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PEST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策略研究

2023-02-04 09:03董红丽于兴尚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文数字图书馆

董红丽,于兴尚(.白城师范学院图书馆;.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数字人文发轫于人文计算,是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交叉融合所衍生出来的跨学科新兴研究领域,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文学科的发展,数字人文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图书馆学作为以信息资源及其组织方法为研究内容的学科,其基础理论和实践与数字人文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较早地融入数字人文发展的浪潮中,成为数字人文研究的主要阵地,而深入系统地分析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内外部环境,全面评估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有利于明确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人文服务中的角色定位,为高校图书馆制定数字人文服务策略提供现实参考。

1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笔者基于文献计量法和调查研究法对国内外以数字人文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和数字人文中心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和梳理,试图了解国内外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现实状态,以便开展后续研究。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外文文献研究方面,笔者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的SCI-E、SSCI、A&HCI三个子库为数据来源,以TS=(Digital humanities)OR TS=(Humanities computing)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关于国内文献研究方面,笔者以中国知网期刊总库为数据源,以“主题=数字人文or人文计算”为检索式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为2022年3月23日,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检索出相关外文文献2,075篇、中文文献1,438篇,剔除书籍评论、社论材料等重复和不相关的文献后,得到外文文献1,796篇、中文文献1,436篇,成为本研究的数据源。

1.1.1 研究时间及数量分布

结合文献生长规律和学科生命周期理论,国内外对数字人文的研究均可分为萌芽发展、起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见图1)。国外对于数字人文的相关探索以1968年A.Duro发表的论文《Humanities computing activities in Italy》为起点[1],虽起步较早,但萌芽发展、起步发展阶段时间较长,发展相对缓慢,2013年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均发文量在150篇以上,且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趋势明显,学术关注度明显增加。国内数字人文研究以2005年廖祥忠的《“超越逻辑”:数字人文的时代特征》为起点[2],虽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猛,2011年进入起步发展阶段,2015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呈指数性增长,尤其是近两年,研究文献数量远超国外,各领域对数字人文的研究势头强劲,数字人文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

图1 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文献时间数量分布图

1.1.2 学科领域分布

为明确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的学科分布情况,笔者分别选取国内外发文量前十的学科进行研究(见图2)。从学科领域分布来看,国外各学科领域对数字人文的研究相对均衡,研究学科分布广泛,研究主题丰富,其中图书情报领域虽然发文量最高,达到296篇,但与人文学科、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学科的发文量相差不大。而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档案”领域,发文量达881篇,学科优势尤为突出,文学、计算机、历史、新闻传播等学科次之,研究文献数量在50—120篇不等。

图2 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学科分布饼状图

1.1.3 研究主题分布

国外对数字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人文关键技术问题、学科交叉应用、数字资源的数据化建设等方面,研究范畴广泛,研究层次深入,学科参与度高。JW.Huang[3]、J.Robledano-Arillo[4]等讨论了3D建模技术、沉浸式技术、关联开放数据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开发及其在数字人文研究中的应用;CA.Sula[5]、A.Cuna[6]等探讨了数字人文在图书情报、文学、历史学等学科中的具体应用;C.Marcella[7]、L.Maurizio[8]等对传统图书、期刊等纸质文献转化的数字资源以及在线网页、虚拟图像等转化的数字资源进行了建设和维护研究。

国内对数字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与案例研究、平台与技术研究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侧重数字人文理论及发展脉络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方向,研究领域相对较窄,系统性较弱。柯平[9]等对数字人文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祝蕊[10]、朱前东[11]等对数字人文在跨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具体数字人文项目进行探讨;石静[12]、刘炜[13]等对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语义网等相关数字技术在人文数据分析及数字人文平台构建中的创新进行了探索。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对数字人文的实践起步较早,在数字人文平台、技术、设施、服务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更加成熟。欧洲数字人文学会(EADH)、数字人文组织联盟(ADHO)、国际数字人文中心网络(CenterNet)等国际性的数字人文协会组织陆续成立,推动数字人文的快速发展。从CenterNet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3月,国际数字人文中心的目录中已有来自20余个国家约100个中心的200多名成员[14],且多数隶属于高校,开展了多项多语种、跨学科的数字人文项目。

