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 新征程未有穷期
——广东老区奋发十年记

2023-01-30 11:50梁伯钧
源流 2022年10期
关键词:苏区老区贫困村

■本刊记者 梁伯钧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广东考察、发表重要讲话,多次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广东人民,始终关心关注广东工作,每到关键时刻都及时为广东改革发展把脉定向、定位导航,给予广东最亲切的关怀、最有力的指导和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广东,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

2018年10月,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广东这片热土,号召广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努力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到广东考察,释放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强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2018年10月2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贫困户陆奕和家,详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询问他生活怎么样、有哪些困难。

“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总书记贴心窝的话,让在场的干部群众深感重责,倍感温暖,干劲十足。

这10年间,广东精心构筑扶贫大格局,为全国脱贫攻坚战贡献“广东力量、广东智慧”。2013年,广东开展第二轮“双到”扶贫,3年来,帮扶贫困村项目7.06万个、贫困户项目184.9万个。2016年,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广东进入精准扶贫“新战场”,启动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程。历时五年,全省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迈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从新丰县马头镇驱车前往大陂村,新修好的两车道水泥路宽阔平坦。进入大陂村,金竹大道两旁竹景婆娑,村委会办公楼宽敞明亮,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村民公共服务站等一应俱全。

脱贫攻坚让村庄的“颜值”和“内涵”双提升,更让村庄公共服务短板在不断补齐,城里人的一些公共服务,村民在村里也能享受。

“这种变化近10年在广东的老区中越来越常见,充分说明了老区发生的巨变和广东的脱贫攻坚工作密不可分。广东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推出三个率先经验,即率先在全国开启到户到人的精准扶贫探索,率先开启相对贫困治理实践,率先构建起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这对于占广东省60%以上人口的老区来说,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邓定远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扶贫开发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帮扶方式由党政主导“独角戏”向社会参与“大扶贫”转变,减贫治理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邓卫军是土生土长的龙川人,10年前他还是离乡经商的一名生意人,机缘巧合之下租了家乡龙川100亩当时因灌溉难而险遭抛荒的田地。

厦深高铁拉近了深圳、惠州、汕尾等地的距离

“我相信种田是要讲科学的。”邓卫军决心用行动来改变老区人民的观念,他成立了农民乐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田周边的农户也加入其中。其后几年间,邓卫军的合作社逐渐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并先后建设厂房、购置设备,建成了稻谷烘干中心和稻米生产线。农民乐合作社于2018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迅速成为龙川丝苗米产业八大经营主体之一,带动周边45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

梅州蕉岭东岭村则以“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林下产业,带领村民垒起致富“黄金屋”。在党支部引领下,村中建起了年产180万根菌棒的菌种厂,年产值近千万元。

广东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把就业扶贫作为长效脱贫的关键之举,把保障性扶贫作为最大的底线民生,最终推动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真正拔除“穷根”。

数据显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44元增加到27191元,增长61%,缩小了与珠三角的差距,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完善起来。

老区苏区产业跑出“加速度”

文旅产业扶贫、多种模式扶志又扶人……这些成功的“广东经验”已成为老区苏区发展的经典行动,据初步统计,精准扶贫期间,广东全省累计实施6.3万个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62.8万人,2277个相对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3.5万元。截至2021年,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3980元增长到16817元,增长3.23倍。

汕尾是中国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资源。近年来,乘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东风,汕尾革命老区“牵手”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中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海丰县深汕特别合作区,这里也成为汕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经济腾飞的新高地。

2015年10月,深圳企业比亚迪进驻陆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至2022年2月,在岗工人约3000人,累计产值423亿元。其中2022年1——2月份实现产值约8.02亿元,同比增长约62.1%。近两年,汕尾市签约的81个重大产业项目中,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占九成。

梅州则依托农业产业优势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目前已建设“菜篮子”生产基地98个、“粤字号”农业品牌217个、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9家。今年,当地还新研制出盐焗鸡、梅菜扣肉等一批客家菜的预制菜,把“菜篮子”变成了“菜盘子”,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受欢迎。

在四会市石狗镇,兰花成为脱贫路上开出的“金花银花”。2018年11月,石狗镇牵头当地农业龙头企业雅兰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兰花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与120户、352人精准扶贫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以扶贫资金入股,10%作为年收益,并推行“资金投入得分红、土地流转得田租、基地务工得报酬、托管经营得实惠、免费培训得技能、带动种植得收益”等六种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兰花产业带动脱贫。

类似的例子在广东老区各地比比皆是,石狗镇各村的蜕变正是精准扶贫时期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的缩影。如今,昔日的贫困村变“短板”为“样板”,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新村建设”两手抓的奔康之路,“贫困村”纷纷变身为“风景区”,实现了“后队变前队”,人居环境大改善、富民产业大发展。

创新驱动 示范带动 融合发展

今年3月24日,粤西唯一干线机场——湛江吴川机场开门迎客。它的启用,改变的不只是周边老区苏区的发展条件,更将带动粤西经济飞跃,激活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动力。内部畅通,外部联通,是老区苏区全力对接参与“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区域战略,为全面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的关键一环。

广东省发改委相关领导介绍说,“一带”被定位为新时代广东发展主战场,重点打造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新增长极;“一区”被定位为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以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为了让“带”“区”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广东有针对性地出台了支持汕头和湛江2个副中心城市建设、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等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化发展。

放眼广东,老区苏区交通基础设施“外联内畅”步伐加快:梅汕高铁、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广东实现“市市通高铁”;广汕、汕汕铁路加快建设,梅龙铁路开工建设,大广高速、汕昆高速、韶赣高速、宁莞高速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韶关丹霞机场建成通航……基础设施的改善让老区苏区发展面貌焕然一新,重大项目纷纷落子更是为老区苏区蓄势赋能。

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百亿美元级外资项目落户,沿海经济带成为吸引外商投资的热土,绿色石化、绿色钢铁、海工装备等世界级产业带已成型成势。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已有660多个投资超10亿元的产业项目密集落地。如今,沿海经济带(含珠三角沿海地区)拥有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湛江、江门6个亿吨大港,创造了占广东八成的经济总量。

与此同时,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态势也在显现。粤北城市不仅生态保持全省最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96.4%,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97.1%,而且“农业+”“旅游+”等生态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对接大湾区的“大农场”“康养地”加快形成。

从贫困落后到脱贫致富,从交通闭塞到高铁、高速四通八达,从发展不足到跨越赶超,在广袤的红色土地上,全面振兴发展的进行曲已经奏响,一幅繁荣兴盛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广东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立足老区苏区优势所在,加强与“双区”的改革联动、发展对接,奋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了丰硕成果。

湛江吴川机场

猜你喜欢
苏区老区贫困村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老区在努力奔跑
苏区创业致富人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