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玺 王晓静 师彬彬 白利芬
[摘 要]文章针对高校存在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问题,运用TQM理论,提出了构建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组织运行与评价体系,包括教学组织与资源保障、教学运行与过程控制、全面教学质量评价三个方面。以“教师、企业、学生”三者为主体,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共建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下,通过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组织运行,开展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TQM理论;质量保障;质量监控;全面教学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0-0005-04
近年来,教育部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每年发布《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采用数据挖掘、多维案例分析、大规模问卷调查等方法,全面分析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引导高校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存在全员参与性不足、全过程跟踪不够、全方位评价体系不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等问题。因此,基于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探讨构建高质量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TQM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费根堡姆(Feigenbaum)提出的,该理论强调质量保障的系统性,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1]。TQM理论以质量为核心,通过系统管理和控制,达到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TQM理论走出了工业管理领域,被引入高等教育管理中。周文慧等基于朱兰质量螺旋模型,把管理思维与检验方法相融合[2],倪庚等从全过程质量管理理论出发,强调全面性、全过程、全员参与,构建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3]。实践证明,TQM理论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施主体、目标与过程
(一)全面教學质量管理的实施主体
TQM涉及学校制度设计、组织管理和教学运行等各项工作,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人才培养涵盖育人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质量管理等要素[4],既有知识的维度,也有能力的维度,更有价值的维度[5]。因此,培养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必须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把学生、社会和企业的诉求、评价与反馈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质量标准设计和制度安排。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体,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提高全体师生的积极性,才能做实、做细教学工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施目标
TQM是以“质量”为对象、“管理”为手段,通过制订计划、组织协调和管理,保障产品与服务同时满足用户的需求。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是“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通过对“生源输入—学习过程—就业出口”的质量进行把控,将学习过程与学习投入、学习体验、学习效果等进行整合,在用人单位“人才需要”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架起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桥梁,实施教学质量常态监控与评价,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
(三)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施过程
基于TQM理论,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从招生到教学再到就业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人才培养必须依据岗位需求以及个人全面发展需求,统筹对接产业链、专业链、人才供应链,围绕人才质量生成的过程、要素、环境进行合理控制,实施全员参与、全过程与全方位管理,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持续改进。应用型高校X大学经过长期实践,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聚焦“四个突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探索形成了OPCE创新教育理念[6],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7]。
三、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组织运行与评价体系
依据朱兰博士的“计划—控制—改进”三个管理环节,从“资源输入—培养过程—人才输出—持续改进”出发,将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组织运行与评价体系分为教学组织与资源保障、教学运行与过程控制、全面教学质量评价三个方面。
(一)教学组织与资源保障体系
教学组织与资源保障体系的内容包括培养定位与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资源三个方面(见图1)。
1.培养定位与目标
培养定位与目标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来确定的,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因此,培养定位与目标管理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各方面统筹协调。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定位和教学质量目标,让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目标一致,自上而下层层展开目标质量控制,并根据产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定期诊断、考评、奖惩等手段,必要时进行目标调整。
2.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管理由学校、二级学院、教师和行业企业共同负责。学校负责专业发展规划的制订;二级学院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制订、组织制订开课计划、落实教学任务、明确授课教师和实习实训场所、开展考核;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验实习大纲的制订和执行;行业企业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供信息和平台。其中,二级学院是教学计划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
3.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含专业资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等。受学校类型、层次和招生质量的影响,各学校的教学资源存在差异,因此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大投入,适时对专业资源、课程资源和教学设施的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培养具有高理论水平和熟练操作能力的教师,是高校的责任。必须加强教学资源的质量监控,为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障。
(二)教学运行与过程控制体系
在教学运行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计划执行是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过程管理是教学质量的关键。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学目标设计要聚焦学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中学科知识、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不仅要涵盖学科知识结构、能力、技能要求,而且要以思维品质的实践与提升为导向,以品格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升华为价值追求,以创新运用为策略,形成真实情境下的知识迁移。
2.教学计划执行
现今,高校的教学计划执行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导入、讲解、答疑和结语等环节,而且包括教师在课外批改作业、个别辅导、实践教学、与学生交谈等工作。一堂好课要依据教学目标,以大纲和教材为“本”,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推理、判断,主动学习知识,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有效融入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方法要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采用开放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实施启发性教学、项目式教学或案例式教学等。
