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一场暴风雪
——读《满洲的雪》

2023-02-01 19:21:04
满族文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朱琳义勇军满洲

曾 瑾

“如果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

在读舒群《满洲的雪》时,我不由得想起了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人之常情,原是相通。两位几乎同时期的伟大的作家在面对山河沦陷时,发出了同样的呐喊,他们挥舞着手中的笔,用泣血的字句为心中的热土呼喊。

在《满洲的雪》中,舒群描写了一个年轻的义勇军战士为了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经历种种波折,最终成功的故事。舒群将自己的工作经历作为小说创作素材,反映了当时东北的真实状况。小说男主角雨文所在的义勇军就是以东北义勇军为原型。据史料记载,“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倭寇如狂风暴雨,进犯沈阳;不旋间,辽吉沦陷,黑哈随失。数万里河山,烟尘满目,三千万华胄,同受荼毒。为祸之惨,旷古未有。”不甘沦为亡国奴的东北群众揭竿而起,自发地组织了一支抗日武装——东北义勇军。这篇小说也像很多舒群别的文学作品一样,展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状况。东北人民的奋起反抗给还在沉睡的中国其他地方乃至世界被侵略的民族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舒群在小说里用雪为悲情的故事造势,战争带来的破碎感扑面而来。降雪是东北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让那些流亡他乡的东北人念念不忘的也有这洁白的雪,对于舒群来说也确实是如此。舒群在小说里把雪写得无比美好,“满洲的雪,是奇景,是一切奇景幻变的根源,满洲的雪,永远是诱人神往的,这世界上的奇迹。满洲的雪,永远是赏识者的梦,美的梦。”可是接连不断的战争让圣洁的雪染上了洗不尽的血色。

我在南方长大,只在小时候见过几次大雪。那雪轻飘飘的,带着水汽,落在地上便化成了水。来到哈尔滨后,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狂乱、厚重的雪,原来雪后的世界那么纯净,那么宁静。这是独属于东北的雪。舒群给小说取名为《满洲的雪》,雪作为美和纯洁的象征,在这篇小说中为两个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营造一个属于带着血色与浪漫的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这片空间里上演,雨文的纠结和释然,朱琳的挣扎与觉醒,被欺侮的屈辱,成功的喜悦……都伴随着美丽纯洁的雪。

“满洲,永远是占有着人们的记忆的:比方说满洲的雪,伟大而圣洁。”义勇军就是雪的化身,雪映照义勇军战士美好的灵魂与强大的力量,义勇军让静态的雪有了生命和活力。这样的雪,这样的人,这样的寒冷只有在东北才能看到。

“这里的寒冷,可以毁灭一切动植的生命。人们传说,寒带是可怕的地方,可以冻掉手脚,可以冻僵血流,可以把完好地面冻得破裂,由于寒冷所造成的故事是有事实的根据的,人们为了征服寒冷,而与自然搏斗,因此,也启发了人们的勇气与智慧。”在极其寒冷环境下生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变得智慧坚韧。他们克服了残酷的生存条件才获得了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家园,所以当他们的土地被侵占时,东北义勇军出现了。

雨文作为一个义勇军战士,他不仅有着东北人民共有的勇敢和智慧,还有属于青年人的“高大而健康的身体,宽阔而凸起的胸脯,尤其是充饱着青春的精力的脸色,藏不住微笑而谦逊的眼睛”。饱满而深刻的爱国热情使他加入了义勇军。可是战争不只有明面上的枪林弹雨,暗处的刀光剑影更是杀人不见血,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尤其是地下工作者。舒群丰富的抗战工作经历让他对雨文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作为一个地下工作者,雨文经历了复杂的心路历程,每次当雨文以为任务能够圆满完成,幻想成功的喜悦时,现实就会给他狠狠一击。他太希望任务可以成功了,这样他们就可以拿到一大笔钱,挽救摇摇欲坠的家园,改善义勇军们艰苦的生存条件,为处于绝境的伙伴带来一些光亮。所以,他必须努力克服内心的恐惧,减少自己的失误,由开始的害怕紧张变得镇定圆滑。明明是一个善良的人,却要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伤害无辜的女仆,甚至要杀害没有做错任何事的朱琳,乃至对于自己的生死也不甚在意,即使他如此年轻,只有二十一岁。

战争是如此的残酷,它让平静的生活支离破碎,让好人的手上沾满鲜血,让鲜活的心变得麻木,让温暖柔软的身体变成四散的肉块,催熟幼童,逼着青年长大。这次任务对雨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从彷徨懵懂变得成熟稳重,褪去了稚嫩的雨文可以原谅朱琳刺伤自己,可以平静地劝说朱琳,可以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为了心中那个更远大的理想。在雨文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怀着报国理想的年轻人被战争异化的过程。

