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英,魏娅玲
(四川省地震局 四川成都 610041)
科技期刊一般都是采用编辑初审、专家外审(复审)和编委(主编)终审[1-3]的“三审制”对稿件进行处理,初审工作是期刊整个稿件把关中的第一关,关系到专家复审的质量和工作量、编校工作的效率,乃至期刊的质量和品牌形象。编辑初审通常包括形式审查、内容审查和政治审查3部分内容。形式审查主要包括学术不端检测、稿件是否属于本刊的报道范围及稿件的规范性审查,如语言文字、插图、表格、参考文献、量和单位是否符合规范、稿件要素是否齐全。内容审查是对稿件的学术质量进行初步审核,即判断稿件的发表价值。政治审查是对稿件整体观点的倾向性和内容的政治性进行审查,即判别稿件提出的观点是否符合现行法律、伦理上是否存在错误倾向、稿件的内容是否涉密,初审时应正确处理此类稿件。
由于稿件来源多样化、稿源质量参差不齐[3]、来稿时间分布不均、编辑人员数量少、工作量大等原因,科技期刊编辑在初审时可能存在依基金项目、作者单位或职称“一刀切”的方式审稿,或稿件初审时已“石沉大海”,直到约定时间才予以回复,或初审环节名存实亡,被复审直接替代。这样的“初审”不仅影响作者对编辑部的评价,还会让审稿专家对刊物用稿标准乃至办刊水平产生怀疑,严重影响科技期刊的质量。作者所在的《四川地震》编辑部为了提高期刊质量,在分析主要作者群体和来稿特点的基础上,以服务作者为中心,对编辑初审环节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加适合期刊发展。本文从《四川地震》办刊实践出发,将以上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分享给诸位编辑同行,以期为优化稿件流程管理提供参考和交流案例。
《四川地震》是四川省内唯一的地震学刊物,具有明显的行业属性,学科性和专业性强,作者群、读者群相对固定,信息敏感,易引发社会舆情。期刊的核心作者主要为来自主办单位(四川省地震局)的初中级职称作者,刊载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地震观测数据及其干扰分析、地震定位及震源机制测定、地震应急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围绕防震减灾相关的科普及技术研究4个方面[4],其中关于地震观测数据及其干扰分析的稿件最多。由于职称评审、管理模式、办刊经费等多方面原因限制,导致期刊对高水平稿件的作者吸引力不足,来自基层地震台站的稿件居多,存在写作水平较差、稿源质量波动大的特点,一次加工达到齐、清、定的稿件很少。为保证期刊质量,编辑初审时需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①审查稿件主题是否符合办刊宗旨和报道范围。坚守办刊宗旨是编辑审稿的底线,对于不符合办刊宗旨和报道范围的稿件,坚决退稿,抵制“熟鸡蛋返生”等伪科学类的稿件。
②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采用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稿件进行检测,通过全文比对数据库,检测稿件是否存在抄袭和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编辑需结合检测报告区分重复内容是否为论文的核心和实质性内容。
③审查稿件规范性,了解作者写作态度。稿件的规范性属于文章质量的考量指标之一,也是最为直观的指标,属于稿件“形”的范畴,是实现学术论文写作目的和体现学术论文内容的保障[5],也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态度。初审时,可以重点确认稿件整体的格式是否规范、结构或构成要素是否齐全,参考文献是否规范,图表是否规范、美观,中英文符号、量和单位是否符合标准。从期刊以往的来稿中发现,来自基层地震台站的稿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在写作规范上存在欠缺,将适度予以修改。
④分析关键要素,剖析稿件的价值。稿件的价值判断主要表现为是否值得传播,以及传播后是否产生一定的社会或经济效益。
⑤通读全文,判定稿件的学术质量。虽然初审不像编辑加工那样字斟句酌,但是通读全文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读全文可以了解论文的语言是否简洁、准确,语法是否正确,术语、变量符号是否专业,逻辑是否合理,论文结构是否完整,论文是否具有可读性。重点审查论文各部分之间是否存在并列、递进、对比等关系,论文各部分与主题之间的关联性是否存在头重脚轻或避重就轻的问题,并检查前后文的一致性。一致性审查主要包括图(表)文一致性、图表一致性、文内和文后参考文献的一致性。通过分析学术不端检测文字复制比数据,以及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稿件数据的真实性、逻辑的合理性、质量提高的可能性,以避免发表过多雷同、无新意的研究成果;对发现的量和单位、插图、表格、参考文献、大小写、正斜体不符合规范的地方进行标注。
详细全面的学术质量评价仍需要依靠行业专家的判断,进而提供录用或修改意见,以确保期刊所载文章的学术质量。
