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对医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2023-01-28 09:48靳洪亮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2期
关键词:个性特征意愿个体

武 芳 靳洪亮 周 俊

(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重庆 401334)

不断增长的毕业生数量,给我国大学生就业带来空前压力。创业,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质量创业,不仅可以减缓就业压力,更能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较之其他院校,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尤其缓慢,其原因、问题及对策亟待实证性研究予以论证[1]。本研究基于“三元交互理论”模型和主观客观双向视角,从医学生的个体特征、个体行为、环境因素三个角度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愿的影响,为促进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2]。

一、资料与方法

1.抽样方法

分层随机抽样。本研究以某医科类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已经开设创新创业课的专业,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21年6月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学生约200名,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现场问卷填写。

2.研究内容

调查对象毕业后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内容内涵及赋值见表1。

表1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赋值表

3.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Cronbachα系数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大于0.8表明问卷信度较好。统计分析应用SPSS25.0,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二、研究结果

1.个体特征与行为

本研究问卷Cronbach α=0.982,表明信度好。本研究共发放并回收问卷890份,有效问卷882份,有效率99.1%。其中,医学专业573人(65.0%);男生353人(40.0%),四个年级各占25%左右,成绩排名以前25%和25%~50%为主,各占约30%。创业相关行为中,66人(7.5%)曾跟随他人创业,162人(18.4%)曾主动了解学校创新创业政策。

2.创新创业教育情况

样本学校制度规定可保留学籍创业,所抽样专业均有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学生可自主参加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但调查对象中,319人(36.2%)不清楚学校开设有创新创业课程,378人(42.8%)不清楚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类型,690人(78.2%)不清楚学校提供有创业实践活动,484人(54.9%)认为学校的创业氛围一般,600人(68.0%)认为学校的创业氛围一般或差,659人(74.7%)不知道可以保留学籍创业。

3.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对象中,有创业意愿298人(33.8%),无创业意愿584人(66.2%)。以创业意愿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意义的变量纳入回归分析模型,采用逐步向后法对变量进行筛选,专业类别和性别变量被模型作为不显著变量筛除,其他因素均为创业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个性特征、个体行为、学校与社会环境3个方面。年级越大(OR大四=3.430)、曾主动了解创新创业政策(OR无=0.577)且有过跟随其他人创业经历(OR是=2.729)的人会更有创新创业意愿;学校创新创业氛围越好(OR非常差=0.659)、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其他授课教师(OR有=1.094)、有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或模拟课程(OR是=1.490)、课程的内容有创新精神的培养(OR有=5.389)、就业形式越严峻(OR很不好=0.152),学生的创业意愿越强烈。

三、讨论

1.教育理念应着眼学生知-信-行,激发创新创业意识

结果显示,年级越高,学生创业意愿越强烈,这与吴立爽的研究结果一致[3]。原因有三:一是调研院校多于中高年级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知识和动机的影响有一定滞后性。二是高年级学生积累了更多专业知识、经验和资源,对自身综合能力判断更高,对未来创业有更客观认识;三是高年级学生面临更大的深造与求职压力,而调研院校均将“获得创新创业大赛奖项”作为加分依据,促使其参与动机更加强烈。

根据知-信-行理论,当学生拥有足够创新创业知识并对自身创业能力充满信心,在成就动机的驱动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业意愿并付诸实践。综上,高等院校可设置阶梯式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即对于低年级,侧重创新创业知识和意识启蒙等通识性教育,帮助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目标;中年级侧重创新创业实操模拟等专业性教育,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创业能力;高年级侧重创新创业实践和成果转化等职业性教育,助力学生深造、就业或创业。

2.教育方法应侧重学生创业实践,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有主动了解学校创新创业政策”和“曾跟随他人创业”等个体行为因素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显著。数据显示,74.7%的同学不了解学校可休学创业;36.2%的学生不了解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说明目前调研院校对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不足,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尚未充分激发。会“主动了解学校创新创业政策”的学生,可能已经具备创新创业倾向,而获知学校支持性政策还可能进一步增强其创业意愿[4]。49.4%的学生表示学校无“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或模拟课程”等实践课程,说明目前调研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偏理论化,实践性有待加强。

首先,高校应继续完善“休学创业”“创业学分”等支持性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扫除制度障碍,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其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心智。学校可结合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或模拟课程”提供“小项目制”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和主动性。同时,加大创新创业模拟、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比例,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验证创新创业理论和自身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巩固创业意愿。

3.教育环境应立足内外环境共建,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显著影响学生创业意愿的外界环境涉及学校内外因素。内部因素:68%的学生表示学校创新创业氛围差,超过78.2%的学生表示缺少拥有丰富经验的创新创业教师和实践课程,授课内容缺少“创新精神培养”,这一现状显著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意愿,调研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教育师资、课程类型、授课内容亟待改善;外部因素中学生感知到“就业形势不好”,则有可能提高其创业意愿。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绝非高校一家可为,应立足内部学校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共建,营造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循环生态。学校教育师资、课程类型、授课内容设计应紧密结合外部市场需求,设置“众创空间”等平台,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系,充分利用企业专业的人力、资金、技术、场地等孵化资源,广泛开展实践类课程,使学生“以工代学、以学促创”,同时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5]。

4.教育体系应遵循三元交互机制,避免教育要素失衡

访谈发现,个性特征、个体行为和外界环境不仅独立影响学生意愿,而且存在交互影响机制,这与本研究采用的三元交互理论相互印证。首先,个性特征与个体行为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主动实践等行为一定程度上源于个性特征中的成就动机,而实践行为的成败会进一步塑造其成就动机;其次,个性特征与环境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学校教育对个性特征的塑造不言而喻,社会环境中的榜样示范也会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而有主动、积极、可塑性强的个性特征则更容易适应和利用内外环境;最后,外界环境与个体行为之间存在交互影响。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能够给予个体创业行为实施的机会和持续性、系统性政策支持,而个体创业行为及其结果则反过来激发环境改造需求,进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良性循环[6]。

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应同时着力于上述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方能综合提升学生创业意愿和能力。具体而言,应结合学生专业诉求从课程建设、实践体系、创业支持整体出发构建良好的培养体系。一方面,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面向所有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助力专业教育和学生岗位胜任力塑造。另一方面,应精准识别有创业意愿和潜能的学生,为其积极营造校—企—政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圈,实现学校内外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猜你喜欢
个性特征意愿个体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关于对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苏轼散文的个性特征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
《斗牛士之歌》的曲式结构与演唱特点分析
How Cats See the World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