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苗 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筑梦幼儿园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趋严重,这种幼儿“超前教育”带来的隐患也日益明显。国家三令五申提出遏制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但收效甚微。
“双减”背景下去除幼儿园“小学化”,我园要做的就是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前提下,科学实施各项保育教育工作。为此,我园创设了“幼小衔接体验室”,将幼儿的入学准备教育渗透到幼儿日常保教工作的全过程,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从而为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打开“知网”的搜索页面,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4 083 条相关内容,这体现了“幼小衔接”这一话题在当今社会的热度。
而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无不凸显“幼小衔接”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中的附件《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维度给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具体表现和教育建议。让我园更加明晰了幼儿入学准备教育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个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准备,更不能用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
同时,幼儿园应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要把入学准备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中,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准备。为此,我园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创新设立了“幼小衔接体验室”,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让大班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积累入学前的各种经验。
虽然体验室创设时间较短,但经过全园教师的反复研讨与实践,在幼儿和家长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反响。
对幼儿来说,身处一个能支持幼儿学习和体验的环境是极其重要的,良好的环境能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给幼儿营造出一个适合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我园以西安市首批“幼小衔接”试点园工作为抓手,建立了与我区后宰门小学双向衔接的实施通道,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实施入学准备活动,并初步形成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模式。
进入小学参观体验是幼儿园每年都会做的幼小衔接活动之一。幼儿园会组织大班幼儿进行一次进入小学参观、体验的实践活动,幼儿在整个参观、体验过程中会更加直观、更加真实地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较为完整的了解,不仅幼儿非常喜欢,家长也对这一活动赞口不绝,“希望幼儿园能多组织这样的参观体验活动”……因此,我园萌发了在幼儿园设立“幼小衔接体验室”这一想法。为了更好地将这一想法落实,我园和后宰门小学的教师积极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从幼儿视角及小学生视角展开充分研讨、交流和实践,并分别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营造了具有参与性、支持性和鼓励性的良好学习与生活环境。我园想要解决的是以下三个问题:如何创设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准备的部室环境?什么样的环境能支持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怎样让孩子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中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部室的创设离不开区角主题和材料的投放,怎样让“幼小衔接体验室”符合幼儿园区角游戏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其材料又能符合入学前准备的需要?在前期的研讨中,教师通过与小学班主任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前期走进周边小学进行开放日体验时和小学教师的研讨,了解了幼儿进入小学前需要做好的准备。比如,要了解幼儿最想知道关于小学的什么事情?最担心的是什么?幼儿和家长已经做了哪些物质上的准备?这些准备是否科学到位?幼儿在进入小学的第一天通常要做哪些事情?要尽快熟悉哪些常规要求?除了知识技能,一年级的教师希望幼儿在进入小学后最先熟练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是什么等。我园的教师通过与小学教师的联合教研活动、个别化交流、案例分享等方式,获得了很多一手资料。通过进一步的研讨和筛选,对于设置在“幼小衔接体验室”中的内容有了大致的方向。
根据大家的研讨,我园确定了“我心中的小学”“我的名牌我设计”“红领巾飘起来”“课间十分钟”“课表里的秘密”和“眼保健操早知道”等几个主题区角。
幼儿园日常的区角游戏本身就是教师创设的与主题相适应的区角环境和氛围,区角内投放与内容相适应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游戏,在与环境和材料的对话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提高。虽然不能把真正的小学环境搬到幼儿园里,但我园教师通过对小学特定情境和环境的模仿,依然创设出了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学习的主题区角环境。
“我想上隔壁的后宰门小学。”“我喜欢有大操场的小学,可以在操场上踢球。”“我觉得小学校里面也应该有大型玩具,下课了我可以去玩。”小朋友们对即将要到来的小学生活都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这个区角由“我要上小学”调查表、“画画我的小学”和“我设计的小学校”三个子主题共同组成。区角里投放了关于“你为上学做的物品准备”“上小学前我想知道的”“要上小学了,我的心情”等内容的调查表,目的是让幼儿在绘画中了解上小学需要用到哪些用品,同时大胆想象小学生活,提出自己的困惑并寻求答案,以及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另外,两个子主题则是通过绘画作品和多种材料建构的方式呈现幼儿对小学校整体印象的想象和理解。
