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创新探索

2023-02-02 18:27柯新利
中国土地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集约化尺度耕地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耕地利用与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研究的传统议题和重点话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耕地利用和保护研究迫切需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本土、对接国际热点前沿,進而让传统研究话题绽放新的生命力。在此背景下,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成为将国际上可持续集约化热点前沿与中国特色耕地利用进行有机结合的创新探索。当然,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也已然成为协调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因地制宜实现区域耕地保护和耕地利用转型的必然要求。

东北大学吕晓教授在国内较早关注可持续集约化问题,并站在土地利用管理的视角探索性提出了“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这一概念。近年来,其带领课题组在系统解析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概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结合我国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现实需要,以粮食主产区山东省、辽宁省为研究区域,从不同尺度和多视角开展了系列实证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有益成果。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深化和系统集成凝炼形成了国内第一部专注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学术著作——《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理论探索与多尺度实证》。通览全书,笔者发现该著作逻辑清晰、内容详实,作者在深刻理解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背景的基础上,从全面细致的文献回顾出发,详细考察了国际可持续集约化研究和国内耕地利用相关研究态势,从而借鉴可持续集约化的思想理念引发对于耕地集约利用这一传统命题的新思考,提出了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概念,并对其内涵和分析框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从不同尺度和多个视角对其过程规律进行了全面探讨,提出了综合应对策略,对我国新时期耕地利用转型的路径探索和政策调控具有较好参考意义。该书的重点内容与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可持续集约化研究态势的精准研判

准确把握国内外可持续集约化(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的研究态势对于明晰国际农业发展阶段、发展问题以及科学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归纳总结国际研究,梳理可持续集约化研究的发展阶段及目前研究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内研究态势进行了总结和概括,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内涵把握和有效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国际可持续集约化研究发展势头旺盛,但有学者认为目前关于可持续集约化研究的重点过度偏向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忽略了对于社会方面的影响[1-2]。中国可持续集约化研究起步尚晚,以可持续集约化为题的直接研究尚少,且相关研究多涉及概念辨析、总结国际经验和基础评价等内容;较多的研究主要围绕与耕地利用相关的“集约化”“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展开。作者指出国内可持续集约化领域在指标构建、实证评价、影响探究、方法创新、尺度拓展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综合中国国情积极探索如何推进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实现,以及如何以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缓解“新三农”问题,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2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概念内涵的科学界定

可持续集约化在国际学术界的热度较高,但国内对此的关注略显不足。中国耕地利用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耕地利用集约化、耕地可持续利用、耕地利用转型等传统研究领域[3-7]。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耕地利用集约化和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简单加和。对此,作者归纳耕地利用集约化侧重关注耕地利用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强调耕地利用的强度;而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重点则在于协同与公平。本书详细地将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概念界定为“一项由静态条件(土地、资本、劳动、技术等排列式投入)发展演化成为一种动态平衡集成系统(农产品、粮食、饲料、燃料等组合式产出)的土地利用优化活动和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承受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瞬间冲击和累积压力,强化提升了生态系统的韧性与自我恢复能力”。这一概念涵括了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经营集约化、产出高效化、资源节约化、生态环境不退化和社会可持续的五大内涵。

3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框架的初步构建

为科学高效地应对耕地利用过程中面临的粮食危机、耕地生态系统破坏、农民利益受损等系列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共赢目标,构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一般性研究框架十分必要。作者按照“明晰研究本质—归纳研究方法—罗列数据指标—分析测算尺度”的逻辑思路初步架构了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研究框架。第一,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过程本质是由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人文系统共同作用的人地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这也是对研究范畴的划定。另外,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过程是按照“要素—结构—功能”规则演进,同时也遵循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既定规律。第二,研究方法可基于定性和定量方法开展,具体评估方法较为多样,定性分析大多偏向理论阐述和规律总结,定量分析则是效果评估和水平测算。作者则将定量方法分为综合评价法和指数模型法两种,并比较说明两者的优缺点,便于读者进行方法选择和研究开展。第三,基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内涵,评估指标不外乎经济产出、耕地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和人类福祉健康五个方面,但需结合实际研究内容和研究尺度有所侧重选择具体测算指标。第四,作者基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别提出了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测算考虑。时间尺度包含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三个类型;空间尺度的划分较为复杂,整体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空间等级,且各空间等级下存在更加细微的分析层次。测算尺度的多样性足以说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内涵的综合性和重要性,以及后续推广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的必要性。

4 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多尺度实证探索

在探讨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定义、内涵、目标等理论与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作者不断丰富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实证研究,解决了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实证研究的尺度选择、方法应用、影响因素探究等问题。针对尺度选择问题,作者在省域、市域和农户等中、微观层面应用面板数据或截面数据进行了多尺度实证探究,且各有侧重,清晰展现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一般过程规律。省域层面,聚焦山东省、辽宁省两个粮食主产区分别应用面板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其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转型过程,反映了全省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绩效的高值区、低值区及随时间的变化态势。市域层面,选择粮食、蔬菜和畜禽产品重要产区的沈阳市,运用面板数据测度了沈阳市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及其时空格局,对耕地利用的投入结构、产出类型与系统运行的效率进行了综合考量。农户层面,聚焦农户规模经营、生计转型、影响机制等多个视角,以山东省多个县市近八百份农户调查问卷为样本,针对耕地利用主体的行为评估地块尺度的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

