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苏区沐春风 砥砺奋进谱新篇

2023-01-30 11:56连建文
源流 2022年10期
关键词:梅州市梅州苏区

■连建文

高陂韩江水利枢纽工程

梅州是全国12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过去十年,梅州苏区全力争取政策支持,接续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振兴发展成果,促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老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苏区振兴浪潮涌

2013年,梅州8个县(市、区)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属原中央苏区范围;2014年,被列入国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今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支持梅州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今年5月,李希书记、黄伟忠省长还专程带队到梅州进行苏区政策调研,谋划梅州苏区发展新蓝图,犹如甘露滋润着苏区人民。

回望十年,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部委对于革命老区苏区的重视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出台实施,省委、省政府鼎力支持,一条条帮扶措施、一个个重大项目、一笔笔真金白银,为梅州振兴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近年来,梅州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连志城 摄

2019年,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在大埔县召开。此后,梅州市制定了《梅州市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的行动方案》《梅州市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重大项目储备表(2019-2025年)》等,部署“六大行动”,谋划518个重大项目,纵深推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苏区振兴政策实施以来,梅州干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1年全年,梅州地区生产总值为1308.01亿元,经济总体呈现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市区建成区面积也从“十二五”期末的54.8平方公里扩大到66.94平方公里,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客都蝶变换新颜

位于大埔县的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广东粤东地区单项投资最大、获得中央投资最多的水利工程。2015年,该项目被列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建设的工程项目,同年10月,工程动工建设;2021年1月,工程正式下闸蓄水……一步步走来,工程取得重大进展,防洪、供水、发电、通航、生态等效益逐步显现,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2012年,梅州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达745.98亿元、56.27亿元和230.1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9036元。2021年,梅州地区生产总值1308.01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万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65家。

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着梅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这些年来,梅州市着力不断优化发展硬环境,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或加快建设:首条高铁梅汕高铁开通,梅龙高铁加快建设,龙龙铁路梅州至武平段加快建设,瑞梅铁路争取今年内开工;丰华等多条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韩江高陂水利枢纽、五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下闸蓄水;建成5G基站千余座,市区、县城实现5G网络全覆盖……梅州苏区振兴路迈出了铿锵步伐。

梅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各级党委、政府推动下,困扰着群众的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喝水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等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等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近年来,梅州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市区建成区从36.7平方公里扩大到66.94平方公里,中心镇建设提速。强化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新增1个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列入“广东省红色遗址名录”的红色遗址达509处。率先在全省实施林长制和建设国储林项目,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达74.5%、居全省第一。

梅州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注重融合联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连志城 摄

乡村振兴共富路

走进梅州兴宁径南镇东升村,沥青道路、绿树花草、新楼小筑、小桥流水映入眼帘。近年来,东升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打造集住宿、餐饮、垂钓、水上乐园、农耕体验为一体的月形山旅游区,形成了“乡村是公园、产业有支撑、村民稳收入”的典型发展模式。

在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也让该村成为典型。目前,大黄村建成了总投入1.5亿元、面积300亩的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区,每年流转销售1.5亿多斤柚果,累计产值达3.5亿多元,是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东升村和大黄村的成绩,是近十年来梅州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推动客家乡村振兴的发展缩影。如今的客家乡村,自然美景处处是,文明乡风处处显。

截至2021年,梅州全市5.3万户14.5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349个相对贫困村出列并建成新农村示范村,乡村振兴省级考核连续三年获“优秀”等次。同时,梅州已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9.64%,村村通自来水和农村集中供水实现全覆盖,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分别达97%和40%。

村居村貌的改善也为梅州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文旅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梅州,梅江的直坑村、筀竹村,梅县长教村、侨乡村,兴宁东升村、鸭池村等一大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文旅特色村及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成为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目前,梅州制定了乡村振兴“1+N”政策,创新方法和路径,加快推动以产业振兴为重点的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动能、发展活力,努力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生动局面,推动梅州乡村振兴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近年来,梅州大力推进改革开放释放新动能。紧盯重点领域,完成改革任务500多项;营商环境评价考核居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前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和100%,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50%以上,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镇(街)全覆盖。

西河镇漳北村

红色赓续谱新篇

4367座围龙屋、526处文物保护单位、540多名将军、340位大学校长、36位院士、8位开国将帅……世界客都梅州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成为了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

2010 年开始,梅州依托国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全面启动客家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工作。2018年3月1日,梅州施行《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这是梅州运用地方立法权保护客家围龙屋迈出的重要一步,接着还出台了《梅州市名人故居(旧居)保护利用实施意见》。

“ 文物由来第一流”,如今行走在梅州梅江区“一城两坊”(嘉应古城、攀桂坊、望杏坊),骑楼古街、客家民居、非遗小吃、书院祠堂等无不述说着这座城市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

延续城市文脉,激活城市活力。丰富的红色遗产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当前,梅州全市列入“广东省红色遗址名录”的红色遗址多达509处。为此,梅州提出,发挥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红色文化底蕴优势,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精心发掘保护革命遗址和文化古迹,更好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城市文脉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

五华革命烈士纪念碑

近年来,梅州还大力实施《梅州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5)》,以红四军纪念园、红十一军纪念馆、中央“九月来信”传递地同怀别墅、大埔中央红色交通线等为代表的一批梅州红色遗址和革命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修葺后焕然一新,闪耀着红色苏区时代光彩。

不忘来时路,阔步新征程。梅州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决策部署,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抓好政策落实,千方百计争取更多政策落地,助力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将为梅州苏区人民擘画出更加美好的发展蓝图。老区不老,风华正茂!

猜你喜欢
梅州市梅州苏区
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陈提升开展仪式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作品集
苏区创业致富人
解决孕吐难题 让孕妈妈更安心——记梅州市早孕安科技食品有限公司
梅州,“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