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雨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300141)
在全球化经济的影响下,艺术、文化在保留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交流互通,各国的艺术设计作品也由此变得多元化。中国当代艺术以及现代艺术都开始较晚,具体可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后,但中国的工艺美术史历史悠久、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丰富的灵感素材。
进入消费社会之后,消费者更加看重的是除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外的东西,随着国力增强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国人对于现代商品的审美产生了新的价值体系,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快速成长成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传统纹样、陶瓷、色彩等元素更加受到当代消费者的青睐。
目前所进行的一些设计实践仅仅在形式上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将复杂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简化为极其肤浅的表面处理,以及在互联网时代未能抓住机遇进行很好地传达与宣发,导致国潮风格整体影响力降低,热度大不如前。
为了避免国潮设计风格沦为昙花一现,使中国艺术设计始终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设计领域利用设计心理学,抓住情感因素,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完成东方美学意义的构建,是挽救国潮、传承文脉,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方法,同时这也为当代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方向。
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起源于20 世纪90年代,设计心理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提出。
好的设计产品需要满足功能性及审美性两个方面的要求,而“使用”和“情感”正是设计艺术心理学研究的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人们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会引发不同的情感,“情感”指的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外界刺激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求所带来的态度和体验。
创造的意义对设计过程至关重要。设计师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种文化传导的介质,帮助用户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找身份和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人造物都是有限意义上的社会代理,它们扩展和延伸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活动,并且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调解与解释意义。
经《国潮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进入“国潮元年”,“Z世代”的年轻消费群体成为为国潮元素设计买单的主力军,这一代年轻消费群体主张追求个性与自我,他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更加看重消费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而非浮于表面及形式上的创新,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进一步加深是国潮浪潮兴起的另一只推手。
国潮兴起,最先对此趋势做出反应的是服装行业。在服装设计当中离不开某些蕴含特定理念和价值的元素的运用,国产运动品牌李宁在2018年一改之前模糊的品牌定位,以回归传统文化为背景,在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塑造出崭新的品牌形象——“中国李宁”,在年轻消费市场中受到欢迎,“中国李宁”的成功符合人们对于新流行趋势的期待以及满足特定的社会现实需要。
独立的华人设计师以独特的中式美学风格在国际上展露头角,“无用”品牌的创始人马可携她的作品亮相巴黎时装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所特有的田园诗意风格,国外时尚媒体对她评价极高,巴黎时装工会主席更是评价她“投下了一枚有别于西方理念的重磅炸弹。”除此之外,许多世界服装设计师也将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元素,希望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搜寻到他们想要表达的美。
进入21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鉴赏能力及审美标准的提高,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关注焦点从使用功能转变为文化价值和情感共鸣。在文创产品中找寻自己的情感记忆,是未来市场的必然趋势。
对文化层面的需求呈现出的流行化趋势要求旅游商品进行多元化的开发与创新,陶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的行为意向做出影响。景德镇特色陶瓷旅游纪念品设计针对不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经济能力等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且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这些多元化的旅游纪念产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结合巧妙的创意,大受欢迎。
除了开发旅游纪念品之外,博物馆的宣发也不失为推动消费力,鼓励创新的方法之一。山东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抓住城市发展机遇,创造出各类别出心裁的陶瓷琉璃制品,并且在馆内陈列供游客观赏挑选,在满足博物馆的教育与宣传功能以外,更能够提高消费力,促进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更好地传承中华美学和价值文脉。