1.2.2 国内发展现状

数字人文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国内首家数字人文中心是成立于2011年的武汉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15]。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陆续成立了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开放有中国古诗词、中国古代人物、中国地方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人文项目,并通过举办多方向的数字人文研讨会促进数字人文交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众多领域研究热情高涨,数字人文发展势头强劲。

综上所述,数字人文研究已得到国内外各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国内的图书情报领域,学科发文量相对最多,是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的主力军。但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内对数字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与案例研究等方面,与国外研究相比,数字人文服务以及跨学科应用方面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从发展现状上看,国内和国外的数字人文中心多数成立于高校图书馆,或有高校图书馆参与建设,因而高校图书馆是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阵地。

2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SWOTPES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即通过矩阵列举出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和外部威胁,并经过综合研判提出相应发展战略的决策分析方法[16]。PEST分析法是指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四个方面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宏观环境因素进行梳理的综合分析方法[17]。SWOT-PEST分析法就是把SWOT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有机结合起来,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分析研究对象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以确定研究对象生存和发展战略的决策分析法。本文利用SWOT-PEST分析矩阵,全面系统地剖析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内外部环境,深入评估高校图书馆在开展数字人文服务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弥补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的不足,也为高校图书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提供现实参考。

2.1 优势分析

(1)政策优势分析。近年来,数字人文的兴起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了新的契机。一方面,图书情报领域兴起了数字人文研究热潮,图书馆工作人员从多角度展开对数字人文的研究和探讨,为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高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依托单位,对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视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提供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2)经济优势分析。高校图书馆隶属于高校,每年有相对固定数量的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更加稳定。同时,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服务中心,可通过与院系合作共建数字人文中心、申请数字人文项目等灵活多样的资金引入方式开展数字人文服务。

(3)文化优势分析。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内部文化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组织沟通、学科经验等方面。资源方面,高校图书馆拥有各类文献资源、平台资源、空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特色馆藏资源,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提供了多元的资源保障。内部环境方面,作为综合性的科研机构,高校在计算机学科和人文学科领域拥有专业的人才队伍和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组成部分,可充分利用高校的内部环境优势,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沟通组织方面,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队伍可成为图书馆与各学院沟通的桥梁,及时掌握数字人文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突破人文学者和数字技术专家的沟通壁垒,保障数字人文项目的顺利开展。学科经验方面,图书馆学对文献资源的揭示、标引、挖掘等方面的学科经验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持。

(4)技术优势分析。为了满足广大师生知识获取的需要,高校图书馆配备有包括远程通信网、局域网、增值网等在内的信息传输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图书馆拥有一定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基础,且建设技术相对成熟,拥有丰富的平台建设和维护经验,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提供了基本保障和技术支持。

2.2 劣势分析

(1)政策劣势分析。相较于独立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高校图书馆缺乏独立自主性,开展的数字人文服务须符合高校整体发展方向,受高校支持政策影响较大。同时,就目前国内数字人文研究和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图书馆学界对数字人文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较短,成功案例较少,而普通高校图书馆缺乏建设经验,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业内缺乏标准化的可统一调配、共建共享的数字人文平台。

(2)经济劣势分析。高校图书馆虽然有高校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但需要将资金分配给资源建设、阅读推广等各部门,能分拨给数字人文中心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资金相对有限。同时,高校图书馆具有公益性质,需无偿或不以营利为目的地向师生提供数字人文服务,导致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

(3)文化劣势分析。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形式多样且浩如烟海,对相对分散的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加以利用具有一定难度。同时,部分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对数字人文等新兴领域的关注和研究,对数字人文理论认识不足,参与数字人文服务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4)技术劣势分析。我国的数字人文教学实践起步较晚,数字人文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时难免力不从心。同时,数字人文平台建设、数字人文研究工具的开发离不开数字化技术、可视化技术等专业技术,为了保障数字人文服务的有序开展,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坚持学习和了解新技术,这也给图书馆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3 机遇分析