舒群也不吝于用雪来形容本文的女主角朱琳。“她穿了一身淡青的丝质的衬衣,绣有玫瑰色和雪色两种的小花;前者如果可以象征着她的美丽,后者便可以代表她心的颜色。”

“一个年青的姑娘。她的美丽的脸型,比她的照片美丽得更多;她不需要胭脂,她的脸颊,便是胭脂的红色;在眉间嫩白的皮肤上有一粒黑珠一般的小痣,比爱美的荡妇时时用墨描画的还黑;被一滴圣水所衬托的眸子,锐敏而灵活。”

白雪一样美的外貌,白雪一样纯洁的心灵,这就是朱琳。

她是另一种女性爱国青年的形象。她美丽善良,热爱祖国,却出生在一个汉奸家庭,夹在家庭和祖国之间,最后选择了祖国大义。朱琳的父亲是一个人人唾弃的大汉奸,可是朱琳却出淤泥而不染。朱琳有着不亚于雨文的爱国热情,她厌恶自己的汉奸父亲,不顾他的威胁与责骂,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义勇军战士募捐。可是此时的她,还是一朵被父亲养在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经过风雨的磨炼。尽管对父亲的卖国行为感到不齿,但是她依然眷恋着自己的家庭。

朱琳的善心,一方面是出自对祖国的归属感,不想失去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是她善良的天性,天生对受难者的同情。她遭受过的最大挫折就是因为募捐被父亲关起来,直到被雨文绑架后,才看到了这个真实的世界。朱琳一步步觉醒,摆脱了家庭对她的束缚,找到自己的革命理想。

朱琳看似柔弱,实际上聪明勇敢。在被绑架途中,失去了父亲的庇护的朱琳孤立无援,一切只能依靠自己。面对生命的威胁,她爆发出了强大的力量,利用身上的尖刀和围巾刺伤了雨文;在雨文为了任务想要杀了她时,朱琳也经历了真正的绝望。这次绑架是小说发展的抓手,也是朱琳觉醒的契机。朱琳的觉醒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雨文和朱琳关系改善,雨文和朱琳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场交流让她认识到真正的雨文和义勇军。

“这钱,不是饭钱,是药钱!”

“你们有人病了吗?”她是赤裸的心,赤裸地问:“病的很重吗?”

“很重,几乎要死啦,你不知道吗?”

“不知道,告诉我。是谁?”

“是谁?就是中国!”

义勇军的真诚和炽热和自己父亲的汉奸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做过一场关于雪的梦,雪在这里象征着义勇军,是朱琳觉醒的引导者,那场梦里,雪带着她离父母越来越远,正是此时她的世界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她的心正在一点点地向义勇军靠近。就像雪启迪了满洲人民的智慧,义勇军将她心中的情感唤醒,朱琳心中的天平倾向了义勇军,也倾向了支离破碎的祖国。

第二个阶段是她真真切切地意识到自己的祖国,祖国的人民都在受苦受难。舒群在作品里写到的受欺事件不仅仅是故事,也是中华民众的真实的血泪。

“有两个醉后的日本兵,摇摆着斜的肢体,由于两脚失去了重心而抛着不准确的步子,走进这楼房,在楼上的过道上,他们两人相挽地走起来,仿佛饭后走上无人的旷野,拣了一条寂静的小路,消化着食物,并且,嘴里哼着听不清的淫乱的调子。有时,他们随便地踢开门,同门内的主人咆哮一阵,又哈哈大笑地关了门。因此,所有的门,都被各家的主人锁闭,以无限度的容忍,容忍下去。”

“醉后”“摇摆”“随便”“哈哈大笑”这些字眼足以看出朱琳此刻内心的愤怒,日本士兵在中国的土地这样放肆,随意欺凌中国百姓。“她深深地认识了这世界的不公正,人与人之间,还有着主人和奴隶,一边是高傲的,高傲得忘形,一边是低贱的,低贱得无形。”终于,朱琳走出了父亲给她筑造的温室,来到了现实世界。她明白了生活的不公。

然而一个人必须受到全方面的背叛才能完全接受新的世界,她父亲的冷漠给了她致命一击。父亲回了一封信,却不是将她赎回,而是不顾她的安危和义勇军讨价还价,不惜以牺牲女儿为代价。朱琳终于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这是朱琳“出走”的最后一步,她真正脱离血缘组成的原生家庭,加入共同信仰组成的新“家”。

雨文和义勇军的出现给朱琳的心灵带来了一场暴风雪。舒群用极致的黑与白打造了一首战争中的颂歌。整个故事在黑夜中发生,雨文和朱琳相遇在一个夜晚,朱琳生活在一个有温暖舒适的房间,可以随时弹奏优雅的钢琴曲,不用担心生命安全的环境中,可是她就像一只被圈养的金丝雀,看上去光鲜亮丽,其实正在被黑暗腐蚀。雨文在夜晚中把朱琳从那个用温情铸成的牢笼带出,拯救了朱琳。

