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刘军, 冯 景
(1.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 广东 中山 528400; 2.茂名市电白区教师发展中心, 广东 茂名 525000)
2018 年9 月10 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强调: “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开齐开足体育课,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 增强体质、 健全人格、 锤炼意志。[1]”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 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基本运动技能、 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等, 为学生参与运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2]。 2020 年 10 月 15 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 明确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1 至2 项运动技能[3]。 在2016年10 月25 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提出 “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4], 而结构化体育教学则是达到这一目标与要求的必然手段。 由于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性, 很多学生上了体育课却没能掌握运动技能, 鉴于此类问题的普遍存在, 亟须更新教学理念, 使教学走向系统化、 常态化、 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基于此, 对 “教会、 勤练、 常赛” 理念下结构化体育教学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2021 年××市××镇体育教学调教课小学组各项目的10 节评优课与 2022 年××小学实践的 10 节 “教会、 勤练、常赛” 理念下结构化体育教学的体育课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库、 维普网等进行查阅, 搜集了80 余篇与研究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研读, 重点了解当前体育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以转变教学观念引发思考, 为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 逻辑分析法
对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实践, 运用逻辑知识方法对其分类与概括, 归纳与总结。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常规数据统计结果反映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呈现的效果, 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结构化体育教学是根据 “教会、 勤练、 常赛” 理念进行探索。 教会: 首先, 要遵循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 根据学生性别、 年龄、 特点、 水平等进行教学, 切忌拔苗助长;其次, 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以确保教会所有学生 “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 教会的程度根据不同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设定, 最终达到学生能够在生活和比赛中熟练运用。 勤练: 必须注重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根据不同的班额、 项目、 场地、 器材等合理掌控运动负荷, 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 结合小学生的特征,组织练习的形式要体现趣味性; 课内外与校内外练习都要注重时间充裕、 正确有效、 方式新颖、 安全保障, 侧重学生在锻炼过程中享受乐趣、 增强体质。 常赛: 过去是少部分学生参加比赛, 课改之后主要指向全员参赛, 面向人人的体育比赛将成为体育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完技术技能要参加体育比赛。 因此, 根据课标中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比赛, 营造 “课课有赛, 人人参与” 的体育课堂教学比赛氛围, 以 “赛” 促 “教”, 以 “赛” 验“练”, 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享受竞赛、 挑战、 对抗等乐趣,进一步牢固和提高运动技能, 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
综上所述, 探索结构化体育教学, 教会是实施勤练和开展常赛的前提, 勤练是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的主要条件,常赛是运用技能和培育品德的有效平台[5]。 这三者是首尾相接、 相互依存、 彼此交融、 逐级促进、 螺旋上升的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教会、 勤练、 常赛” 三者的关系
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我国起源20 世纪80 年代初, 历经了30 多年的蓬勃发展后, 很多学者在科研中获得了突出的进展。 不过, 到目前为止, 学者们对教学模式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 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策略体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教学模式即教学结构, 还有的学者把教学模式界定为理论范型、 教学程序、 教学计划等等,不一而足[6]。 从深化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理解其理念的内涵, 探讨 “教会、 勤练、 常赛”结构化体育教学的构建与实施要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围绕 “教会、 勤练、 常赛” 理念下结构化体育教学设想, 如图2 所示, 由两部分组成: 一为总体要求,二为关键要点。 总体要求包括: 指导思想、 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 运作程式、 多元赛制、 联动机制、 体育作业、 评价方式; 关键要点包括: 运动技能、 体能练习、 运动负荷。这两部分紧密联系, 互为渗透, 体现 《课程标准》 的总体精神与要求。
图2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
根据 “健康第一” 的教育理念,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形成了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 提高运动能力; 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知识和技能,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以篮球项目为例, 学习目标引领内容, 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需要解读给定的学习目标, 其目标与各水平段教学内容的递进关系如图3 所示。 即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 要仔细思考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根据运作程式选用怎样的教学策略、 采取何种评价方式。 同时, 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生理、 心理、 年龄等进行学情分析, 适时调整练习的时间、次数、 强度等。 在教学实践中务必遵循学生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 在场地与器材设施受限的情况之下, 要做到因地制宜、 因陋就简, 结合学校实际状况为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而服务。
