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霖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53)
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苏信海澜学院现代学徒制项目积极响应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通过导入真实的项目,并结合实训基地特有的培养模式,将“立德树人”和“以初心致匠心,以匠心守初心”的育人理念,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
苏信海澜学院现代学徒制项目,引入企业真实的运营项目和真实的工作岗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不同来源、专业、岗位和特长的导师组成师资团队,以学校实训教学为主导、学员为中心,立足特色化的实训指导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师徒制教学模式把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激发学员在实训过程中形成“不忘初心,秉持匠心,坚守恒心”的学习和工作理念,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项目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并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活页式教材、模块化课程、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多元化师徒制教学”,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实际操作能力强、具备多方面才能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2]。
(1)培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德育精神
近两年来,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初心和使命,通过结合项目特点,深度挖掘实训项目所特有的思想价值和内涵。在特色化课程“海澜课堂”中,设置思政专题,通过思政教学,使学员清楚地理解当代青年的工作责任与担当需要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使学员认识到严格的执行力是职业素养的优秀表现,使学员明白团队合作并在协作中发挥“1+1>2”的重要性,然后,将这些价值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2)培养“秉持匠心,勇于创新”的智育和美育精神
通过相关实训课程的教学来强化学员的工作技能,将课程知识点融入学员的实际工作环节中,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契合,知识与技能的活学活用。
同时,鼓励学员充分发挥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不断创新。比如,在连锁门店经营中,门店的商品陈列既要参照企业相关品牌的陈列模板标准,又要根据门店经营环境、陈列柜布局、顾客群体的需求特点和畅销品的品类分布等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考虑。这不仅需要保证学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需要培养学员的审美观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坚守恒心,坚韧不拔”的体育和劳育精神
在项目内开展工作实践,让学员在基础岗位上不断重复完成基础的工作。例如,“618”“双十一”期间在网络客服的岗位上每天不间断地响应和处理各种客户咨询和投诉;每天在实训门店里站门迎、打扫卫生、补货理货、熨烫和整理衣服等日常工作来磨炼学员的耐力和意志力,使学员在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应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坚持、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1)教师团队的稳定很重要
在项目化教学中,带好团队中的每一名学员所花的时间,应该是从这名学员大学一年级开始参加项目到顶岗实习结束的一个完整的周期。一个导师在指导一个学生团队上花一个学期的时间、一个学年的时间和两年的时间对于学生未来发展上的规划都是截然不同的。带项目团队一个完整的周期,可以规划好一个团队中的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每一届学员梯队的新老交替。
(2)对学生保持耐心和信任,引导学生成长
学生尚未踏足社会,心智尚未成熟,在长时间实训的过程中每天都需要完成重复的基础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各种突发情况,喜悦、沮丧、急躁、兴奋、无奈各种情绪都会交织在一起。这时需要对学生保持足够的信任:在学生处于逆境时,需要通过不断地鼓励,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并帮助其一起渡过难关;在学生处于顺境时,也要提醒其不要骄傲和过于自信,要保持清醒,告知学生工作顺利或获得成功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成果,而且也一定是有团队协作的结果,因为总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3)尊重学生,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
在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后,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决策,特别是学员店长和轮值负责人,在项目实训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一同讨论、分析和处理问题,而非下命令的方式让学生一味服从,因为只会服从命令的学员,今后是无法独立担负起一名职业店长的基本职责。
(1)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对于项目中的学生团队,每个学期都会有部分轮换,学年末尾时,更是因为顶岗实习整批轮换,每批学员的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这是内部因素。了解学校对于项目的支持政策和力度、其他项目的培养模式、其他项目的比较优势,以及学生群体对未来规划的趋势,这是外部因素。
