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书章,刘媛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银监会提出适当放开乡村区域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的方案,放宽了对村镇银行的准入限制,在全国6 个省(自治区)的农村地区试点建立村镇银行。
2007 年3 月,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设立。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19 年末,全国已成立村镇银行1 630 家。
2008 年6 月,河南省第一家村镇银行——栾川民丰村镇银行在洛阳市栾川县挂牌成立。
2015 年,河南省发布了《推进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降低村镇银行准入门槛,放宽设立村镇银行支行设立的条件,对村镇银行提供定向费用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河南省村镇银行发展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条件和机遇。截至2019 年末,河南省共设立82 家村镇银行。
关于我国村镇银行尤其是河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已有多位学者进行了研究。郑艳丽(2005)[1]提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社区银行的支持,国家需要在农村地区优先建设社区银行,这也是我国村镇银行概念的原型。吴一平和李珊珊(2015)[2]通过对河南省村镇银行的设立及选址情况进行分析,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通常会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区域。冯锐等(2019)[3]对河南省18 家村镇银行进行量化分析,认为各村镇银行由于设立初期的经营理念及发起行的不同导致经营绩效水平通常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并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提出相应建议,如创新中间业务、细分业务领域等。王丽丽(2019)[4]提出村镇银行的发展仍然存在治理机制不完善、营运成本高等问题,需要完善自身的经营制度,向精细化经营方式转型发展。金利佳(2020)[5]强调村镇银行存在的初心使命为“支农支小,服务县域”,因此村镇银行应该抓住自己的市场定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关于河南村镇银行发展对于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尤其是村镇银行在乡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作用缺乏实证研究。
文章基于河南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对河南村镇银行发展与河南省乡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明确河南村镇银行的发展是否较好地促进了河南乡村经济发展。
2008—2021 年,河南省共设立了82 家村镇银行有限公司,总分支行机构共596 家,相关分布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河南省村镇银行在各地级市总支行数单位:个
为了进一步考察河南省各地市村镇银行的设立数量与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关系,以2020 年河南省各地区的GDP 水平为参考标准,分析村镇银行在河南各地的分布情况与2020 年GDP 数据,发现GDP排名前3 的郑州、洛阳、南阳村镇银行总行和分支行数量相对更多一些,而GDP 排名后3 位的三门峡、鹤壁、济源,不论是总行数量还是分支行数量均较少。各地市的村镇银行数量与GDP 排名情况并未完全一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洛阳与周口设立总支行网点较少,而经济水平相对中等的信阳、驻马店和开封总支行网点数量则较多,表明村镇银行网点的设立与当地经济水平存在一定关系。
通过分析中国村镇银行服务中心、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数据发现,农商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在河南省村镇银行的设立过程中充当了主发起行的角色。河南省82 家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中,农商行占41 家,城商行占30 家,股份制银行占4 家,国有银行占7 家。在村镇银行的建设中,农商行和城商行是主力军。
作为主发起行的农商行、城商行,在资本、资产规模、管理水平及员工人员业务素质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或者国有银行竞争中处于劣势。
相较于成立商业银行5 000 万元人民币的最低注册资本金要求,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最低要求为300 万元人民币。截至2019 年底,河南省82 家村镇银行中注册资本低于5 000 万元的占15%。
近年来,村镇银行的存贷款余额均持续上升,村镇银行各项业务稳步推进。资产总额方面,据河南省银监会统计,2018 年河南省村镇银行所统计的资产总额超过1 000 亿元,成为了全国第一个资产总额逾1 000 亿元的省,实现净利润7.22 亿元。2020 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的相关数据,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3 类新型农村机构所统计的资产总额达到1 313 亿元,村镇银行占85 家法人机构中的82 家。村镇银行的存、贷款规模持续扩大,在其放贷总量中,对农户及小微企业的支持加上其他涉农贷款占比逾95%,村镇银行对农村、农业发展的支持稳步提升。
各村镇银行的具体贷款数据从公开渠道无法获取,因此选取近10 年村镇银行在各市的网点总支行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农村人口规模、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作为解释变量,选择河南省近10 年各地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作为代表农村经济发展的被解释变量,尝试分析村镇银行的数量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关系。
选取2010—2020 年河南省18 个地市的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村镇银行数量、城镇化率、农村人口规模、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由2010—2021 年《河南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全国村镇银行服务中心网站及河南省82 家村镇银行官网数据计算得出。
据所选取的面板数据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由于某些变量有指数增长的趋势,且各个变量之间数值差距过大,考虑对模型取对数,模型如下所示。
式中:Income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即被解释变量,下标i、t 分别表示第i 个市和第t 年;α 为常数项,β 为待估参数,u 为误差项。Bank表示村镇银行数量,为核心解释变量,Population、Urban、Piemploy为解释变量,分别代表农村人口规模、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
分别采用静态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操作,结果如表2 所示。
采用Hausman 检验对其进行进一步验证,所得结果的p值=0.000,认为其拒绝原假设,即选择表2 中列(1)固定效应模型更合理。
表2 实证分析结果
对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得知,村镇银行数量、城镇化率在1%显著性水平下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显著正相关,农村人口规模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负相关,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显著。
在固定效应模型下,为进一步验证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的村镇银行数量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显著性是否成立,选择在忽略其他解释变量的情况下,逐步观察核心解释变量是否仍然具有显著性,回归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中,列(1)为固定效应模型下核心解释变量和其他解释变量均不发生变化的情况;列(2)为忽略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这个解释变量的情况;列(3)为忽略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农村人口规模情况下的模型结果;列(4)为忽略其他解释变量,只留下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无论忽略几个其他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村镇银行数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显著的,结论无变化,说明村镇银行数量的增加能带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
表3 解释变量发生变化的实证分析结果
为了确认回归结果的稳健性,考虑模型可能存在异方差,选用稳健标准误对模型进行修正,考虑变量间可能存在自相关性和有偏性的情况下,选用GLS进行模型的回归;考虑模型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采用DWH 方法进行检验。回归后得到p值=0.000 0,认为核心解释变量具有内生性,因此采用GMM 估计方法再次回归。
综合所有结果得知,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的村镇银行数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且是正相关关系。此结果说明村镇银行总支行网点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本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能够为农民及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农民收入的上涨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村镇银行数量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河南省村镇银行得到较好的发展,村镇银行发展有力支持了乡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河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地处农村地区,业务受到地域限制,居民的金融观念比较保守,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结余存入安全性相对较高的大型商业银行,农民金融理财意识不足等,这些都在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从本地获取资金的规模。此外,村镇银行规模较小,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较弱。
为了提升河南省村镇银行的竞争力,各地村镇银行要提供与大型商业银行不同的服务模式,积极利用技术等信息手段挖掘乡村市场,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金融服务链条,主动对接乡村主体的金融需求,探索设计符合“三农”发展特色的金融工具和理财产品。加强对村镇银行业务人员的培训,向农民宣传更多的金融知识。针对村镇银行信贷杠杆高的问题,制定合适的监管标准,对村镇银行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实行一定程度的税费减免和利率政策,保证村镇银行适度的经营利润,促进村镇银行的长期稳健发展,发挥村镇银行的普惠金融特点,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