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瑞,袁 旭,田学文,鲁艳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湖北武汉 430000
呼吸道感染是一种临床上常见多发的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70%~80%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1],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甲型流感病毒(Flu A)、乙型流感病毒(Flu 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等,除此之外,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细菌等多种病原体也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与患者年龄、检测季节、地域及气候等因素存在一定联系,不同病毒可呈现不同的流行特点[2-6]。有研究显示[7],Flu B感染阳性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较Flu B阴性患者明显降低,肌酸激酶明显升高;RSV感染儿童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其他病毒感染[8];部分PIV感染患儿有肝功能异常和心肌损伤表现[9];以上研究提示不同的病原体可导致实验室检测指标出现差异。本研究对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302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的回顾性分析,为呼吸道感染的诊疗和防控提供依据。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9月至2021年12月因疑似呼吸道感染来本院就诊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85例(61.3%),女117例(38.7%);年龄29 d至13岁,其中0~3岁检出率最高;纳入标准是筛选经实验室开展双扩增技术检测七项呼吸道病原体(RSV、Flu A、Flu B、PIV、ADV、MP、CP)检测任一项阳性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剔除标准是没有开展该项目检测或检测阴性,共纳入病例302例,整理相关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
1.2检测方法 采用武汉中帜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 “七项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采用双扩增技术(即T7核酸扩增和生物素信号放大技术)检测咽拭子标本细胞中的7种呼吸道病原体RNA。标本中的细胞经细胞裂解液裂解后释放病原体核酸,然后在逆转录酶和T7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实现T7核酸扩增,扩增结束后将产物进行与特异探针杂交进行杂交,经过孵育、洗板、加酶联物、再洗板等过程后,最终形成捕获探针-RNA扩增产物-特异探针-放大探针-酶联物复合体,最后通过化学发光进行检测。最后读取标本和阴阳性指控物8个检测指标的相对光单位(RLU),根据比值R进行定性判断,比值R>1.0则判断为阳性,≤1.0则为阴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25.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不同组间呼吸道病原体的实验室结果比较使用χ2检验,评估两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使用 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或 Fisher 精确检验。检验水准取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基本情况 7种呼吸道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的疾病类型为肺部感染(以肺炎、支气管肺炎为主);其中,RSV检出率最高,其次为Flu B、PIV;病例以单一病原体感染为主,共284例,占阳性病例的94.0%,18例为混合感染,占阳性病例的6.0%,其中RSV合并PIV感染7例,RSV合并ADV 4例,RSV合并Flu B 4例,RSV合并MP 1例,PIV合并MP 1例,还有1例同时感染Flu B、RSV、ADV,见表1。
表1 302例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患者的基本信息
2.2实验室检查结果 302例患儿入院血常规结果分析显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异常占比分别为34.5%、29.1%、23.9%、20.2%、15.2%,可表现为升高或降低;生化检测指标显示:部分患儿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高敏心肌肌钙蛋白出现升高,分别为41.0%(121/295)、8.5%(25/295)、14.0% (41/293)、4.6% (11/240),98.0%(289/295)的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肌酐降低;287例患儿具有凝血功能检测结果,凝血功能显示: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异常占比分别为14.9%、15.7%、25.4%,30.0%患儿D-二聚体定量大于0.5 μg/mL,见表2。
表2 302例呼吸道病原体检出患者的实验室结果
2.3不同组间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进一步分析提示:单纯RSV感染与单纯PIV感染组间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ADV、 RSV、 PIV、MP感染组患儿实验室结果相比,单纯Flu B感染患儿部分血常规、生化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lu B感染组患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降低比例分别为36.4%、32.7%、45.5%、23.6%,AST、肌酸激酶较其他组明显升高,升高的比例分别为45.3%、26.4%;ADV感染组患儿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其他病原体感染患儿,升高比例分别为76.2%,61.9%,76.2%;RSV感染患儿的血小板升高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组,占比16.6%;MP感染患儿主要表现为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增加,增加比例均为88.9%,及血红蛋白的降低,降低比例为50.0%;MP感染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患儿实验室指标差异分析与Flu B感染结果类似;RSV感染、PIV感染组患儿AST升高比例分别为47.3%、41.4%,PIV感染患儿总蛋白升高比例高于其他组,占比17.2%,见表3。
表3 不同病原体感染组间实验室结果差异分析[n/n(%)]
单纯MPP1P2P3P4P5白细胞计数(×109/L) 升高2/10(20.0)0.1240.2140.053<0.0100.292 降低0<0.0100.7020.0010.0060.025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
续表3 不同病原体感染组间实验室结果差异分析[n/n(%)]
急性呼吸道感染因其发病率高、流行性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老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10]。由于急性呼吸道感染通常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11],临床上不易明确感染种类。然而,实验室指标在不同病原感染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研究显示[1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SARS-CoV-2)外周血白细胞显著低于Flu B、RSV感染者。因此,总结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对于理解发病机制,为诊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在0~3岁检出率最高,且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男性患儿比例略高于女性;多为单一病原体感染,少数存在混合感染;在检测的7种呼吸道病原体中,RSV检出率最高,与多地报道相符合[13-15],Flu B、PIV次之,其中Flu A,CP检出率为0,证明RSV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302例呼吸道病原体检出阳性病例中最多的疾病类型为肺炎、支气管肺炎,提示呼吸道病原体感染可能与下呼吸道疾病关系更密切。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ARTI患儿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可表现为升高或降低,淋巴细胞、血红蛋白以降低为主;半数患儿伴有肝功能异常,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酶谱的变化,提示可能与心肌损伤相关。进一步分析不同组间病原体感染患儿的实验室结果发现,Flu B感染患儿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降低及AST、肌酸激酶的升高,结果与相关报道类似[7];ADV感染患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其他病原体感染患儿,这与ADV感染机体后,可触发类似于细菌感染的强烈炎症反应有关[16-17]。MP感染患儿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患儿相比,主要表现为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增加及血红蛋白的降低。RSV、PIV感染提示可伴有肝功能的异常。此发现可能为临床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RSV是武汉地区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肺炎、支气管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病原体检出率最高;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变化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疗有一定的提示意义,Flu B、ADV感染患儿常伴血常规、生化以及凝血部分指标明显波动,相较其他病原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可能更易发生重症;RSV、PIV感染患儿血常规、凝血功能与其他病原组感染无明显差异,但肝功能指标可表现为异常升高。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实验室特征分析,增加了医师对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了线索和参考依据,对相关疾病防控工作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