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库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2-01 03:18:38王玉桃王生鹏
青藏高原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库区村落黄河

王玉桃 王生鹏

(甘肃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30;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农牧产业根基深厚,生态类型多样。 黄河上游大批水利工程,发挥着防洪、灌溉、发电、供水、养殖等不同功能,滋养着黄河上游干涸的土地,养育了甘、青、宁的人民,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绿色、高效的文旅产业促进库区乡村振兴和库区高质量发展,是库区未来新的发展态势。 黄河上游的生态保护关系到整个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和黄河上游省区对文旅产业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也作出了新要求和规划,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1]和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中提出,要“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要保护青海、四川、甘肃等黄河上游的黄河水源补给区,在湟水河、洮河等流域保护耕地,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支持青海、四川、甘肃毗邻地区共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甘肃省印发的《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3]中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原则之一,在做优做强现代农业的基础上,推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等民族地区特色化发展定位,发挥优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文旅融合建设黄河上游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青海省印发了近几年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①,提出要统筹推动保护、发展与安全,构建系统完备、功能协调、集约高效、绿色智能、调控有序、安全可靠的水网,作出水源涵养的上游贡献,更好服务生态环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和民族团结进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很多学者围绕这五个关键词构建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某一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开展评估,虽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但对于黄河上游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综合评估: 如周霖等通过建立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系统性评价体系,得出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呈河段差异性特征,下游山东为高等级型,中下游的陕西与河南为较高等级,上游宁夏、甘肃和青海则属于低等级型;[4]许显红构建出青海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得出2011—2020 年青海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纵向来看在不断提高,但各个维度的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仍差距较大。[5]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承认黄河上游旅游业发展较全国东部发达城市来说存在较大差距,但是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水源补给区的重要地理位置,决定其旅游业发展相较于中下游存在更大的难度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尤其是库区还承担着养育一方人的重大责任,因此,黄河上游库区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绿色”“共享”的占比要提升。

一、黄河上游库区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黄河上游水电规划分为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茨哈至羊曲河段、湖口至尔多河段,规划电站39 座,规划装机容量2464 万千瓦,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和甘肃省。 黄河上游位于民族地区主要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水利枢纽工程,除了2017 年已经拆除的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黄河源水电站之外,有班多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尼那水电站、李家峡水电站、直岗拉卡水电站、康扬水电站、公伯峡水电站、苏只水电站、黄丰水电站、积石峡水电站、炳灵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盐锅峡水电站等,洮河支流分布在民族地区主要的水利水电项目有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莲麓(峡城)水电站、达板水电站、海甸峡水电站、冶木峡、大庄水电站、三甲水电站等,湟水支流民族地区有白川水电站、段堡水电站、峡口水电站等。

黄河上游水库主要分布在三个段落②:已建成的班多水电站分布在河源段,库区位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水质较清,水流稳定,产水量大,两岸为低山丘陵,植被脆弱。 黄河主干流、洮河支流和湟水支流的大中小型水电站大部分分布于峡谷段,基本处于第一、二阶梯交接段,峡谷两岸系花岗岩、片麻岩等形成的高山峡谷,河床狭窄、河道比较大,两岸分布寒温带针叶林、高山草甸等,植被类型丰富,水源涵养能力强,洪水小,含沙量低,河道水流逐渐加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宁夏青铜峡——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属于冲积平原,流经区域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基本属于荒漠和荒漠草原,河床平缓,水流较为缓慢,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灾害。

自黄河上游水库建成以来,有些水库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交通基础到位,随着水库修建完成形成了自然型旅游景点;有些水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基础设施良好,当地文旅相关单位经过旅游开发条件的评估后对库区进行旅游开发。 黄河上游库区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详见表1)。

表1 黄河上游主要水库旅游开发概况

第一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2010 年左右,开发程度小,以水库自带旅游观光功能吸引散客。 水库建设的原始目的是蓄洪、发电、调节蓄水等,但在一些高山峡谷、峰峦雄伟的河段所建水库,形成了湖光山色、高峡平湖、山清水秀等不同的西北特色风景,在缺水、干旱的西北地区游客独具吸引力,自水库建成以后,诸如李家峡、刘家峡等就开始有散状式游客到库区旅游观光,游览库区山水,有漂游条件水库景区的进行泛舟、垂钓等项目。

