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 梁中荟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背景,在评估文化遗产的价值、确认价值特征过程中,获得准确和有效的信息是基础。随着遗产保护理论的扩展,遗产认知不断深入。认知遗产不仅需要理解其历史脉络、物质形态等,还需理解其所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环境。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也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与角色,多维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使遗产信息得到集成与共享,可更好地助力于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在文化遗产认知进程中,从《威尼斯宪章》对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进行界定并要求一切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修复和发掘工作都应有准确的记录、插图和照片后,世界范围内不断拓展认知理念,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中,不仅将文化遗产定义为纪念物、建筑、遗址,还明确了认知遗产价值的角度。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文化遗产的概念已有较大程度的延伸与扩展,在世界遗产框架下,出现了新的遗产类别,包括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等,新的遗产类别定义更加详细、辨识角度更加广泛,涉及当今社会的各方面,对遗产的系统认知提出了更高要求,这都基于对大量信息的研究与解读。
1)保护价值特征要素的需求 文化遗产管理以价值特征为核心,保护呈现价值特征要素、评估影响因素及引发变化的作用力从而进行管理是保护管理规划的核心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存在不同的记录需求。
2)记录不停变化信息的需求 对于已明确的遗产对象,因其处于时刻变化的发展背景中,其所处条件的变化会不断影响遗产的基本信息,易于采集与存储、长期保存、实时更新的信息系统对遗产管理来说更为科学与高效。
3)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需求 文物保护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产所在的地理文化空间、呈现的人地关系要素、保护管控要求等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衔接需求愈发强烈,全面记录信息并选择通用的信息记录与分享平台,可更加便于管理。
4)遗产信息开放展示的需求 无论是出于人类智慧共享还是协调管理的需求,遗产信息如遗产价值、管理规划执行情况等的开放展示,均有利于遗产在当今社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真实性在1964年《威尼斯宪章》中有所提及,呼吁人们妥善保护历史文物建筑,同时必须完整保存历史信息。1994年,《奈良真实性文件》指出对文化遗产的所有形式与历史时期加以保护是遗产价值的根本,而了解这些价值取决于其信息来源是否真实可靠。
遗产价值的真实信息对于“真实性”的呈现非常重要。虽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真实性的判断标准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遗产地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已不断危及遗产的存在与真实性,基于遗产真实性来源的遗产信息确认、记录对遗产保护管理是极为必要的前提,确认与记录是保存真实性的手段之一。
1985年,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体系需与以世界遗产为核心的保护思想与实践相衔接。2005年,世界遗产保护出现新动向,《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下文简称《操作指南》)的整体框架出现较大的调整。2005—2020年,《操作指南》共有4个阶段的变化。①2005年,《操作指南》对“遗产管理”的解释仅指出涉及的工作内容;②2011年,《操作指南》提出“整体保护”综合视角的理念,指出对于“缓冲区”与“更广泛的背景环境”也需进行管理,确保其突出普遍价值的所有方面得以维持;③2015年,《操作指南》对“更广泛的背景环境”概念进行补充;④2019年,《操作指南》第112条补充说明了关注“更广泛的背景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021年,《操作指南》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在申报程序中增加了新环节,在新增的“《世界遗产名录》潜在申报遗产预评估申请格式”要求中,对应原申报文本第2章遗产描述的结构来看,增加了2.C部分,明确需要阐明“更广泛的背景环境”是如何支撑潜在的突出普遍价值的。
