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过程,无论在办学规模还是在办学质量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民办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已由公立大学的“替补军”变成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但是由于内外各种因素制约,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矛盾,与公办高校相比,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民办教育低水平、低层次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与实施教育强国的政策要求明显相悖。教师是提高民办高校竞争力和办学质量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学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和社会的认可度等。
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至少具备四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一是政治学的基础理论。这不仅是教师提升个人政治素质的需要,也是以课程教学需要为基础,贯彻课程思政、推动协同育人的必然要求。二是与高职教育有关的知识。包含了高职教育理论、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法,高职教育的有关知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和基础要求。三是专门性的知识。在职业教育中,要时刻注意专业的发展情况,对本专业及相关交叉专业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满足专业建设的需求。四是行业企业的专业发展知识。教师除了要关心本专业的发展,更要熟悉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与新要求,熟悉行业的发展计划与趋势。
高职院校教师能力维度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专业能力。指具有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二是教育教学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一定要对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有深刻的了解,并可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来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以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采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强针对性的教学形式。三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技能。高职院校教师在担任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需积极贯彻实践教学的职责,因此要求教师具备社会实践能力,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
职业素质是教师在道德层面的基本要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第一要求是思想政治本领过硬,具有较高的政治修养。高职院校教师肩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责任。教师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教书育人之本。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和良好职业行为。
教师职业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吸引力和协调性的正向观点和看法,是一种内化性的职业认知和情感体验。《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后,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受传统观念、社会文化及舆论氛围的影响,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仍然与公办教师有较大的差距,社会层面的平等仍未完全实现。目前学历“内卷”现象普遍,高学历成为入职高校的门槛,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优秀的学历背景,随之而来的是高职业期待。但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的“双低”,触发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危机,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失。
高职院校教师普遍面临角色转化困境,在个体层面青年教师步入职场,经历由受教育者向知识的传授者、由被管理者向管理者等角色的转变。作为初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青年教师教育知识与技能、实践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相对欠缺,面对复杂、高难度的角色转换任务,青年教师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借助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与锻炼,完成角色转换任务。但是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角色转换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能满足教师自身所需,高校层面的支持不到位,导致教师处于高压力状态,陷入角色转换的困境无法适应。
民办高校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职业生涯的入门者,青年教师在提升教学知识与技能、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需要,个人发展动力充足。但是目前民办高校在课题申请、职称评定、论文发表等方面与公办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青年教师处于民办高校管理的边缘地带,专业发展的机会和资源稀缺,专业发展空间受限,造成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需求高与发展空间受限的困境,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提高民办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满足其被社会认同的价值需求,这也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源泉之一。国家通过立法在政策层面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但根本举措在于民办高校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创业中发挥的作用,增强民众对民办教育的认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工作把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放在首位,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推动民主管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积极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能够激发其主人翁意识,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
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提高青年教师的经济待遇。一是要转变对人才的认识。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应该认识到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转变为质量,民办高校的发展已由“以量谋大”转向“以质图强”,高校之间的竞争也已转向以人才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为了防止人才外流,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举办者必须调整人才投资在办学经费中的比例,提高工资制度的外部竞争力以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二是要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秉持多劳多得的原则,实施与薪酬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对绩效工资的分配方式进行优化,构建一种多样化的绩效奖励机制,扩大对教师物质激励的范围,从而使教师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最后,民办高校应该为教师创造一个舒适的教学和科研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工作。
首先,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丰富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既要兼顾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职务教师的差异化,满足教师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同时又要兼顾师德师风等共性内容,实现共性化和差异化的动态平衡。其次,转变对教师的管理方式。科学识别不同群体青年教师的性格特征和专业优势,引导教师进行合理的角色选择和定位,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后,完善青年教师的心理干预与疏导制度。民办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心理筛查与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疏导与干预,帮助青年教师完成角色转化。
教育事业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重大事业,政府应该积极划拨科研经费,重点倾斜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课题和项目,提升民办教育的整体质量,促进我国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同时,应探索适合民办高校人事管理特点的晋升制度,完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晋升渠道,避免“唯学术论”,激发青年教师工作的内生动力。最后,完善教师发展的支持保障制度。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与研修学习,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其应用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