第二阶段,2012—2017 年,水库旅游开发带动库区民族村落旅游业及联动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后,库区旅游开发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国家颁布了系列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政策,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增加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成为精准扶贫的手段之一。旅游业发展依靠的是优质的山水资源,从业门槛低、收益可观,库区有自然优势资源,又拥有丰厚的人文景观资源,是库区农牧民依靠绿水青山发展旅游产业实现精准脱贫的新路径,龙羊峡、刘家峡库区的旅游开发就是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旅游收入,还带动了库区民族村落、库区所属县、市的旅游业及联动产业发展。

第三阶段,2018 年至今,库区民族村落文化旅游开发推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以后,即2018、2019 年以后的库区旅游开发迈上了新台阶:盐锅峡、海甸峡等库区民族村落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来,运用传统村落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库区民族村落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保证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生活条件,也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发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由此看出,黄河上游库区的旅游业是一个从旅游经济——旅游联动经济——旅游效应,从初级阶段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库区旅游开发发挥出不同潜能,下一步黄河上游库区各民族村落旅游开发以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库区经济、生态发展作为库区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也存在巨大发展潜力。

二、黄河上游库区旅游开发的现有格局

库区旅游的发展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业步入正轨开始逐渐兴起的, 黄河上游库区旅游业的发展格局(趋势和局势)同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基本吻合,其出彩之处在于在黄河上游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增添了库区文化特色,为黄河上游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动力。

(一)旅游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库区民族农、文、旅产业

一些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较好、地理位置便利的库区,随着水库的建成便自带旅游功能,这些库区自20 世纪80 至90 年代起,就有了旅游市场,尤其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旅游产业体系逐渐建立健全,库区旅游景点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逐渐丰富。 随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旅游扶贫、乡村旅游的提出,在十三五时期,库区村落的旅游开发逐渐步入正轨并上了新的台阶,水利枢纽库区周围在做好旅游开发评估的基础上规划、开发出一系列可融入库区旅游的休闲度假村、民族文化展览园、民族产业区等,乡村农牧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产业式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库区旅游的“附”产品。

(二)旅游开发为黄河上游全域旅游增添了库区文化旅游特色

黄河上游旅游开发的现有格局,是在“点”式开发和“线”式规划的发展历程之后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呈现出“县”域——“市(州)”域——“省”际——国内旅游大环线的大发展格局。 旅游业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无烟产业的作用,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从2017 年始“全域旅游”在全国提上日程,成为一定区域内带动和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的理念和模式。[6]黄河上游的库区风景和村落,经过县、州(市)旅游规划,带入到线路旅游产品建设和全域旅游建设项目,逐渐融入各个精品旅游建设项目——“丝路旅游廊道”“黄河风情旅游廊道”“黄河都市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等大旅游示范区(旅游廊道)之中,成为廊道旅游、“一带一路”旅游、大景区旅游和全域旅游中的特色旅游景区,逐步实现库区景区旅游全覆盖。

(三)旅游开发成为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黄河上游的库区旅游收入已从简单的门票经济向乡村文旅产业、农牧产业、林业、商贸、医药(主要为藏药)等产业经济转变,调动了农牧民及各联动产业门类发展旅游、推动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例如刘家峡库区所在的永靖县折达公路、兰刘沿黄河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刘家峡镇城北新村、盐锅峡镇小茨村等生态旅游村庄融入了永靖县全域旅游中,助推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抓住国家“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建设的产业扶贫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积极参与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大了旅游品牌宣传,成为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区振兴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时期,库区民族村落文化旅游也会继续成为推动黄河上游库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

三、黄河上游库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效益

黄河上游库区的文化旅游开发,为库区、黄河上游流域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

库区的文化旅游开发,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包括商品性收入和劳务性收入的旅游收入。 第一,库区村落旅游开发带来的商品性收入,主要指库区各民族向游客提供商品获得的收入。 例如,村民向游客销售民族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农副产品、日常生活用品等的经济收入属于商品性收入。 第二,库区村落旅游开发带来的劳务性收入,主要指库区各民族为游客提供各种劳动力服务而获得劳务性经济收入,农牧民参与旅游经营而获得的民居民宿的住宿费、包车租车的交通费、参加文艺表演收入、为游客提供游乐服务经营等收入。

(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繁荣

旅游业发展是一个联动过程,游客需求不单单是观光,且需要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需求,这就需要服务业、传统产业、商业等各行业联动发展。 库区旅游经济,势必推动当地旅游相关产业的提升。 黄河上游库区村落文化旅游开发,带动库区建筑业、农业、养殖业、餐饮业及民宿发展:与旅游行业相匹配的餐饮业、库区村落民宿、道路建筑和基础设施建筑行业都相应提升;拓宽了农副产品和一些特产的销路,传统产业势头更好。例如,刘家峡景区建设就是库区旅游开发较为成功的典型,刘家峡库区的旅游开发,不仅为当地各民族群众带了旅游收入,而且联动库区大棚水果蔬菜采摘体验与销售、特色园林种植、库区渔业养殖等产业式发展;刘家峡附近的太极镇大川村,与刘家峡形成了联动旅游线路,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旅游收入改善了该村80%村民的生活。 刘家峡旅游景区的开发,带动了库区县域经济发展。

