扰动。垫层分层施工,逐层铺设、夯实,为控制每层的铺设厚度,在基坑内预先设置5m×5m 的网格标桩,作为铺设厚度控制时的参照基准。垫层铺设现场为饱和的软弱地基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对基坑内部及外侧四周排水,以免砂在水的侵蚀下流失;也可降低地下水位,直至稳定在基坑底500mm 以下的位置为止。级配砂石的含水量是影响振动碾压效果的关键因素,在碾压前检测含水量,根据检测结果灵活调控,直至含水量稳定在8%~12%为止。
在本工程的地基换填施工中,填筑、碾压采用分层的方法,换填厚度每达到200mm 时组织一次夯实。换填宽度为基础外边500mm,使边缘部分在经过夯实后也具有稳定性,夯实系数超过0.97。机械施工方式的效率较高,但可能破坏基坑周边土体的稳定性,因此,机械设备操作人员严格听从指挥,规范操作。压实进入最后一层时,表面拉线找平,严格控制标高。逐层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各层的厚度和压实度均要满足要求,否则不可进行后一层的施工。
砂卵石回填时加强对标准高程桩和轴线桩的防护,避免失稳、位移、受损,施工期间定期复测,及时纠正偏差;地基换填施工需具有全面性,不遗漏任何一处;边坡在施工全程均要维持稳定;由于工期紧张而在夜间施工时,加强现场安全管理,为施工现场配备足量的照明设施;级配砂石垫层施工完成后,根据工程施工计划尽快组织上部的施工,若中途间歇,需定期、定量洒水润湿。
(1)大面积下沉:关键原因在于分层填筑厚度过大、局部碾压不充分、碾压过程中洒水工作未落实到位。严格依据规范进行施工,控制分层填筑厚度、碾压遍数等关键参数。
(2)局部下沉:转角和边缘部位未得到充分振捣,留接槎的区域由于搭接不合理或振捣不到位而松散。施工人员需认识到边角部位的薄弱性,加强振捣。
(3)级配不良:由专员管控材料的质量,发现砂窝、石堆等问题后随即处理。
(4)密实度不达标:遵循分层施工的原则,逐层检查密实度,在保证本层施工质量无误后方可安排后一层的施工,以此类推。同时,各层的干砂质量密度需得到控制。
(5)砂石地基分布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区域时,要求最底层厚度较之于其他层增加50mm。
(6)砂石垫层厚度不少于100mm。
逐层进行质量检验,主要采用灌入法和环刀法。全面分析挖掘强度和施工技术参数,判断是否满足工程要求。换填前,规划施工范围,清理现场杂物,安排场地平整处理;在场地周边施作排水沟,加快排水;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测量放样,加强复核。起重机就位,调整挖锤的姿态,使其对准挖点,精准开挖。施工现场缺乏平整性或存在其他问题时,尽快处理。挖锤重和落距均要合理,以保证顺利施工。及时检查煤机的挖沉量和换填次数,根据此类参数判断施工质量。各参与人员均保持客观的态度,不隐瞒质量问题。
向待加固的地基注浆,随着浆液的固结,提高地基的稳固性。浆液需在特定的压力下推送到结构裂缝中,填充裂缝并将原本相对分散的部分联结成完整的整体。对于地基施工中存在的结构裂缝、雨水渗透问题,均可采用注浆法进行处理。为保证注浆效果,严格检验浆液的质量,深入优化注浆量、注浆速度等关键参数,以科学的方法在指定位置注浆。若地基过深,联合应用碱液、硅化等多种技术处理,防止地基出现倾斜、沉降等异常状况。
基坑开挖期间可能遇到水位偏高、土壤抗渗透性能差等问题,若未在第一时间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将对基坑的稳定性产生危害,出现质量问题甚至安全事故。宜通过排水、水泥搅拌等方法处理积水,营造无水的基坑施工环境。在地基表面安装挡板,将拌制好的砂浆由挡板与地基缝隙注入,适度压实,增强施工效果。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建设中常遇到软弱地基,此类地基的承载能力有限,地基加固势在必行。换填法是地基加固中的常见方法,施工期间需要清理特定深度内的软弱土,换填优质的材料后保证地基具有承载力高、变形小的特点。经过本文有关换填法的分析,提出应用要点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措施,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