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慢就业”解读

2023-01-26 14:17赵洪远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慢就业亚文化个体化

□文/秦 星 赵洪远

(山西师范大学社会学与法学学院 山西·太原)

[提要] 当前,我国正走向个体化社会,社会的转型影响身处其中的人,大学生“慢就业”就是我国社会个体化的一个缩影。基于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从解放、袪魅和控制再整合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却出现了“慢就业”现象,这种相对矛盾的现象将成为一种趋势,并且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当前,我国正走向个体化社会,大学生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个体化思潮的影响下,他们更愿意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生活,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态度和个性追求与过去相比有明显区别。“慢就业”群体的日益壮大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更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结合个体化理论,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的形成过程,探索其“慢就业”的原因,并提出治理策略,具有重大意义。

一、个体化社会下大学生“慢就业”形成过程分析

“个体化”的学术概念源于贝克所著的《风险社会》。简单地说,个体化就是一种在风险社会出现后的侧面效应而非其本身的直接目的。贝克主要从解放、袪魅、控制再整合这三个维度总结了个体化的进程。“慢就业”是指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没有选择立即工作,而是通过游学、备考、支教或创业等方式放慢求职步伐,推迟求职时间,慢慢探索未来的人生方向。大学生“慢就业”是中国个体化的一个缩影,因此借助“解放-袪魅-控制再整合”的个体化视角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的形成过程。

(一)解放的维度:打破传统就业观念。个体化中的“解放”是指个体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需要从原有的社会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毕业分配制度,国家会直接给毕业生分配工作,因此产生了“毕业即就业”的观念,而这种传统的就业观念如今已被摒弃,可以将原因归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只有少数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由国家分配,大部分学生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第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比如:佛系、躺平、间隔年等价值观念的传播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取而代之的是“找工作不能着急”“先休息几个月再说”等一系列与“慢就业”相关的就业观念。第三,大学生在择业时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同时,在工作中遇到难以应对的人际关系时,也可以通过辞职、跳槽等方式及时脱离。

(二)袪魅的维度:为融入新制度而挣扎。个体化中的“袪魅”主要指在社会指导约束层面固有的社会规则和权威已经崩溃,个体开始为融入新型管理模式而挣扎。在“解放”的维度过程中,传统的就业观念已被打破,部分大学生选择慢就业后成为了为自己负责的独立个体,要承担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是同辈压力,同辈压力是指同辈之间相互比较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同辈人团体会否定不属于这个团体的人。目前,大学生“慢就业”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依然不是主流选择,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会立即工作,他们对“慢就业”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逃避行为,没有对自己、家人和社会负责。二是家庭压力,父母的就业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由于父母和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大部分父母更倾向于毕业后立即就业,但也有一部分家长支持子女“慢就业”。三是时间压力,生活可以慢下来,但是时间却不等人,相较于毕业即就业的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学生更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未来,为重新出发做好准备。

(三)控制再整合的维度:新制度下的谋划自我。控制再整合是个体化演进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指个体脱离了固有的纽带和束缚后还是无法摆脱一切制度的约束,再次以某种制度的形式接受新的社会规范,并在新的社会规范下重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大学生在经历了游学、备考、支教等“慢就业”形式后,又踏上了新的人生旅途,他们中有人通过“慢就业”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有人则在“慢就业”的过程中变得消极沉寂,迷失自我。“慢就业”与传统就业观念大不相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过渡期,面对新的制度,他们如何进行谋划自我?一是寻找工作与兴趣的共同点,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当工作中有个体感兴趣的事物时,工作的积极性将会提高;二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往往决定了一件事情的成败,良好的心态可以让大学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三是学会抓住机遇,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很好的机会时,不要犹豫不决,勇敢地抓住它,或许会改变人生。