(三)有效推动库区现代化进程

库区村落的现代化,包括要实现库区农村在产业方面、生态方面、文化方面、乡村治理方面以及农民生活方面的现代化。 库区村落文化旅游开发,使库区各民族村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传统产业和新型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促进了库区农村产业的现代化; 库区村落文化旅游开发以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为引领,有效利用民族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弘扬和传承库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库区生态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运用现代化乡村治理方式,以法治和村规民约结合治理,可使库区农村治理现代化;提高农村生活的道路、房屋、健身设施、文化广场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让农牧民生活用具和生活方式现代化、便捷化、网络化,展现出农民生活更具现代化。

(四)增强乡风文明建设实效

黄河上游库区旅游业发展,从开发要求加强对乡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高了包括卫生、绿化、交通等方面的乡村环境质量,增强库区村民环保意识;从开发方面要求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展示包括历史、传统、风俗等乡村文化,深化乡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质量,树立文明形象,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设,提高乡民的文明素质和服务意识;从开发要求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黄河上游的旅游开发与乡风文明建设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增强了乡风文明建设实效,提升了乡村的文明程度和综合实力。

(五)促进黄河上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库区独特的山水景观、人文景观吸引了很多异地、其他民族群众前来旅游体验。 黄河上游的库区旅游开发,是以库区山水景色、民族文化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异文化”人群观光体验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形式。 黄河上游一、二阶梯处水库周边分布的少数民族村落主要是藏族村落、回族村落、东乡族村落等,库区独特的山水景观吸引了周边城市和地区的非本地民族群众前来库区旅游观光,甚至吸纳了非本地民族参与到当地的旅游经营,例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回族和东乡族将民族餐厅开到了甘肃的每一处旅游景点,由此产生了旅游过程中的回族、东乡族与本地民族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青海省共和县龙羊峡库区的瓦里关村、龙才村、黄河村,尖扎县直岗拉卡村和李家峡移民安置村德吉村,都通过文旅开发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增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及互嵌式社会结构和民族关系的构建。

(六)增强民族群众文化自信

库区农村现代化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交通条件便利,交通工具、向现代化和便捷化发展,简化、便捷的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使得较为繁琐、正式的各民族传统文化仪式使用频率降低,传统文化发扬老龄化、断代现象严重。 库区民族村落文化的旅游开发,以民宿建筑、宗教场所建筑、传统文化展览馆等方式向游客展示民族村落的建筑文化,以民族文化展演、民族节庆旅游、民俗体验等方式展现民族传统文化仪式,让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现,使少数民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一代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提升。 同时,也让青年一代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寻找和探索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路径的文化自觉有所提高。

(七)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成效

库区旅游开发需要在库区原有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优化、改造甚至重修,以达到旅游所需标准,优质的生态和山水景观是库区旅游开发基础。库区民族村落文化旅游开发和库区旅游开发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是利用库区优质的绿水青山和文化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践。 民族村落生态建设的成效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奠定了生态基础, 库区民族村落是库区生态建设的第一受益者;库区生态环境优化的同时使库区水质、土质和库区沿岸的水土得到改善,极大增强了水库寿命。

(八)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库区民族村落文化的旅游开发,推动库区传统产业的改革。 妇女在旅游经营中也表现出明显优势:女性的柔和之美便于和游客沟通,在游客接待服务中细心、耐心,更易于拉近与游客的关系;女性日常生活中干活麻利、勤俭持家的素质更益于餐饮服务,民宿、农家乐在经营过程中主要依赖女性加工餐品和服务;女性的刺绣等手工艺品,易被游客喜爱;女性参与民族歌舞表演,甚有美感。 因此,妇女在库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增高,在消费方面有了自主权,参与旅游服务管理和社会工作的机会增多,旅游经营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素质提升,家庭地位、社会地位都有所提高。

四、黄河上游库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黄河上游库区旅游开发为库区、黄河上游流域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而易见,但从目前库区旅游开发的现状发现,黄河上游库区旅游开发存在着类同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限制了库区旅游开发带动乡村振兴、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黄河上游“中华水塔”重要生态位置要求其旅游业发展要以保护为先

