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谢 菲,魏小飞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卫生护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2016年中国进入“大健康时代”,2018年8月“新医科”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2019年“新医科”概念的明确使新医科人才展现出新时代特征,医学教育进入新医科时代。培养服务人民健康需求的卓越医学人才,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提升全民健康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全球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突发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快速发展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考验着人们的健康[1],也考验着我国的护理专业和护理教育。新时代赋予护理新的健康使命,培养护士不断探索和认识新发疾病的护理知识和不健康行为形成和改变的规律及影响因素[2],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健康战略需求。因此,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新医科护理人才,提升常态下健康护理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新时代赋予全球的健康使命,更是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的需求,是护理学科自身发展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对新医科建设的主动应答。
新医科是传统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合,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了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兴智能医学。新医科具有新质性,是“新的医科”和“医科新要求”的联合[3],是基于“医”的本质基础上的新理念、新背景、新专业。“大卫生、大健康”新理念强调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背景,促进医学智能化、信息化;新专业实现医工理文融通,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专业。这种新质实现了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支撑的医学模式”向“以医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模式”转变。
高职护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护理人才是我国护理队伍的主力军。新医科的新质性赋予高职护理教育新的内涵,创新新医科高职护理教育符合时代的发展、健康需求的提升及科技的进步,是现有高职护理教育升级版。探索当前新医科背景下高职护理教育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4],将现有高职护理教育与新兴的、前沿的学科有效融合,更符合大健康需求及健康中国的建设需求。明确新医科高职护理教育内涵,才能够创新高职护理教育路径,大力发展新医科高职护理教育,培养出高层次、精专业的复合型护理人才(见图1)。
图1 新医科高职护理教育内涵
具备“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强调服务于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并融入高职护理教育各个环节,实现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教育和护理工作,树立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创新型、综合型、科技型高职护理教育新理念;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高职护理专业新结构,围绕立德树人构建高职护理与人工智能、理学、工学、人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护理专业的多元化;引入医教产研协同育人高职护理教育新模式,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办学,培养专业精、层次高、懂科技、引领时代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护理人才;建立完善富有中国特色的、能服务于国际护理工作的护理专业认证制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医科护理新质量;以满足人类健康需求和引领人类文明为目标[4],引领全球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方向,多方面创新改革高职护理教育,建立中国特色高职护理教育新体系。
目前我国高职护理教育存在需求导向不明[5]、育人机制单一[6]、课程设置陈旧[7]、考核评价单一[8]、人才质量不高[9]等多方面问题,早已不能适应新医科时代背景下健康发展潮流。建设教育理念明确、职业特征凸显、课程系统全面、对接专业和社会需求、重视人文影响、更具有国际服务意识和竞争力的护理学科迫在眉睫。
新医科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 医学教育组织面临协同障碍。新医科建设的复杂性是医学和教育组织面临的共同问题,宏观上需要教育、卫生、财政、人社、发改委等多部门配合协同;微观上院校与医疗卫生企业之间存在的体制和利益区隔难以做到一体化管理。2) 人才培养周期长[8]。新医科专业需要实现医工理文融通,学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需更长的培养周期才能培养高质量的新医科人才,而传统的高职护理学制为3年,时间短,难以适应新医科人才培养需求。3) 新医科教师匮乏。新医科护理教育模式对教师水平要求较高,因新医科刚刚兴起,医学院校教师还未曾系统了解和学习新医科内容,同时也不具备多元化知识储备,难以实现医工理文融通。4) 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与教材不足[4]。目前高职护理专业应用的教材普遍存在2个问题:一是缺乏职业导向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内容更新速度慢,与现代社会健康需求和临床实际有一定的脱节[10],缺乏时代性。5) 实验室资源不足。新医科时代对实验室的要求更高,将理、工、文、管、商等多学科与医学专业深度融合的实验室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前新医科护理人才的培养。6) 评估体系不健全[8]。传统的静态成绩评价模式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与新医科人才所要求的复合性、应用性和灵活性不匹配。
紧扣新时期医学发展新需求,树立精英教育理念,培养创新型多元化护理人才,首先要培养教师具备“新医科”理念,并能在教学中践行“新医科”理念。教学中既要加强对传统医学知识的升级,又要注重交叉学科的建设,运用新的发展理念创新高职护理教育,打破只注重护理知识传播的传统教育,将“新医科”理念贯穿护理教学,将医学整合理念融入护理教育[11],积极应对健康风险,注重全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护理教育,以应对新时代的健康挑战。