二、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形成原因

(一)多元的网络亚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想变得更加多元,一些外来的网络亚文化冲击着我国青年的主流价值观,比如:丧文化、佛系文化、躺平文化等。一方面多元网络亚文化冲击着主流价值观传播的环境。一些网络亚文化营造了不积极、不主动的氛围,导致部分大学生直接“躺平”;同时,过多渲染西方价值理念,诱导青年追求个人利益至上,拒绝承担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与主流观念相反,严重阻碍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另一方面多元网络亚文化直接影响着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个体。大学生是国家花费大量的资源培养出来的精英,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思想比较单纯、好奇心重,导致他们在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多元网络亚文化时,更容易受其影响,加剧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冲突。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内卷化”严重。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在2022年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大学生就业市场陷入“内卷化”困境。一方面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各类需求,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积累应对未来的发展,出现了泛工具化的教育价值,这种教育价值让大学生被外部环境带来的功能主义所压迫。同时,受外部利益的驱使,大学生就业一味追求功用价值,从而表现出一种“为学而学”的状态,导致了“内卷化”的产生。另一方面大学生没有考虑自身真正的需求,在与同级的竞争中盲目地收拢资源,致使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三)高校就业服务不充分。高校就业服务不充分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从1977年至今分为三个阶段:毕业分配制度阶段、国家分配与学生自主择业并存阶段、双向选择与自主择业阶段。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存在相关政策不完善、缺少专业性人才、经验不足等问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服务需求。一是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方式单一且脱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教授过程中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纯粹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缺少实践活动。二是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一些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兴趣以及了解个人的优缺点,因此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比较模糊。另外,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个性特征和能力素质状况,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三是课程内容过于传统化,没有与时俱进。就业指导教材更新速度慢,但就业环境却在不断变化,现有理论知识不能满足学生就业技能提升的实际需求。

(四)职业自我认知存在偏差。由于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比例不断上升,作为高校就业的主体,大学生的职业自我认知偏差是造成其“慢就业”的重要因素。一是自我就业定位不清晰。部分大学生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直到毕业也没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另外,过度关注自我,没有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常常“眼高手低”,盲目地参加考研、考公等。二是就业期望过高。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把城市、薪资待遇、工作单位等要求看得太重,只愿意去满足这些要求的工作单位投简历,从而导致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三是对外探索不够。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主要关注个人在校园内的发展,很少关注外部的就业环境,致使其在求职时处于被动。

三、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治理策略

(一)宏观层面加强大学生就业的顶层制度保障。政府的制度设计对“慢就业”现象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一是加大法律保障力度。不断完善《劳动合同法》,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减少在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的歧视。二是从法律层面监管网络就业平台,进一步规范线上就业市场,确保平台上发布的就业信息是真实的、准确的、可靠的,要求实名注册和实名认证,避免出现虚假就业信息,对出现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的处罚,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线上就业平台。三是出台相关福利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政府设计大学生就业补贴方案,成立专门的保险基金,对毕业后积极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进行房租补贴或减免税负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就业。

(二)中观层面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生态

1、加强网络亚文化监管。网络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其包含的消极内容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理念、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亚文化的监管,净化网络文化生态。一是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监管体系,确立监管目标、明确监管内容、加大监管力度,层层把关,一旦发现存在违规内容的网络平台,要求其立即下架,并根据相关法律对平台进行处罚,对多次出现违规内容的平台,责令其永久关闭。二是网络媒介规范自身行为,强化责任意识,生产传播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内容,提高行业自律精神。三是建立群众举报制度,设置举报奖励,鼓励群众参与网络空间治理,既能提高群众的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

2、全面改善高校就业服务。高校就业服务是基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措施,以满足其求职就业的行为。一是健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实现授课方式多元化,同时要丰富就业指导内容。二是组建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定期的培训与考核,能够不断丰富教师的就业指导相关知识,提高其就业指导技能,从而提升课程整体效果。三是采用分类指导,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处于不同状态的大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每个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实行精准帮扶。

(三)微观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内因和外因共同造成了大学生“慢就业”现象,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外因是产生的条件,内因是产生的根据,内因决定外因。因此,大学生本身是造成“慢就业”现象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应主动关注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以积极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为指导,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是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传统的就业观念已不适应如今的就业环境。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应先就业再择业,在就业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工作中勇于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寻找未来的方向,而不是一直观望,止步不前。二是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能力。进入大学后要认真学习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了解专业发展前景,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另外,要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做好职业规划,明确个人定位。根据个人的优缺点、兴趣、专业等情况,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努力实现,诠释人生的意义。

猜你喜欢
慢就业亚文化个体化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
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