黄河上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但一直以来,整个黄河流域存在自然条件差,生态问题积累多,生态与发展矛盾突出的问题。 黄河上游的水源涵养功能,关系黄河上游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关系到综合治理高原湿地、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保护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刘家峡水利枢纽”“九甸峡水利枢纽”等工程的建设,灌溉了干涸的土地,对黄河上游的经济社会发展功不可没。 在库区建设中,库区生态保护是首先考量的基础,库区旅游开发的前提是库区生态保护,尤其九甸峡、刘家峡等库区作为水源保护区,坚决杜绝水源污染问题,因此,在开发中就要尽量避免水域内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对水域产生污染,也造成部分库区水域的旅游开发“只许看,不许进”的局面。 所以,对于库区旅游的发展要做好规划,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加强保护。

(二)库区偏僻、封闭的地理区位特征制约旅游开发的进度

黄河上游库区选址,一般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第一,考虑到工程量小和造价低,选址在河流较窄处或者洼地的出口;第二,为防止水库地质灾害,选址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第三,考虑降低移民成本,耕地、居民财产损失等,选址在人口较少,离人口聚居区(市区)较远的高山峡谷。所以,库区建设的条件使黄河上游库区大都分布在人口较少、地质条件较好、离市区较远、河流较窄的高山峡谷,水库景观优美,但地理环境较为封闭、离市区路程较远且交通不便。 这些库区形成的先天条件增加了库区景点参与到大区域旅游线路的难度,制约库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仍是黄河上游库区旅游业发展的短板

黄河上游库区的交通条件较差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由于库区水域常年浸泡,库区容易塌陷,造成库区公路塌陷,且维修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库区人口较少,离市区等中心区域较为偏远,抵达库区需要翻高山越高岭,致使交通设施建设成本高,而有限的建设资金,造成到达库区的交通条件较差,安全系数低,限制了库区旅游开发和后期发展。以位于黄河支流——洮河上的九甸峡库区为例,九甸峡离临潭县城和卓尼县城中心距离较远,库区环境较为封闭,公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以至于游客既无法保证旅游时间,也无法保证途中的安全,库区交通是制约九甸峡库区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人口和人才因素限制文化旅游振兴库区乡村的进度

乡村文化旅游开发、乡村振兴,离不开人的力量。 在库区文化旅游振兴乡村的过程中,一方面,水库在建设前期,大部分库区人口被迫迁移,致使库区现住居民数量少,库区村落缺乏人气和活力;另一方面,大多数乡村高学历的年轻人选择到市、区、乡镇就业,乡村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极度缺乏,在现代文化旅游开发中可以投入规划经营的人口力量有限。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在库区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库区人口和引进人才给出的引导性、启发性力量较弱,限制了库区村落文化旅游振兴乡村的进度。

五、以“绿色”“共享”“创新”“协调”“开放”提升黄河上游库区旅游高质量发展

在旅游市场打开后,旅游目的地封闭、保守的环境也被完全打破,旅游者的介入影响了传统民族村落的方方面面:第一,库区旅游景点的建设对库区生态有一定影响,旅游人员的增多对库区环境的污染更不可忽视;第二,旅游带来的经济收入提高与少数民族对自己文化保守观念使得少数民族产生了矛盾的心理,库区村落参与旅游经营,尤其是库区的旅游开发可以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改善库区村民生活,促进库区现代化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民族村落的旅游开发确实引起了库区民族村落文化变迁问题;第三,库区旅游开发旨在提高库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有些旅游开发不顾及当地村民的利益,没有明确库区旅游开发的责、权、利的主体。 因此,要以“绿色”“共享”“创新”“协调”“开放”的高质量发展思路,提升、优化黄河上游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保护绿色库区,构建人与库区命运共同体

黄河上游地区,尤其是三江源地区,源于其特殊的自然地貌、环境容量、水土资源等条件,长期存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 同时,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的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被誉为“中华水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③在黄河上游,水库是库区村民,乃至整个水源覆盖区域赖以生存基础之一:为库区村民的生存提供了水源、养殖条件,提供了湿润的气候环境;因饮水工程修建的水库更是关系到大片区的生存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库区生态环境,是库区旅游开发谋求发展的长远之道。 在以往研究中,各位学者也提出库区旅游开发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地发展理念。[7]保护库区生态,包括保护水域不受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被破坏,保护林地、草地保有量不减少,保护库区耕地面积不受侵害等,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需要。在库区的文化旅游开发中,要掌握人与库区共处的规律,秉持“保护性开发原则”,保护库区耕地、山林地、植被等绿色生态,保护民族特色文化,系统规划旅游项目,将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整体性开发,且防止过度开发,坚持村民与库区和谐共生,谋求长远发展,促进人与库区共同发展,构建人与库区命运共同体。