这些内外部因素是一直在变化的,也会或多或少影响着学生是否选择加入或继续留在本项目。所以,要时刻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充分掌握不同学员团队各自的优缺点,及时地调整本项目中实训指导的模式和方法。
(2)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意识
为了帮助学生团队更快地度过磨合期,实训指导不能只是单纯的“学中做、做中学”,而是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形成责任意识和敢于担当的勇气。在实训过程中,面临适度的困难和挑战,将会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这种意识。当然,在团队面临困境时,身为指导教师也必须以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并在带领团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及时地给学生积极的引导、帮助和鼓励。
(3)注重从新鲜感到归属感的及时转化
项目学员在刚加入团队时,往往是因为对项目中未知的事物充满了新鲜感,渴望去探索和尝试。但是因为项目的培养周期需要两个学年的时间,学生不会对一成不变的事务保持新鲜感,加上新生缺乏韧性和抗压能力。当新鲜感褪去后,学生很快会出现疲倦、情绪低落甚至对例行的实训活动带有抵触情绪。
这时,指导教师需要与学生保持积极沟通,不断地去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其设立可以达到的短期目标,并为之努力实现;通过不断地“设立目标—实现—设立新目标—再实现”这样的循环,使学生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并且由于对同样的目标做持续的努力后,会使学生从对项目事务的新鲜感转化成一种内在的认同感,并在整个团队中逐步形成归属感,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流失。
如图1所示,项目的合作双方海澜集团与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组成混编教师团队,建立起校企合作共用的师资队伍,即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与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3]项目突破单个教学部门,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和育人目标,将不同来源、专业、岗位和特长的导师进行混编,形成占比稍大的“固定导师”团队和灵活匹配的“机动导师”团队。不同教学资源的优势整合充分实现“校企一体化”和“专业思政育人融合化”,有效地助力“三全育人”。
图1 结构化校企导师团队
(1)优化育人模式
项目坚持以“学员”为中心,通过校企双平台,整合双方的教学资源,并逐学年进阶的三阶段人才培养目标,采用工学循环方式进行教学互动,同时在培养学员的全过程中注入“不忘初心,秉持匠心,坚守恒心”的学习理念,鼓励学员在高强度的实训全过程中不断磨练意志力和耐力,加强学员的执行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能力,最后借助过程化考核体系保证学习动力和效果。如图2所示。
图2 “校企双平台+工学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团队建设
①打造直播团队
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孵化项目中的学员来说,学员的未来规划,不仅仅是职业店长、连锁门店店长,而且更是会运用大数据做分析、运用直播和内容短视频做运营的综合型人才。于是,从项目中选拔和组建直播团队,以品牌的服装为直播品类,启动直播电商相关的实训活动是项目运行全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为项目的多元化育人奠定基础。
②实施更为灵活的实训班次
日常排班管理上,灵活调整班次。大一年级的学员由于基础课程较多,实训时间较少,故安排大一年级新学员实行“三班制”早中晚三班轮替,同时采用弹性的三班制,根据业务淡季和旺季、突发情况、灵活调整班次时间和时长和周休次数,有效地利用大一年级学员的实训时间,使实训更加充实,同时休息也更充分。
大二年级学员由于可免修的专业课程较多,实训时间也较多,故安排大二年级学员实行“两班制”早晚班轮替。在排班上,充分考虑了学员的可支配时间,使学员能兼顾学校课程和基地实训,大大减少学员因没有时间学习而退出的情况。
③多品牌多项目统一培训,统筹管理
不再按原来严格按照不同品牌配置不同学员,或者不同项目配置不同学生的方式分别排班。让学员学习和掌握不同品牌的知识和技能,在学员时间管理上做到了统筹管理,同时又拓展了学员的知识面和未来就业渠道,增加了学生的归属感。
④组织面谈,掌握学生想法
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各组织一次学员面谈,充分地理解学生的价值观与个人职业规划,并在之后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做到针对性地培养。另外,在平时多与基地的学生做沟通和交流,统一思想和前进路线及方向,增加了学生的认同感。
(3)丰富教学资源
项目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和创建立体化教材,保证教学内容呈现立体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和教学资源更新化,既满足了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要,又将真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提升了育人成效。
①打造特色课程“海澜课堂”,线上线下结合授课
针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实践性和特殊性,开发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海澜课堂”。该课程既包含了相关岗位必备的职业技能,又涵盖了校企共有的礼仪文化和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校企双方的授课导师共同通过钉钉在线直播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课程资源同步保存在钉钉课程群里,以供学员后续的回放学习。
②打造特色题库“蓝墨云班课”
针对项目定期考核的需要,特别设置了蓝墨云线上的考核方式,导师在每次阅卷时,通过学员答题以及反馈的情况,不断地完善题库中所有题目的题型、内容、难易度和准确性,确保线上题库更新的及时性,并增强与学员的互动性。
(4)不断改革创新
①采用多元化“师徒结对”式教学,充分激发学员的工匠精神
