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研究*
——以湛江市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3-01-31 02:31湛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张嘉骏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2期
关键词:巷道社区历史

文/湛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张嘉骏

0 引言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城市的公共医疗卫生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旧城区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已经从单纯的生活场所、具有文化价值的体验场所转变为涵盖临时隔离、物资存放等功能的医疗卫生场所。为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应对疫情常态化,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改造不仅需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传承与记录旧城历史印记,而且需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在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形成的文化社区基础上,创建符合当下公共卫生要求的健康社区。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 研究背景

1.1.1 人们建设健康社区的意愿不断提高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都会对人居环境与城市规划带来一定警示与影响[1]。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英国大规模爆发,一方面拥挤的居住空间与密闭的空气环境为黑死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木材为主的建筑结构也利于鼠类与跳蚤的繁殖,使其轻易与人类发生接触。疫情后的英国开始重视人居环境的建设,并提出“阳光、空气和绿化”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方针,向建设健康文明社区迈出了一大步;21世纪初“非典”疫情期间,由于住宅建筑中的直立式污水管没有隔气功能,成为病毒传播背后的“隐形”帮凶,居住区密度过大也使病毒更易传播[2];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仅停留在个人饮食与出行等方面,而且更加关注社区健康与安全,对建设健康社区的意愿日益提高[3]。老旧社区、历史街区在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合理布局、结构优化、卫生环境改善,创建环境友好型健康社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1.2 历史文化街区应急避险能力不足

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随社会背景与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多数历史文化街区医疗卫生设施的规划等已不能满足当下需求。无论面对自然灾害还是严峻疫情,历史文化街区的应急避险和防灾减灾能力均明显落后于新建社区。居住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人们开始重视并着手改善不利的居住条件,但个人层面上的改变往往不足以抵御高风险的疫情与灾害,从街道与社区,甚至城市层面,追求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才是应对风险的有效措施。

1.2 研究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记录着城市历史变迁的痕迹,也记录着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是承载城市文明与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物质空间与精神文明统一的重要标志[4]。在国家“三旧改造”政策的推动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协调各方权益,带动各方群众,构建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型历史文化街区,成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城市规划层面的热门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

2 现状分析

2.1 建筑风貌受损,建筑密度过高

作为湛江市赤坎区历史最悠久的街区之一,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中大部分历史建筑的建造时间久远,早已超过建筑使用年限,同时粤西地区常年受台风暴雨天气影响,除个别重要建筑得到政府单位或私人保护修缮外,大部分建筑已破败不堪,外立面被不同时期的租户或持有人改造,风格迥异,无法展现街区历史文化底蕴[5];街区整体建筑密度较高,大部分建筑是“握手楼”,建筑间距无法满足规范中的通风及采光要求,居住空间常年处于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易滋生病毒和细菌。

2.2 街道容量不足,交通规划混乱

狭窄的巷道在交通通行上存在较多问题:①人车混行;②巷道与城市道路系统衔接不理想,一方面部分陡峭的坡道不利于通行,另一方面盲道、无障碍通道等设施不足,影响轮椅、儿童车的通行;③巷道较窄,非机动车违停、居民非法占道等行为使巷道通行压力较大(见图1);④铺装存在湿滑、反光、凹凸不平等问题,影响轮椅、非机动车出行;⑤排水系统不完善,雨季路面积水给出行带来一定困难。

1非机动车违停、居民非法占道(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3 建筑闲置率高,公共活动空间少

随着城市中心的转移,历史文化街区的常住人口急剧下降,导致大部分建筑处于闲置状态。一部分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外立面与建筑结构严重损坏,建筑等级已调整至危房,无法继续使用(见图2)。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危房率较高,大部分建筑被贴上危房标志后已人去楼空,但仍有部分居民选择继续生活在危房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街区整体建筑密度较高,缺少休憩、活动、交流空间,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通过户外活动提高免疫力、疏解心理压力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利用闲置建筑与场地打造共享活动空间是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重要环节。

2街区内危房(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4 医疗卫生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公共医疗卫生设施严重不足,居住区内缺少卫生站,不利于疫情防控体系的建设;垃圾收集站缺少维护,细菌容易扩散,卫生环境不理想(见图3);居民公共卫生意识不强,长期将垃圾随意置于巷道角落,无统一管理;无“疫情快闪建筑”,紧急情况下,无可用建筑作为居住区临时隔离点或物资储存点,面对疫情突发状况韧性不足。

3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在正常状态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基本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但疫时社区封闭管理,匮乏的物资条件、较差的公共卫生环境会使街区居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3 更新策略

3.1 修缮受损建筑,降低建筑密度

制定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总体修缮计划,按建筑历史价值结合建筑损坏程度划分建筑等级,分为可修缮类建筑和不可修缮类建筑。可修缮类建筑进行结构加固,同时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统一还原外立面;不可修缮类建筑视建筑价值决定是否拆除,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皆由专业的专家团队进行保护修缮,建筑主体结构严重破损的非文物建筑进行拆除,拆除后设置社区开放空间,降低整体建筑密度,改善社区居住建筑通风、采光条件。

3.2 疏通道路障碍,构建便捷社区

在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巷道断面尺度受限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与管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按断面宽度不同进行道路等级划分,将部分狭窄巷道人车混行模式按需调整为人行或适时人车混行模式,缓解巷道交通压力;健全无障碍设施,使无障碍通道与城市道路系统接轨,构建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友好型无障碍交通系统;从社区管理层面,强化居民公共卫生意识,治理非机动车违停、私人非法占道等影响公共交通的行为;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人文历史的前提下,平整街区巷道,完善街区排水排污系统,保障街区公共交通环境通畅便捷。

3.3 活化闲置建筑,打造口袋公园

统筹街区内所有闲置建筑,根据不同社区功能进行活化更新,充分利用社区闲置空间,提高建筑使用率;利用闲置建筑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外部人口,促进旅游业发展,将损坏严重的非文物建筑拆除,打造口袋公园,降低建筑密度,提高绿化率;提供居民日常健身、休憩、交流的公共场所;预留一部分场地用于应对疫灾。

3.4 完善卫生服务设施,构建韧性社区

从社区层面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按国家最新防疫政策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真正做到社区全覆盖;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垃圾收集站与中转站,宜布置在社区人流相对较少、人口密度较低的位置,不与主要巷道形成交叉污染。垃圾收集站应按最新的垃圾分类规定设计,并预留足够空间应对疫情突发状况,做好回收医疗废弃物的准备,防止病毒传播,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提高社区“免疫力”,增设“疫情快闪”可适应性建筑,平时可作为便利店、果蔬店、快餐店、药店、快递驿站、便民服务站等,疫时可作为临时隔离、物资存放等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形成防御单元,为历史文化街区构筑“一道健康的围墙”,构建平疫结合的韧性历史文化街区。

4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基于健康社区理念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本文以湛江市古商埠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调研挖掘现存问题,结合疫情防控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求,从建筑、交通、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策略。

猜你喜欢
巷道社区历史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社区大作战
基于FLAC3D的巷道分步开挖支护稳定性模拟研究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坚硬岩石巷道中深孔爆破技术的应用
浅谈锚网支护技术在深部返修巷道中的应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