结合《操作指南》中对“更广泛的背景环境”的界定与重视,遗产保护管理需关注的范围外延较多。在以遗产基础采集信息为依据而确定保护对象的过程中,需加强对遗产价值相关的背景环境要素的认知,包括人地关系、环境之间的关联、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等,直接影响到保护管理措施中对于完整性的界定以及保护区划范围的界定。
遗产状况的采集对于评估环节至关重要,影响保护规划措施的制定,需要采集文物价值认知、文物保存状态、保护与管理条件、影响因素、利用等方面的信息。
以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原则要求,遗产状况评估需求及保护规划管理工作程序需求为基本依据,确定文化遗产基础信息采集的关注视角,结合实践案例及国内外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理念,确定基础信息采集指标及采集系统功能需求。
洛阳古镇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洛阳江畔,是世界文化遗产洛阳桥的重要背景环境,是极具闽南沿海多元文化特征的历史城镇。
洛阳古镇因外通海洋的地理位置、与各地交流的历史进程,造就了其保持本地闽南文化且与其他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鲜活特征,反映在古镇完好保存的闽南传统建筑形式与建造技艺,东南亚风格的近现代骑楼建筑类型,较好延续的宗族传统、宗教文化等方面。以洛阳街为主体的城乡商贸集市一直延续,至今仍较好地保存“江、桥、港口、镇、街市”的历史环境特征与人地关系格局,同时山水环境和视廊关系保存完好(见图1)。
1洛阳古镇鸟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根据文物价值确定的保护内容如下:江、桥、港口、镇、街市等环境格局,清代古厝、骑楼建筑、石构民居等传统建筑与院落,空间格局与街巷,镇区整体景观风貌,历史功能,传统文化与居民活动。
洛阳古镇至今仍呈现多元文化共融的活态特征,居民的生活需求对古镇发展的延续性有极大影响。对保护对象的状况评估主要从“本体及背景环境的变化程度及原因”的视角切入,包括建筑形态、建造方式等的变化,古镇所处城乡环境的外部变化,古镇内部的变化情况如基础设施落后与居民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保护要素与保存状况之间的差距、古镇公共环境现状与宜居小镇之间的差距、古镇精神内涵延续与居民归属感强化的需求等。
从国际保护的发展动态上看,2011年,《关于历史城市、城镇和城区的维护与管理的瓦莱塔原则》将社会、经济等更广泛的影响城镇空间形成与变化的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强调时间层级的价值,是深刻认知城镇各类要素的基础。在“各方面的变化”章节,指出若丧失或取代传统的用途和功能,比如当地社区的特定生活方式,会对历史城镇和城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保护历史城镇需要延续传统活动,保护原住居民。
综合相关国际文件的核心思路及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对历史城镇保护管理的新理念,可将近现代建筑保护置入历史城镇、城乡发展背景下评估,认知其动态性、保护其历史性、把握与管理好“变化”,提供给历史城镇及街区积极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因此,在制定调查指标时,除了对物质形态的保护对象进行详细调查外,还应关注社会基本情况与居民满意度,从活态延续的角度进行全面保护。
3.5.1 调查指标
本次调查重点在于保护要素基本情况、社会基本情况及状况评估、居民满意度,部分调查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洛阳古镇基础信息调查内容
3.5.2 调查系统的功能需求设想
根据调查对象属性,结合实际调查中的工作实践需求,提出对电子化调查系统的功能需求设想,以实现遗产信息与空间属性的结合。调查系统分为手持端与PC端两部分,承担现场调查及后期数据处理、导出、管理的功能。
1)手持端功能需求 制定一个以dwg格式为调查底图基础的手持端采集平台,建筑图块可直接作为单个调查对象,输入调查表单;经校正后的影像图可与地形测绘图叠加,在手持端通过图层开关功能,实时查看建筑与院落、周边交通、城乡建设的变化情况;针对居民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等采访性质的数据,可实现视频、语音的输入,数据带有位置属性等;现场拍摄照片可记录视角、坐标并带有编号属性。
2)PC端功能需求 采集数据可实时上传至服务器,可在PC端查看、更改等;调查数据能以dwg格式文件导出,与CAD、ArcGIS软件兼容,且坐标保持一致;文字数据可以Word格式导出,作为基础档案;具备统计功能,能将调查数据如建筑层数、年代、结构等基本信息的统计,直接输出Excel统计表;现场拍摄照片编号、位置与调查对象关联,可批量导出与查看。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不断发展,遗产保护呈现内容更广泛、与人类活动关系更密切、与社会发展更相关的趋势。本文结合遗产保护理论、文物保护规划实践,以整体认知遗产、自然、社会的综合关系的视角,探析基础信息调查指标,加强认知遗存与地理、空间的联系,为未来运用电子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调查、记录提出功能需求设想,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研究、分析提供更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