在校企双导师团队的指导下,项目建立学员梯队,进行阶梯式培养,对新学员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对老学员进行进阶知识的强化培训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不断地从新学员中培养和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并轮流来担任“轮值负责人”角色,在实训中不断提高学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用“老带新”“师徒结对”的方式实现学员向师父身份的转变。店长是学员的师父,优秀学员是普通学员的师父、技术熟练的老学员也可以是新学员的师父。如此多元化的“师徒结对”,不但有利于形成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而且激发了学员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的学习热情,可谓“教学相长”。
②“输出式学习”展现学员职业素养,突显“三全育人”成效
三全育人的出发点是培养人,强调学员储备知识和运用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思想智慧,并外化为行动力,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优秀的执行力等职业素质[4]。因此,育人的改革创新,不能仅存在于知识“输入”层面,相比之下,“输出”比“输入”更能突显学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成效。因此,学员参与实训基地的线上线下综合运营,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运营成为拓展、学员输出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资源供给
①校企共建校内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项目的校企合作方海澜集团积极地响应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在既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在校园园区内建设产教融合基地“海澜苏信产业创新与人才孵化中心”。基地投入使用后,各项设施和设备完全按企业真实品牌——“黑鲸”“优选”的门店标准来配置,同时,实训教学所需的相关多媒体设备和教具均配备齐全。
②校企合作校外实践平台
项目的校企合作双方为进一步将产教协同育人向实处做、向深处走,为参加项目的学员提供丰富的校外实践机会。除了项目对口的学员在顶岗实习期,可以统一安排去海澜集团总部,并在连锁门店经营、市场营销、客服、直播等多个企业真实岗位上开展实践外,项目的学员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以就近原则安排,去企业门店进行社会实践,多方面地拓展学员的就业渠道,使学员掌握扎实的工作技能,为未来“毕业即就业”打下基础。
③活页式实训指导教材
通过使用实训指导书,将实训指导书进行活页式编排,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按大纲和计划进行指导教学,统一设置考核方式,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考试题库,同时实现“企业店长-学徒”“指导老师-学徒”“优秀学员-新学员”等多样化的指导模式,形成体系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实训教学资源供给。
④思政课程——“海澜文化”
导入“海澜文化”这类具有思政性质的专业课程,进行专业化、思政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在思政课程内对学员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诚信、执行力等思政指标加以考评,加强党建引领,提高学员的思想觉悟。
(2)组织保障
在党建引领下,产业学院成立“海澜临时党支部”,通过党员教师领任务的方式促进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提升、强化党员教师育人、发展优秀学员党员职责。在党员老师的引领下,混合教学团队成员们分工协作,实现“全员育人”;根据学员不同阶段学习特点的不同,分阶段地推进“全程育人”,使得育人工作覆盖学员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协同育人,实现“全方位育人”。
(3)教学设施保障
①硬件保障
产教融合基地由海澜集团导入企业真实品牌“海澜优选”“黑鲸”的业务,并承担基地主体工程及装修建设,项目总建筑设计面积约500平米。项目场地平整和基础工程由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投入与建设,同时为产教融合基地提供网络通信等基础技术支持及各项物业管理服务。
②软件保障
产教融合基地由海澜集团导入与品牌相对应的新零售配套软件平台辅助实施品牌业务的日常运营管理。
(4)育人质量保障
海澜集团为保障现代学徒制班学员校外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使学徒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也为了学徒能够高度重视和严格遵守企业和学校的各项规则制度,制定了《现代学徒制校企考核办法》细则。项目为使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贴近岗位工作实际,促进学校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提高,制定了“海澜现代学徒制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海澜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项目为考查学员实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学员更好地掌握学习目标,制定了“海澜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综合考核评价表”“海澜现代学徒制学员年度鉴定表”,并对学员实施评价。
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在高职院校中建立的实训基地有助于将理论教育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并将工匠精神融入整个育人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为企业输送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