论文的发表速度和稿件的审理周期是作者投稿的重要考虑因素,也决定了科技创新成果的首发权。本刊编辑将投稿邮箱绑定在个人实时通信工具上,实现随时查收稿件,将初审时间控制在7 d内,不属于报道范围的稿件甚至是“秒退”,不耽误作者改投他刊。对于有时效性的约稿,更加严格控制初审时间;对于稿源稀缺的栏目,优先初审。在初审时,若是论文结构完整、逻辑合理或稿件体例、格式规范,仅存在部分语言表达不当、参考文献著录形式不规范等问题,编辑可直接送专家复审,对存在的少量问题进行标注,缩短审稿周期,待专家审稿意见回来后,将初审意见一并整理发送给作者修改。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是科技期刊的首要责任,编辑初审时,应主动承担这方面的责任,时刻紧绷政治红线这根弦,对违反主旋律的稿件直接做退稿处理。同时,结合本刊的办刊宗旨,坚持期刊的学术底线,对不属于本刊报道范围、有违科学伦理和学术不端检测文字复制比严重超限(>40%)[6]的稿件采取零容忍态度,直接做退稿处理。对于文字复制比在20%~40%的稿件,分析具体重复的原因,如实验方法、论文综述,可建议作者修改;若重复部分多为实验数据、结论部分等实质性内容,则直接退稿。查看合著作者及其单位信息,若是存在无关单位的人员挂名和有疑义的挂名情况,则由编辑联系作者进行确认后给出相关的处理建议。
出于人才培养、挖掘作者和稿源储备的考虑,以避免依基金项目和作者职称“一刀切”的方式对稿件进行审理,编辑初审时既要严格,又要防止初审过度。
编辑初审不是走马观花、走过场,而是需要先整体后局部,全面、细致地审查稿件的质量,确认稿件的发表价值。认真的初审对于控制稿件质量、减轻审稿专家负担及提高后期编辑加工效率都有重要作用。初审意见要做到实事求是,无论是退稿还是退修,都需要给出令人信服的具体意见,不能只以一句“不符合本刊发表要求”就“打发”作者,这样子会让作者感觉审稿很草率,容易打击作者投稿积极性,影响刊物在作者心目中的印象。出于人文关怀和培养作者的目的,编辑需结合作者信息提出符合作者科研水平和写作水平的修改意见,使作者能够依据修改意见做出恰当的修改,进而提高作者的科研水平和写作质量[6]。视情况而定,编辑还将为作者提供投稿模板、修改案例、论文写作培训材料等额外资料,帮助作者提高稿件质量。为了督促作者按要求修改,同时便于编辑核查修改情况,编辑会要求作者返回修改稿时提交修改说明,并对审稿意见进行一一答复。
地球科学细分领域较多,新技术、新方法也在不断涌现,虽然编辑也在努力学习,但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会存在对稿件内容质量把握不准、把握不住的情况。从2022年开始,《四川地震》编辑部借鉴编委初审[8-9]的做法,在原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的环节上新增一位“初审专家”,对编辑初审环节进行了补充。该初审专家具有多个部门工作经验,发表过多篇高水平论文,现仍活跃在科研一线,关心期刊发展,熟悉审稿流程,热心帮助青年学者成长,与编辑部所在同一单位,易于沟通交流。在编辑初审时,对于稿件质量把握不准的文章,交由初审专家共同初审;对于进入复审的稿件,推荐相应的复审专家。初审专家在编辑初审意见的基础上,主要从论文结构的合理性和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上进行判断,综合考虑稿件的学术质量和与期刊的匹配程度,然后给出初审结果:①送外审,并推荐给细分领域审稿专家;②初审退稿,从专业角度提出本文的退稿理由;③修后再审,从专业角度提出本文的修改建议。
①提高了稿件初审质量,节约了外审资源。《四川地震》编辑部优化编辑初审环节的实践成效显著,初审退稿率从2020年的24.36%增加到了2022年的42.85%,极大地节约了外审资源。同时,对于选题较好的稿件,采用初审退修的方式进行处理,也避免了优质稿件的流失。
②减少了复审专家工作量,保证了稿件复审质量。一方面由于初审退稿率的增加,减轻了外审专家的审稿压力,节约了审稿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编辑和业务专家对初审进行把关,通过初审的稿件格式规范、论文结构合理、逻辑合理,避免了复审专家被稿件的不规范格式所困扰、直接拒审或审稿重心分散、学术评价比重降低、审稿停留在细枝末节上面的问题[1],保证了稿件复审的质量。
③吸引了作者有效投稿,同期来稿数量略有提升。对于每一篇稿件,编辑都尽快给予反馈,尽量在1周内给作者反馈退修意见,且意见是细致可操作的,能够指导作者修改完善论文和提高写作能力。若是初审退稿,则按照退稿原因在1~5 d内反馈给作者,且退稿意见是中肯专业的,能够指导作者下一次精准投稿。审稿周期的缩短有利于提升期刊形象,作者群体内的口碑相传能够吸引更多作者有效投稿,相比于往年,2023年同期来稿数量略有提升。
业务专家初审时限可控,但缺乏可推广的制度保障。本刊邀请的业务专家初审的时限,基本在2 d内,这主要得益于专家的热心和沟通方便。但是由于编辑部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对遴选初审专家的条件、初审专家的权利和义务做出规范,目前尝试的专家初审仅作为编辑部初审的补充,若是要将专家初审推广至稿件初审的必要一环,则还要考虑期刊的适用性。
立足于期刊自身定位,编辑甘当科研写作引路人。在稿件不断“初审—修回—再审”的过程中,由于作者的科研水平存在主动性、理解力和写作能力上的差异,编辑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立足期刊定位,甘当引路人。通过稿件审理过程,帮助青年学者提高写作技巧和能力,引导其调整、完善和改进科研思路。通过编辑和作者共同努力,将稿件以最好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在期刊上进行学术交流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