在当下“情感消费”站上风口的国潮3.0时代,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也有了进一步融合与创新。从节目的内涵来看,其向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更具时代感与科技感的外在符号在多元媒体终端呈现,时代的发展促进了舞台艺术呈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在现代舞台美术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引发人们潜意识中的文化共鸣和精神共鸣。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春节期间人们最期待的电视节目之一,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脉的优质载体。2022年春晚舞美设计首次以720度弧形屏幕打造出沉浸式视觉效果,立体感显著、视觉冲击力强,还融合了XR、AR、全息扫描和8K 裸眼3D 呈现等新技术,为全国人民贡献出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其中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展现了青绿山水、娉婷婀娜的宋代美学。舞剧将中国元素融入进舞台美术设计中,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3D 技术呈现出烟雾缭绕的仙境氛围,徐徐展开的画卷等极富东方气韵的舞台效果,加之灯光的渲染,在一方舞台中营造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美感。中国传统文化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典籍里的中国》将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加入进舞台美术设计当中,打造出一个穿越时空、全景式的独特舞台,比如以书架为形象锚点横竖延伸出镂空的格栅造型,通过逐层推进的数控条屏组成的戏剧大幕形成竹简意象的台口设计等。舞美的呈现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渲染节目氛围,提升观众对于舞台的整体感受。
审美的观念是中国当代艺术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民族化是中国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现代艺术当中的应用,是对审美观念进行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色彩、水墨丹青、图腾纹样以及中华传统民俗及其内涵等元素,都可以带给设计以不同的感受。
中国的艺术符号在形式上的呈现是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装饰性强,以中华文化为载体的艺术符号融入设计当中使设计产品更具有生命力,因为这些符号传达的是中国所特有且有别于他者的艺术形式及文化精神。
人造物具有功能性,更需要具有社会性的意义,它与产品的价值体验息息相关,设计可以被定义为能够重建预期意义的心理认知界面,是一种基于心理认知过程的符号学现象。因此在设计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及运用,满足国人期待的审美性是当代艺术不可忽视的课题。
此外,共情是体现了心理学中的“价值共鸣”,这也是设计思维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方法之一。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实践时有意识地加入中国文化元素与符号,通过特定形式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传达,人们通过对人造物外延及内涵信息的解释过程接收人造物所传达的信息,继而引发价值共鸣。
中国的历史文脉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艺术及艺术设计的价值核心。从时间向度上看,一个积累了丰富智慧的作品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演变形成文化意蕴符号,负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使国人产生文化认同感及归属感,这样的文化意蕴符号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和特有的艺术趣味。无论这样的文化符号应用在何种设计当中,都会使人联想起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由此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
此外,人喜欢熟悉的事物,熟悉感可以提供心理上的愉悦感和安全感。设计应注意符合特定群体在本土文化语境中的感受,中国文化中包含丰富的文化信息,来源于悠久的历史积淀,对中国人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除了与世界艺术设计发展趋势一致的内容以外,这也是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独特的地方。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Jean Baudrillard提出了消费符号学理论,从后现代文化的角度将消费者的需求和产品的价值意义联系起来。这一理论描述了当代人从现实走向一种虚构的、高度抽象的符号文化,商品的价值不在于其使用功能,而是被理解为具有一种由其在能指所指系统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意义。
中华文脉根基深厚、内涵丰富,随着爱国意识的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随之提高,当代中国消费者改变盲目崇尚西方元素的态度,越来越看重中国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他们愿意为中国设计买单,实则也是愿意为中华文化这一符号意义买单。
从心理学维度研究用户的文化价值观和态度,有助于理解用户心目中产品的位置和用途。中国设计不仅是在特定文化中形成的,而且是以适合于日常社会实践的方式构建的。这就要求中国当代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实践的时候能够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借以各种符号及元素的合成来传达某种意义,符号的现实化传递出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呈现出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精神与内涵。
国潮和国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是国潮和国货兴起的重要土壤。将中国元素应用于当代设计当中有助于打造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土品牌,对于引领时尚消费新潮流、推动疫后经济复苏具有现实意义。中国艺术设计的未来趋势具有特殊性,在心理层面上追寻“设计中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体现了这种特殊性,为具体的独特的“人”服务是艺术设计的主要任务。
当代艺术设计工作者要在设计中延续中华文脉,在新的设计中体现历史文化,实现与未来的和谐统一,在世界艺术设计新秩序之中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