图3 目标引领内容的递进关系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强调学习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运用。当前部分体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的现象, 往往是碎片化, 缺乏整体观、 系统观。 这将导致教师过于倾向单个运动技术的教学, 而运动技术又无法达到系统强化与巩固, 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 新时代学校体育亟待转变固有的思维模式, 树立系统观, 遵循人体运动的教育教学规律, 帮助学生掌握其运动技能[7]。 以 “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教学为例, 杜绝没人盯防、 没人干扰的情境下进行乏味教学, 由单一的传接球技术向结构化无球时移动和非移动技术及防守综合教学转变, 把传接球置于可能发生的真实篮球比赛场境中, 以系统思维模拟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教学, 否则即便单个技术再好也难以运用。体育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运动, 单个技术的学练应更多地融入活动情境和比赛情境中, 提高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8]。
体育课堂还需要借助外力形成合力, 不拘泥于课堂,如图4, 通过联动机制将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外有机融合, 联合开展练习活动。 课内引领课外, 课外辅助课内;校内推动校外, 校外促进校内, 共同助推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联动, 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 安排多元化的课内外及校内外赛, 有效弥补体育课堂中运动技能掌握不佳的状况。 利用体育作业、 亲子活动、 俱乐部培训等途径进行勤练, 不仅要有量的积累, 还要注重质的保障, 量变到质变, 使学生在常赛中享受竞争与挑战的乐趣, 进一步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助力。 每节体育课根据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 合理组织教学比赛, 有助于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 如: 单人赛、双人赛、 多人赛等, 全方位助力其掌握技能、 增强体能、遵守规则、 团结协作。
图4 课内外与校内外联动机制
2.3.1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有助于科学提高练习密度与平均心率
为了提升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 2020 年7月21 日, 广东省教育厅印发 《广东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的通知文件, 要求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学、 练、 赛” 教学模式, 运动负荷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 运动密度≥75%、 练习密度≥50%, 运动强度要求小学体育课堂平均心率为 140~160 次/min。 通过对 2021 年××市××镇体育教学调教课小学组各项目10 节教学比赛课与2022年在××小学实施基于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的10 节篮球课例实践中的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进行统计分析, 探讨每节课的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问题, 总结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方法。 调教课和 “教会、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课学生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统计(表 1)。
表1 调教课与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中课堂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统计
调教课的10 节课中, 练习密度≥50%的有3 节课, 练习密度为45%~49%的有2 节课, 练习密度为40%~44%的有4 节课, 练习密度为 35%~39%的有 1 节课, 练习密度<50%的没有。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的10 节课中, 练习密度≥50%的有7 节课, 练习密度为45%~49%的有2 节课, 练习密度为40%~44%的有1 节课, 练习密度为35%~39%与练习密度<50%的均没有。
调教课的10 节课中, 学生平均心率≥140 次/min 的有3 节课, 平均心率为 134~140 次/min 的有 1 节课, 平均心率为125~134 次/min 的有 1 节课, 平均心率为 115~124 次/min 的有 4 节课, 平均心率<115 次/min 的有 1 节课。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的10 节课中, 学生平均心率≥140 次/min 的有 8 节课, 平均心率为 135~140 次/min 的有 2节课, 平均心率为 125~134 次/min 没有, 平均心率为 115~124 次/min 与平均心率<115 次/min 的也没有。
从统计的结果 (表 2、 表 3) 中可以看出, 调教课的练习密度<50%的课占所有赛课的70%, 练习密度≥50%的课仅占所有赛课的 30%;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中课堂的练习密度<50%的课占所有的30%, 练习密度≥50%的课高达 70%。 这说明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课堂对学生练习密度的提高尤为明显。 在运动强度方面, 调教课中学生平均心率在125~145 次/min 只有一半, 而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平均心率在 140 ~160 次/min, 且≥140 次/min 达到100%, 这说明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强度, 为保证学生的技能掌握和体能补偿发挥重要作用, 也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
表2 调教课与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中课堂练习密度百分比统计
表3 调教课与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中课堂平均心率百分比统计
2.3.2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三个一级指标, 分别为:体育情感与品格、 运动能力与习惯、 健康知识与行为。 二级指标又把三个一级指标拆分, 进而细化为六个指标[9]。 以篮球课堂为例, 对××小学400 名学生课堂实践的相关因素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见表4。 在运动能力与习惯维度上, 学生掌握篮球运球技能为94.5%, 掌握篮球投篮技能为96.3%, 掌握篮球传球技能为90.3%, 篮球技能的综合运用为89.8%,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高达为97.8%, 说明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运动能力, 学生对投篮技能更感兴趣, 有助于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在健康知识与行为维度上, 学生的健康知识达86%以上, 表明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伤病预防与安全防范知识, 准备活动充分高达 94.8%, 说明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体育情感与品格维度上, 均高达 94%以上, 说明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喜欢篮球课、 遵守规则、 学会合作, 具有增强意志力的重要作用。
表4 篮球课堂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对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数据 (n=400)
3.1.1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发展体能发挥重要作用。
3.1.2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有助于科学提高运动负荷、 增强体质, 同时发展体育核心素养。
3.1.3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3.2.1 落实 “教会、 勤练、 常赛” 结构化体育教学联动机制, 通过课内与课外, 校内与校外活动的开展, 形成家、校、 社协同育人。
3.2.2 布置相关的体育家庭作业进行锻炼, 家长陪同孩子一起进行练习, 养成亲子活动锻炼的良好习惯, 确保体育家庭作业的有效实施。
3.2.3 坚持开展多元化赛制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学练效果。结合各水平段学生特征, 组织游戏比赛应体现趣味性, 通过简化比赛规则, 降低难度要求, 改变少数人参加比赛和多数人观看比赛的现状, 营造每一堂体育课人人参与挑战的竞赛氛围, 在竞争中享受比赛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