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睿珑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在历史的长河中素来都以“礼仪之邦”著称,早在汉代《春秋公羊解诂》一书中就有提到“中国者,礼仪之国”。“礼”在经过几千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丰富而庞大的体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就被讲礼、尊礼、守礼所贯穿,礼文化早就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一举一动。
有关于礼的定义和解释也有很多种,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孔子曾经说过:“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孔子将礼视作衡量道德标准和为人处世的准则。邹昌林在《中国礼文化》一书中说到“中国的礼与广义的文化是同一的概念,于政治、法律、宗教、思想、哲学、习俗、文学、艺术,乃至于军事,无不结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 无所不包的系统。在西方是没有与礼同义的词,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质,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在中国社会早期,礼文化是具有阶级性的。礼的初衷就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统治地位而设立的。它是各个等级的利益杂糅的结果。每个阶级在获得相应的利益的同时也受到相应的约束。这种礼仪规范具有强烈的等级尊卑关系。“礼”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在夏商时期成形,并于西周时期逐渐兴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思想影响着这时期的审美和创作。宋代采取了“重文抑武”“以文治国”的政策,吸取前人的教训,将权力集中至中央。中央集权得到保证之后,社会环境日趋稳定,国力也不断恢复,包括陶瓷在内的手工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在哲学领域中,理学占据了主要地位。其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宋瓷的风格。唐代华丽恢弘,宋代严谨含蓄。从宋代开始,中国人的审美走到了认为“初出芙蓉”比“错彩镂金”更美的更高审美境界。这些与理学的发展成熟密不可分。在宋代重文治国的政策下,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发生质的变化。他们作为各个行业的精英阶层,其行为方式和审美偏好都深刻的影响着时代的风貌。士大夫是陶瓷评鉴的主体,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之后,对陶瓷的审美也有相当的水准,这对提高陶瓷的品格具有一定的帮助。
北宋末期,崇儒敬古的思潮十分盛行,再加上属于儒家流派的程朱理学迅速发展。宋朝统治者对于先秦时期的“礼”制十分推崇,这有利于巩固封建政权的统治。因此,没落的“礼”文化再度兴起。只是在那个时代中,融入了属于宋代特有的时代风尚,“礼”逐渐和“理”相互融合。这一时期的陶瓷不再是单纯的取代青铜器充当祭祀礼器的作用,而是逐渐向士人阶层靠拢,成为陶冶情操、美化居室的陈设品。
形,使器物成为器物。不同用途的器物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需求。储物要用盛储器,养花要用花器,喝茶要用茶器。所有器物都有他们特定的造型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这也构成了宋代陶瓷式样的丰富多彩。
宋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受到儒家思想、理学思想的影响,一改唐代开放豪迈、华丽繁缛的风格,逐渐形成质朴大方、内敛雅致的韵味。表现在陶瓷造型上出现了很多宋代特有的造型,比如茶盏、梅瓶、玉壶春瓶等。在理学的倡导下,宋瓷十分讲究“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原则。在造型上也有返璞归真,简约纯然的体现。以茶盏为例,茶盏的重心在上,宽宽的盏口和小小的圈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视觉上冲击了人们追求稳重的习惯,使茶盏看起来挺拔高立,简洁的线条流畅又细腻,和理学思想中所追求的理性美相符合。宋瓷的造型简洁优美,器皿的恰当比例和尺度,使人感到“减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在宋朝仿古之风盛行的时代下,大量瓷器仿制青铜礼器。如琮式瓶、觚式瓶、三足杯等。在青铜器上所体现的“礼制”文化转移到了瓷器上,陶瓷逐渐具备了“礼”的属性,成为了礼法的化身,变成了统治者阶级新的权力符号。
装饰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审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理学的作用下,陶瓷装饰和唐代相比,逐渐走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变得“极简”起来,形成了“繁”与“简”的对比。纹样在器物上不仅起到美化的作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明的体现。
以纹饰为例子,宋代纹饰大多是植物纹,除了常见的牡丹、莲花之外,梅兰竹菊也十分多见。因为宋代士人阶层在欣赏器物的同时也希望借物言志,这也是“礼”的一种体现。在理学的影响和统治阶级的教化下,宋瓷装饰的幽雅精巧正对应着理学的严谨含蓄。例如宋代的定瓷,早期多素地,北宋晚期多装饰花纹,有莲花、牡丹、游鱼等组成适合图案,或用分格组织法,装饰以折枝花,具有清雅灵动的装饰风格。宋瓷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陶瓷装饰更注重表达内在意味,礼文化对陶瓷装饰的影响也不言而喻。宋瓷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有刻花、印花、划花、画花等多种,装饰纹样和装饰题材也是丰富多彩。总的来说,宋瓷整体的装饰风格精致巧妙、秀丽流畅,体现了清新典雅的艺术特色,这与理学中平淡自如的追求相符。
陶瓷中的色彩主要指釉的颜色。宋代的瓷器釉色一般以单色釉为主,简约而不简单。这与理学崇尚的自然美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宋代著名的窑口汝窑,胎呈香灰色,颇细腻,釉色葱绿色为主,柔和匀净,釉面有细碎的开片,名瓷之首,汝窑为魁。还有另一名窑——钧窑,钧窑的釉色截然不同,呈丰富多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窑变”,在上釉的时候无法预知,只有最后烧制完成才能看到最终效果,并且钧窑所出器物没有一摸一样的,所以才会有“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的美誉。无论是开片还是窑变都体现了宋瓷追求平淡自然的美,这与理学中“追求天理”有着微妙的关系。理学讲求“存天理,灭人欲”反对刻意而为之。宋瓷从胎到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是我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釉色有粉青、影青、紫定、绿定等多种。人们都用温润如玉来形容宋瓷,他追求如玉质感的釉面和釉色,和儒家思想中“尚玉”的观念是分不开的。从定窑到汝窑再到景德镇窑,清透淡雅的釉色一直是宋人的追求。宗白华说:“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玉光彩是极其绚烂,又极其平淡。”这和宋代士人阶层追求高洁内秀的品质息息相关。所以宋瓷走进了文人墨客的居室,他们在欣赏器物的同时可以借物言志。
综上所述,“礼”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紧密,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定时期的社会形态决定了一定时期“礼”的意识与思想。宋瓷就反映了宋代的礼文化,不论从宋瓷的造型、装饰、色彩无一不打上了“礼”的烙印,这也更加反映了人们对“礼”的遵守以及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