研究方法上,既有对于理论的定性分析,又有借助物质流、能值分析、超效率SBM模型等指数模型的构建,依托统计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开展的定量分析。这些研究方法有效解决各指标间量纲不一致,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流失等问题,具有普适性、科学性。针对影响因素的探究,作者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进行了分析。一是,在宏观层面,应用Tobit模型等分析辽宁省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度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发现耕地受灾率、农村劳动力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比例、种植结构和农业收入占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度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二是,在微观层面,围绕农户具有怎样的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认知和实践,这种认知和实践引起规模经济进而促进农户开展规模经营的机理是什么,作者指出农户是否转入耕地开展规模经营,受自我效能和种植经验的影响,并纳入心理学指标、农户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实践指标,以农户规模经营意愿、耕地经营总面积为因变量,通过Logistic、OLS模型量化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客观事件与主观认知对规模经营的影响程度,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刻画了影响的动态曲线。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对政策认知的高自我效能会提高其耕地转入意愿,实际获得农业收入的增长会扩大其种植面积,相较于认知,农户可持续集约化实践更会对其种植面积产生更显著的影响。此外,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农户生计转型与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互馈影响,认为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差异是影响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的主要原因,不同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会影响生计转型的趋势。这些实证研究结论为促进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转型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借鉴。

此外,作者还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研判。一是,梳理提出了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将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设为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命题下的多元目标函数,通过设定一系列约束条件,筛选出相关变量,以实现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创新和科学跨越。二是,进一步探索构建耕地可持续集约化的长效机制,涉及资本投入与作物产出平衡,耕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同,耕地利用与现代化进程的双赢,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监管机制,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激励等方面。三是,将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研究与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区域合作、人类福祉等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契合,深化拓展各方向研究课题,以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为抓手,促进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本书综合来看,一是关注到了国际可持续集约化思想理念与耕地利用传统理论范式的有机结合,在对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演绎的基础上,形成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科学认识,不仅为深入理解中国耕地利用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国际可持续集约化研究提供了耕地利用的新视角。二是在国内较早界定了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概念,结合我国耕地利用与保护的国情,探索性地提出了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五方面内涵,并从目标设定、理论假设、实现形式等方面对其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研究思路、评价方法、数据指标、分析尺度等方面初步构建了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分析框架,有效拓展了耕地利用转型的研究范畴。三是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在省域、市域和农户层面进行了多尺度实证探究,清晰展现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在不同尺度上的一般过程规律。

尽管在尺度推移过程中的理论衔接和方法论证存在略微欠缺等缺憾,但瑕不掩瑜,整体而言这是一部较为出色的耕地利用研究佳作。另外,对于我国耕地利用来说,与可持续集约化密切相关的,还有休耕轮作、细碎化、逆集约化等太多的现象与问题[8-9]值得关注。这就要在更大范围和更广层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耕地利用模式,因地制宜推进耕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实践。正如书中所言“在满足共性、兼顾个性的原则下,以多元化、宽视角和新共识的角度切入,全面探究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交互嵌套影响与耦合协调机制”。尤其是,未来如何将可持续集约化的视野从有限的耕地利用,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国土空间治理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LOOS J, ABSON D J, CHAPPELL M J, et al. Putting meaning back into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J] .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4, 12(6): 356 - 361.

[2] PETERSEN B, SNAPP S. What is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Views from experts[J] . Land Use Policy, 2015, 46: 1 - 10.

[3] 柯新利,馬才学.城镇化对耕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其政策启示[J] .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1):4 - 10.

[4] 刘庆,陈利根.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6):245 - 253.

[5] 吕晓,牛善栋,李振波,等.中国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8):212 - 224.

[6] 龙禹桥,吴文斌,余强毅,等.耕地集约化利用研究进展评述[J]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2):337 - 350.

[7] 龙花楼,屠爽爽.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J] .中国土地科学,2018,32(7):1 - 6.

[8] 徐玉婷,郭淑红,赵飞燕.耕地轮作休耕对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综述[J] .土地经济研究,2018(1): 20 - 31.

[9] 金晓斌,梁鑫源,韩博,等.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耕地保护学理解析与地理学支撑框架[J] .经济地理,2022,42(11): 142 - 150.

(本文责编:郎海鸥)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9FGLBO7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 18JHO081)。

猜你喜欢
集约化尺度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关于无线移动通信室内覆盖的集约化建设探讨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
宇宙的尺度
番茄集约化育苗关键技术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