(1)政策机遇分析。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信息技术,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方针和政策用以鼓励创新数字文化产品的转化和开发。如,2016年11月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18]、2020年11月的《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9]等一系列规划文件促进了数字化技术和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给图书馆数字人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2)经济机遇分析。近年来,国家对数字人文项目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加。为统计我国数字人文科研领域立项情况,笔者以科慧全球科研资助项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项目题名:‘数字人文’or项目题名:‘人文计算’)and立项年份:[2012 to 2021]”为检索式,发现在2012—2021年间,我国数字人文领域立项共计290项,2020年的立项数量达到近年来峰值45项,2012—2021年资助金额共计685.50万元,可见国家对相关项目的支持为数字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同时,社会各界的文化投资意愿也有所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大有可为[20]。文化市场的热情高涨,给数字人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机遇。

(3)社会机遇分析。人文学科研究范围广泛,海量的人文学科研究资源与人文学者有限的研究精力之间的矛盾成为人文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文学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人文的出现是人文学科发展的需要,也减轻了人文学者的研究压力。随着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公民文化消费需求有所提升,中国历代人文传记资料库、北京记忆等优秀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展给数字人文带来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数字人文已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认可。

(4)技术机遇分析。国外对数字人文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平台建设、服务开展、人员配备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国内高校图书馆可依托国外数字人文关系网络和资源平台,学习相关技术,开展领域合作。随着科学的进步,语义网、人机交互、机器学习、GIS等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和拓展,这些数字技术的日趋成熟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2.4 威胁分析

(1)政策威胁分析。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过程是将人文资源等原数据经过数字技术处理转化成方便学者研究的规范的开放数据集。原始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纸质馆藏、电子文献、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需要注意的是,收集、整理、开发版权不明的资源可能存在知识产权风险。我国数字人文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学术界掀起了数字人文研究热潮,社会各界也在积极探索创建数字人文项目,然而盲目追赶潮流导致的资源异构、平台不规范、项目成果参差不齐等问题明显,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科学的评估体系。

(2)经济威胁分析。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资金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虽然有学校财政拨款和项目基金支持,但建设资金匮乏仍然是多数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公益属性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营利性不足,导致社会投资意愿转移,市场投入相对缺乏。

(3)文化威胁分析。从国内数字人文研究环境来看,目前我国学者对数字人文的研究呈现出重技术、轻人文的失衡趋势,而且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数字技术处理能力相对薄弱,不利于当前形势下数字人文服务的开展。从数字人文发展现状来看,国内成功的数字人文项目较少,且曝光力不足,数字人文公众影响力较弱。从数字人文教育程度来看,国内数字人文教育起步较晚,数字人文教学模式和培养体系尚不完善,数字人文专业人才培养缺失,增加了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难度。

(4)技术威胁分析。数字技术是开展数字人文研究和实践的前提。目前,应用于数字人文研究的技术大都是对已开发技术的应用,且技术的创新和方法的变革存在一定困难,缺乏针对人文学者研究需求的专业研究工具。另外,数字人文研究平台建成后,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维护以保障平台顺利运行,而图书馆员对数字技术的了解和学习能力有限,并且缺乏专业规范的设备维护技能,导致平台建设成果不能发挥最大价值。

3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策略

综上所述,笔者尝试建立直观简明的SWOT-PEST分析矩阵,将上文分析得出的多种因素按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次序排列,厘清各种因素关系,进而提出适合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服务发展策略。

3.1 优势—机会策略

(1)借鉴成功经验,加强项目合作。在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可通过网络调研、邮件咨询、实地参观等方式了解国内外数字人文中心的服务实践,借鉴其组织架构、团队建设、服务体系、运行模式等,再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合理配置资源,精准定位,广泛开展跨机构、跨区域、跨国际等不同层级间的项目合作,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人文项目,进而开展数字人文服务。