3.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管理首先从课前准备开始,依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设计,基于教学任务与内容,设计教学实施方案;依据实施方案开展教学活动,课后通过教学反思与评价,根据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检验教学实施效果。教学过程质量检查是通过督导及同行听评课、教学巡视、课程资料检查、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的,检查内容涵盖课前准备、教学实施过程、课后辅导答疑、课程考核等。通过教学过程质量检查,了解教师是否形成教学方案、是否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是否有序地安排教学进程。
(三)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系统,包括多主体参与、多手段结合、多阶段评价、设计多类指标、多层面反馈5个方面(见图2)。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同行、督导组、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等,不同主体给出的评价结果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验证。评价的内容既包括课程学习、实践能力,也包含职业胜任能力等。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价指标体系,让评价覆盖教学全过程。采用综合量化评价,确定学生、教师、企业不同评价权重,依据评价指标再量化每个教学任务的评分标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学生和督导组站在不同角度,对教学活动实施多类指标各有侧重的评价。如利用调查问卷、企业座谈、第三方评价、校友评价等方式,获取师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专业排行榜等资料,给用人单位、社会其他部门提供畅通的反馈渠道。
多层面反馈包括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教师之间的教学反馈以及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给学校的反馈等方面,可以通过督导听课、领导干部听课、同行互评、学生评教等方式实现。
四、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的实施及成效
虽然我国许多高校都开展了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具备了一定的监督功能,但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相对单一,以督导组教师听课为主,缺乏完善的监控体系与改进分析功能。基于评价的持续改进是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高校要通过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多元化的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寻找改进途径。只有围绕TQM理论,重视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评价与持续改进,才能更好地为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一)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评价的实施
X大学以“教师、企业、学生”三者为主体,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全过程教学评价。通过开展查阅分析文献、实验、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课题讨论、项目答辩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项目驱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考核成绩包括指导教师给出的平时成绩、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等,对于有如论文、专利、竞赛成果的学生,依据其贡献大小,适当给予奖励。通过学生的“自评”、教师的“师评”、师生的“互评”、实习单位或用人单位的“企业评”等考核方式,构建“四位一体”的评价与考核模式,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X大学立足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三共建”全面评价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基点,坚持从社会需求实际出发,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质量标准。学校与行业、企业、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覆盖。
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全员质量评价体系。考核评价的内容除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外,还包含对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工作过程中的综合素养等的评价,评价指标注重多维性、多元性,让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得更加紧密。通过上述机制,着力实现人才培养过程、方法、效果与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评价标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有效统一。
教学质量评价报告是检验二级学院是否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是否对教学管理的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的重要手段。学校要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根据评价结果,总结分析教学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形成书面意见,进行及时反馈,并督促其持续改进,提出改进和加强教学工作的意见与建议。二级学院要做好教学信息的采集、统计和分析,参照教学评价标准体系,对教学现状及时进行分析、自查、自评,找出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
(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实施成效
自2018年以来,X大学实施了以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了基于TQM理论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组织运行与评价体系,改革了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价机制,使得监控实施更加规范、监控维度更加多元、信息反馈及工作改进更加及时。X大学对近五年毕业生(包括全校各专业,每年抽样调查2800人)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80%以上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承压抗挫能力等的满意度评分均达到80分以上(见图3),学生对学校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也逐步提高。
五、结语
本文从“资源输入—培养过程—人才输出—持续改进”出发,构建了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保障机制,并将其贯穿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在顶层设计上,立足人才培养目标,政校企合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教师、企业、学生”为主体,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的全过程教学评价。在资源配置上,优化专业资源、课程资源和“双师型”教师配置,实施“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共同参与的全员质量评价。在教学运行上,完善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运行与过程控制,构建教师、企业和学生为主体的“三共建”全面评价体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组织运行与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价机制,实现教学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帅帅.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21.
[2] 周文慧,李威,郑茜.基于朱兰质量螺旋模型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22(12):15-18.
[3] 倪庚,陈俊生,秦宇彤,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3):15-16.
[4] 姚凯,李思志,王姣姣.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复旦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20(4):40-46.
[5] 姜晓萍.一流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两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8(1):41-42.
[6] 吴国玺,郑直,刘培蕾.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教创”育人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基于X大学OPCE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5):116-124.
[7] 吴国玺,刘培蕾,贾晓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逻辑、困境和实践路径[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16-21.
[責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