雨文和朱琳在任务完成后就要分别了,但是朱琳的命运就此改变。在一场大雪过后,雨文在白天将其送回,只是那个经历了一场暴风雪的朱琳已不是原来的朱琳。两个人在黑暗的路上走向一条光明大道,却在光明中走向黑暗。黑夜是黑暗的,却浸染了雪的白色。不断飞舞的雪花,两个纯洁的人,一段纯洁的战友情。白雪与黑夜,黑暗与光明相互交织。可是舒群并没有把他们混为一体,而是让黑衬托白,让白色更白,黑色更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出卖国家的人,为了一己私欲发动战争的人。以朱琳的父亲为代表,朱琳的父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汉奸,他冷血无情,背叛祖国,是一个让我们深恶痛绝的形象。而雨文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英雄形象。他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义勇军。

舒群借雨文和朱琳的视角,写出了当时义勇军的艰难处境。他们衣衫破旧,为了躲避敌人东躲西藏,宿于雪林中,隐于市井里。上阵杀敌的战士缺少弹药,每一颗发出去的子弹都无比珍贵,还有被捕的义勇军战士,更是受到惨无人道的虐待。虽然双方力量悬殊,但是义勇军战士们依然愿意为了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着的这片土地,为了不再受到欺侮,为了自由,拿起武器奋起反击。正如舒群在小说里写的那样:“满洲的雪,是保卫满洲的最忠实的护卫”。祖国的人民也是保卫中国最忠实的护卫。

舒群生于东北,长于东北,却因为战争被迫流亡他乡,在他早期的爱国小说中,处处都能看出东北在他身上烙下的痕迹,尤其是哈尔滨——他儿时的摇篮,他创作《满洲的雪》的重要来源。哈尔滨在当时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各方列强聚集在这里,对东北这块肥沃广阔的土地虎视眈眈。舒群作为国家边区的一个社会边缘人,几乎第一时间感受到萦绕在中国上空的危险,也深深地为祖国的未来感到恐慌,他早期的爱国小说中总是在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担忧。成年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他在小说里写的故事也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历史。

反抗与压迫,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上层人士的纸醉金迷和底层人民艰难生存同时出现在东北这片土地上。舒群生活在文化多元、社会复杂的哈尔滨,他深深地明白拥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他的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和《邻家》中,失去祖国的朝鲜人民被嘲笑是亡国奴,被看不起,被欺负却不能反抗。《满洲的雪》里也有这样的情节,两个喝醉酒的日本兵,在深夜随意地闯进中国人民的大门。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可是被欺侮的中国百姓只能忍气吞声,这对于任何一个有着爱国之心的人来说都是不能忍受的,但是对于国家弱小甚至没有祖国的人来说,只能任由他们为所欲为中。舒群看到了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他用一支流血的笔写下了这些流泪的故事。

雨文和朱琳何尝不是那段沉痛历史中的一个缩影呢?大雪不仅落在了朱琳的头上,也落在了每个深深热爱着祖国的人民的心中。

除了义勇军外,在舒群的笔下,那么多深深热爱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人们,在国家陷入危难时挺身而出。不管是尝遍苦难的底层百姓,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都有着铮铮铁骨。朱琳挣脱父亲给她戴上的枷锁,投入抗战活动;忍受日本人奴役的阿虎太最后奋起反击,李金面对酷刑坚决不屈服,萧苓被关禁闭也不去服侍受伤的日本人。而在东北义勇军中,有20%是曾经的土匪,50%是被侵占土地难以为继的农民,还有5%的知识分子,25%才是服兵役者,各种身份地位的人都为了这片土地的存亡,团结一心。在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舒群看见了隐藏在人们心中的血性与骨气,他们用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为迷惘、沉睡的中国带来了一场暴风雪。我们都在期待这样一场大雪,洗净欲望和贪婪带来的杀戮和血腥。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总有力挽狂澜于风浪之中的能人志士,像义勇军一样大规模、有组织、包含社会各个身份的人的抗战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像雨文唤醒朱琳一样,应国家危难而生的东北义勇军唤醒了中国沉睡中的人民。

如今,那场暴风雪已经过去,但是那个苦难屈辱的时代我们是不能忘却的,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和平时代的英雄是不能忘却的,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的心是不能忘却的,那些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心是不能忘却的。

猜你喜欢
朱琳义勇军满洲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兰台内外(2022年9期)2022-10-10 07:43:46
注意“逃”出来的开水
我是阳光下的春雨
也谈构造等比数列巧解题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关于林芙美子的满州之旅研究
Program Evalu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00:46:33
夜幕下的满洲
小说月刊(2015年2期)2015-04-23 08:49:45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连环画报(2010年1期)2010-10-26 0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