(二)加强库区基础旅游设施建设,共享库区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果

总体来看,由于库区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宣传力度不足,使得黄河上游库区文旅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因此急需提高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向旅游市场加大推介力度。 在投资规划过程中,要重视道路交通问题,使游客能够安全、便捷地到达库区景点;库区景点多在高山峡谷中,通讯信号不稳定,要改善通信设施,保证游客和村民能及时分享景区文旅优势;库区的旅游旺季(夏秋)是自然灾害高发的季节,为保障游客安全要考虑投建一些紧急避险场所;规范经营,让游客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在旅游开发的市场营销上要对旅客负责,避免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对旅游口碑造成负面影响。

库区文旅开发从旅游要求方面对库区基础设施、村民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完善的旅游服务,且使村民们共享绿色、发展、文明的现代旅游成果,实现了自我发展。

(三)平衡责任主体,推进库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在库区旅游开发中,库区村民对水库资源拥有一定的保护责任和管理权,一般采取政府主导开发+村民参与的开发模式。 但是,库区生态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关系决定了库区水域面积不可过度开发,旅游产品不够丰富的现状和库区旅游业乡土性、涣散性和自由性特征,例如:为保护水源不能开发游乐体验项目,库区民族村落的旅游开发以民族村落景观、民族文化为资源;此外,旅游开发企业和当地居民利益分配不当问题,是很多旅游开发的先例中都出现过且较为普遍的问题。 因此,在库区旅游开发中,要平衡政府的开发责任和村民、游客对库区的保护责任,平衡政府、企业参与库区旅游开发对村民带来的利益要与其所拥有的文化所有权、传承权相匹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旅游业,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促进政府与市场协调联动,聚焦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推进库区旅游经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协调发展。

(四)推动黄河上游多元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黄河流域从新时期始,孕育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都演绎了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中华一家、团结统一”生动历史故事,形成现在多民族文化分布的地带,一条母亲河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牵连到了一起,是典型的“多元一体”文化特征在黄河流域的缩影,包含着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两套文化系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初衷是为了满足当地旅游需要,这势必造成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的矛盾性。 但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将原真性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展现给游客,是传承和弘扬黄河上游民族文化、延续民族历史文脉的需要。因此,库区民族村落文化旅游开发应将库区民族村落文化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仪式、文学艺术、建筑文化、生态文化、自然环境等视为一个整体,考虑每一个子文化系统对整体村落文化的影响,开发形式和展现形式的转变尽可能少地影响民族文化的传统功能和内涵,避免过度商业化、形式化和舞台化,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多元民族文化,发挥多元文化优势,推动黄河上游多元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突出区域间的开放合作,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旅游经济是开放性经济,旅游文化也是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的“双开放”型文化。 黄河经历的九省区,在上、中、下游呈现出不同的生态、人文多样性特征,因此,各省区黄河文旅开发的主题也各有不同: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及边缘的青海、甘肃省文化旅游以“三江源”“黄河湿地”等自然景观和多元民族文化的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生景观为主,中游黄土高原上的山西、陕西等省份关于黄河旅游文化的开发显现出黄河孕育的农耕文明精神,下游处于黄河入海口的山东黄河文化旅游主题大都凸显国际影响力。 黄河文化在不同河段虽显现不同特征,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出了灿烂、多样黄河流域文明,因此,黄河上游库区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虽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但更应加强沿黄九省区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到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助力黄河流域的生态、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体现黄河上游多元文化的时代价值。

结 语

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表现之一,因水电工程而形成的库区亦是现代化产物。就库区而言,旅游开发是新时代库区农村寻求发展、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伴随着库区旅游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游览服务设施的建设,库区村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展现出人的现代化;吸引了更多人感受、发现、探索黄河上游多元文化,更好地保护传承了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推动了黄河上游多元文化繁荣发展;库区旅游开发,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联动相关产业发展,助推库区经济和库区社会的现代化。 黄河上游库区的旅游开发,既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又以“绿色”“共享”“创新”“协调”“开放”的旅游开发理念辅助构建高水平的黄河上游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现代化农村产业体系、推进库区乡村振兴,促进了黄河上游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库区村落黄河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多彩黄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6
黄河宁,天下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2
『黄河』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2
油画《村落》
油画《村落》
黄河知道我爱谁
当代音乐(2019年2期)2019-06-11 21:17:05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