新医科时代,医疗卫生行业需求发生巨大改变,多学科交叉专业的兴起满足了医疗卫生服务多学科整合的需要。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了以健康为中心的行业发展新需求。作为医疗行业主力军的护理专业,也要对接行业新需求,推进护理专业改革,以适应当前大健康的需求。推进新医科护理专业改革,培养具有岗位胜任能力的新医科护理人才,应注意4方面:一是转变培养理念,改变操作型护士向创新型、技术型护士人才培养;二是强化护理学科与公共卫生之间的交叉,培养“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医养护结合”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三是强化高职护理专科生(以下简称高职护生)思政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培养高职护生爱国主义和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四是培养高职护生现代化的科技素养与辩证思维,熟悉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成果,具备利用新科技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12]。
3.3.1 “医教产研协同”,多层次、多领域培养人才
在医教协同基础上引入“政府—行业—医院—学校协同”机制,建成医教产研协同型健康服务体系[13]。多方联动,促进医教融合、科教融合及医疗卫生体制的融合,多角度、全方位育人,助推医学知识交融,激发临床护理的学习与研究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对能力。
3.3.2 探索基于胜任力的护理专业整合课程体系
加快护理课程向系统整合课程转变,融合护、理、工、文、技等不同知识体系,推动传统的护理课程体系向基于系统的整合课程体系转变。一方面依托“1+X”证书建设“护理+X”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以新型整合的护理课程体系为必修课的主线,引导学生自由选修理、工、文、商科等课程,必修+选修,灵活助推“护理+X”多学科交叉融合[14]。另一方面,升级“人工智能+护理”新医科专业,加快护理信息化建设,满足未来护理智能化需求,适应健康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背景。
3.3.3 开发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及新医科教材
课程资源和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新医科培养多元化的创新型护理人才,只有教师创新开发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和教材,才能保证教学过程更优质和更高效。课程资源与教材应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多元化特点,更应在形式上多元化、智能化满足当前学情,将当前大健康及临床实际案例,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纳入教学过程及课程资源和教材的开发,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9];将护理实际工作过程融入课程,开发活页教材用于新医科教学;学校和医院共同开发系列微课,建设新医科在线课程;组织交叉学科知识竞赛等。
3.3.4 创新“护理+”多元化新教育模式,实现“教、学、做、创”一体化
护理教育模式应呈现多元化教学,立足“大健康、大护理”理念,从健康管理“四位一体”角度出发,巧妙融合理、工、商、文等,建立“新医科”在线课程,依托在线课程、新媒体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融合课程及跨专业教育,在现有知识结构上外延拓展交叉学科知识面,在“教、学、做”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培养健康护理水平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强的创新型护理人才。
3.3.5 构建多元化、分层化、动态化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分析新医科人才培养的关键因子,构建多元化、分层化及动态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匹配新医科人才的复合性、应用性及灵活性。通过理论、实训、实践、科研、竞赛、工作过程等多方面开展分层化考核[8],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灵活运用能力;针对学生选修的交叉学科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规则,促进学生拓展知识面,实现知识的交叉融合,提升多元化的能力;动态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凸显学生的优势,实现个性化的考核评价,更客观、更直接地体现新医科人才的内涵。分层化、多元化及动态化考核,督促学生提升护理专业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健康教育与指导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分析统计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3.4.1 构建新医科多方管理队伍和优质师资队伍
打造高层次人才管理队伍和高质量的新医科师资队伍是培养新医科高职护理人才的保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打造一支务实高效、管理科学的新医科党政管理队伍,确保新医科课程体系的顺利运行。2) 构建交叉培训体系,打造优质新医科师资队伍。如多学科交叉选拔引进优秀师资;不同学校或校企之间联合集中培训交流;定期送教师往国内外高端医疗机构、企业培训学习等。3) 整合和利用不同专业的人才资源,建立专家库、教师资源库等,实现不同学科的人才共享。4) 设立人才流动机制,鼓励新医科人才交流和创新[15]。5) 开展新医科教学比赛,评选优秀榜样,扩大新医科教育理念的影响力。
3.4.2 共建共享资源平台,促进协同育人
整合各教育组织资源,共建共享跨学科护理专业实验室以适应新型科技引领的现代医学。共建共享“互联网+护理”实训室,开展智能化健康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服务的效率及质量;加强医学院校与理工院校合作,立足护理专业优势,融合理工院校的学科优势,共建共享多学科交叉实验室,联合培养,合作共赢;校企合作吸纳人工智能、生物、医疗等高科技企业与高校共建共享多元化交叉学科实验室[8],实现新医科的智能化,满足新医科人才培养的硬件支持;校医合作打造高校临床教学基地、医护实验实训中心等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医教融合。
3.4.3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解决部门协同障碍
新医科高职护理人才的培育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院校、医疗单位、企业应协同合作,多学科联动,破解影响医教协同的体制痛点。教育部已明确提出要落实新医科建设,但尚未出现理论成果,各高校对于新医科建设的动力还不足,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应对新医科建设出台更多的支持措施,为新医科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全国各医学院校应积极响应,群策群力,加强专业之间的交流联动,共同研讨,探究护理行业共识,为新医科高职护理教育的创新建言献策。
新医科建设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主动应答,是大健康时代下医学发展的必然,高职护理人才作为我国护理队伍的主力军,应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创新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医科融合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各方优势资源,建设优质新医科师资队伍,创新新的教育模式,搭建共享资源平台,实现医教产研融合创新和协同育人,分层化、多元化及动态化培养层次高、专业精的创新型复合型护理人才,以满足当前大健康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