戴红领巾是进入小学后的一个标志性变化,也是众多幼儿进入小学后最初的荣誉感和归属感的集中体现。为了让幼儿提前当上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我园在本区内提供了“我爱红领巾”“少先队誓词”“帮戴红领巾”“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等子主题。在“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这个区域,投放了后宰门小学生入队、辅导员帮忙戴上红领巾的过程照片,还有以前大班毕业的小朋友戴上红领巾后敬队礼的照片,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对成为少先队员、早日戴上红领巾的渴望。在“我爱红领巾”这个区域,通过图片提示,引导幼儿认识红领巾、给墙面半立体人偶系红领巾、照着镜子自己给自己系红领巾、学说少先队的入队誓词等,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有了系红领巾的直接经验,还学会了系红领巾,进而为了当第一批加入少先队去主动争取和努力,同时也可以拓展“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的来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了解中国的历史,为革命烈士感到骄傲,热爱民族,热爱祖国。
“课程表”也是小学生学习用品中的一个标志性物品,与幼儿园家园联系栏中的“一周活动安排表”不同,幼儿园的“周表”是给家长看的,更多的是让家长了解这个班级一周的各项互动安排、重点内容和家园共育的指导要点。小学生的“课程表”则主要是给小学生看,是让学生提前了解每一天的课程安排,不但要提前一天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课本,还要在每一节课的课间准备下一节课的课本和用品。
这一区角,我园投放了不同小学、不同年级的课程表和一些空白课程表,还有书包、学习用品、课本等。一方面是为了让幼儿通过课程表了解小学的课程设置,知道一天当中上下午都要上几节课,也知道除了上课,每周还会有一些不同的“社团活动”“班会”等以前在幼儿园没有进行过的活动内容。学会认识课程表,帮助幼儿了解课表的作用,通过涂涂、画画自己设计课表,要让幼儿知道在课间十分钟里做好下一节课前的准备工作,要提前备好哪些课本和学习用品;尤其是每天晚上完成作业后要会根据第二天的课表内容自己收拾好书包,书包里需要放什么课本、作业本或者其他用品都要清楚。这个区角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高幼儿的“任务感”和“计划性”,要学习提前准备,要有做任务安排和计划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不能把看课表准备课本和用品的任务推给家长。
眼保健操是除了早操、课间操等锻炼项目以外与幼儿园体育锻炼项目区别最大的一个项目。这个区域,主要投放了眼保健操的示意图和音乐。眼保健操是小学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它通过按摩眼部穴位、调整眼及头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肉,改善眼的疲劳、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需要动作标准到位,每天两次持之以恒。在这一区角的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正确的眼保健操做法,引导幼儿学习看示意图,对照图片和镜子调整自己的动作,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学会正确的眼保健操姿势,更重要的是能用眼保健操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做好眼部的保健。预防近视不仅仅是进入小学后才能做的事情,从幼儿园开始就可以掌握这一更加科学的方法了。同时,这一活动还能帮助幼儿形成认真细心、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
在与小学教师的交流中,我园得知小学一年级学生常规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部分就是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对时间管理的意识不强。尤其是课间十分钟,学生往往一玩起来就忘了时间,到了上课时才发现该做的事情一样都没做:厕所没去、水没喝、下一节课的用品没准备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都考虑到幼儿年龄小的问题,把“如厕”“喝水”“盥洗”等都做了细致的时间安排,通常也会由教师提醒着完成一系列生活活动。进入小学,如何更好地利用“课间十分钟”是教师、幼儿和家长都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常常有小学的教师抱怨学生课间只知道玩,不知道做好上课的准备,一上课就要求上厕所;也有家长抱怨孩子在学校一天也不知道喝水,一壶水怎么带去怎么带回。为了更好地让幼儿了解“十分钟”的概念,指导怎么安排好课间十分钟,我园投放了十分钟的沙漏、计时器、课间十分钟计划表等材料,通过直观的时间体验让幼儿反复感受十分钟的实际长短,通过让幼儿在上下两至三层楼、在院子里玩一会儿、回自己班上厕所、去教师的办公室送水杯等小任务,亲身体验十分钟里自己能做哪些事情。再通过设计“课间十分钟计划表”,在表格里划分了“一定要做的事”“最好能做的事”和“可以下一次再做的事”三个档次,了解自己在课间十分钟里必须完成哪些事情、还可以完成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可以放到下一个课间去完成的等,帮助幼儿规划课间十分钟的任务。
在实施“幼小衔接”部室体验的系列活动当中,除了我园的教师,孩子的家长、小学的教师、社区都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比如,我园第一批小学的课桌椅是西安市育英小学给孩子们提供的;幼升小政策解读,携手西安市西一路小学的教师共同为家长进行宣传;“走进小学”的半日体验活动,分别是在西安市后宰门小学、西安市新知小学、西安市育英小学进行的。在参观体验活动中,我园都会安排家长和小学教师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让家长们亲自听一听一年级教师对即将入学的孩子会提出哪些准备建议,特别是一年级教师提出的一些实用性强的建议,家长们获益匪浅。
我园的教师和周边三所小学的教师都进行过针对“幼小衔接”活动的交流和研讨,特别是作为西安市首批66 个“幼小衔接”试点园和63 个试点校,我园和西安市后宰门小学第一时间建立了沟通,通过了初步的《筑梦幼儿园、后宰门小学“幼小衔接”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以“小幼教师面对面”建立教师与教师对话的机制;以“小水滴对对碰”提供幼儿与小学生对话的机会;以“家园校手拉手工作坊”搭建教师与家长对话的平台;以“再见,幼儿园!你好,小学!”创设幼儿与环境对话的情境;多种措施齐抓共建,为幼儿园小学的科学衔接做出了积极的经验积累。
从研讨到实践,从实践到改进。筑梦幼儿园的教师和后宰门小学的教师联手打开了“幼小衔接”的新思路,积极开展了新实践,聚焦以联合教研实现环境的优化,让环境更加支持幼儿在有效过渡期的学习生活,也让更多的幼儿在幼儿园的“幼小衔接体验室”里体验到更丰富的小学生活,更有勇气说出:“你好!小学,我们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