(2)完善数字人文教育体系,注重数字人文人才培养。数字人文学科与图情档学科在理念和内涵上有诸多相似之处,高校图书馆应明确自身职能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联合学校其他机构和部门,建立完善的数字人文教育体系,全方位培养数字人文人才。建立数字人文教育体系不但要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学位教育,构建包括数字人文基础理论、人文素养培养、数字技术开发等在内的丰富全面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培养专业数字人文人才,还要针对馆员开展数字人文继续教育,通过主题讲座、外出短期培训、研讨会等多元的教育方式帮助馆员加深对数字人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馆员的数字人文服务水平。

3.2 优势—威胁策略

(1)多方筹集资金,提高项目投入产出比。在资金筹集方面,可通过争取国家数字人文专项建设资金、开展多机构跨学科合作、争取不同机构对数字人文项目立项等方式筹集资金。同时,高校图书馆可将公益性与营利性相结合,建设成熟的数字人文项目,在无偿为人文学者提供数字人文服务的同时将学术成果和市场发展紧密结合,适当开发数字人文研究成果,促进数字人文项目产品衍生,推动数字人文产业发展。

(2)加强成功项目宣传,提高数字人文曝光率。国内外具有特色的优秀数字人文项目充分体现了数字人文理念且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如口述历史项目、北京记忆、家谱知识服务平台、基于IIIF敦煌壁画数字叙事系统等。高校图书馆可以把握自身优势,选择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具有特色且公众接受程度高的内容,利用校园课堂、研讨会、展览、开发周边产品等渠道,借助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形成多元形态的宣传推广格局,营造数字文化气息,激发大众的数字文化意识。

3.3 劣势—机会策略

(1)建立数字人文共享平台,制定科学服务评价体系。借助外界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应把握机会,克服自身劣势,建立数字人文平台,制定系统科学的服务评估体系,助力我国数字人文健康发展。如,可参照CenterNet网站,建立规范、可共享的数字人文平台,建设不同类型的数字人文中心,规范存储和揭示数字人文项目,统一数据存储标准,既解决了数据异构问题,也有利于人文数据的共建共享。高校图书馆在综合调研的基础上,可从项目预期达成度、用户满意度、项目价值、推广效果、衍生成果等多维度综合制定科学系统的数字人文服务评价体系,为不同级别的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指明方向。

(2)加强技术创新,开发专业数字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各类数字工具,但在缺乏与人文学者沟通的情况下,将已有数字工具应用于数字人文研究难免失和。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作为人文学者与技术性学者之间沟通的桥梁,使人文学者的“柔性”知识和技术性学者的“理性”知识默契配合,更新或改进现有的数字工具,并根据人文学者的研究需求开发数字人文研究的专业工具,提高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契合度,帮助人文学者更快速、更轻松地从海量复杂的人文资料中研究历史、社会和文化,为人文学科建立新的研究路径。

3.4 劣势—威胁策略

(1)明确自身定位,开展精准服务。在外部环境威胁且自身存在劣势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并不一定要建立实体数字人文中心,而是要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同时开展精准数字人文服务。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根据高校内的数字人文趋势和自身软硬件条件,在数字人文项目中担任数字人文资源的提供者、咨询服务者、项目推广者、研究平台维护者等角色,为数字人文项目的推进提供相关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通过构建虚拟数字人文中心提供数字人文咨询服务。如,在图书馆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上创建数字人文服务指南,由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担任虚拟数字人文中心馆员,为用户提供“小而深”的精准数字人文服务[21]。

(2)回归初心,重视人文精神。当前,数字人文研究呈现重技术、轻人文的失衡趋势,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避免自身在技术处理能力上的劣势,回归初心,重视柔性人文精神,关注人文情怀,充分调研人文学者的信息需求,宣传推广数字人文,引导更多的人文学者参与数字人文,为数字人文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人文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
答数字
人文绍兴
数字看G20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