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妍
(肇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在青年群体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出要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在广大青年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榜样的重要途径。始于2009年的“肇庆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砚园青马”项目,遵循和践行《关于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中“坚持党的领导、突出核心目标、注重实践导向、遵循育人规律”四项原则,坚持以协同创新理论为指引,贯彻落实“三全”理念,坚持以实践导师制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机关党员及青年骨干教师的作用,在构建“青马工程”长效培养机制上,为地方高校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操性的可行之路,以及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作为肇庆学院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主要形式,“砚园青马”项目坚持每年春季面向全校学生选拔学员,包括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及在学术科技、社会实践、文化体育等某些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优秀学生骨干。每期固定选拔200名学员,培训周期为一年。“砚园青马”项目实施多年以来,在提升青年学生理论素养、增强学生骨干能力、发挥朋辈教育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学生等方面,都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有效地对接了肇庆学院学生党员带班、机关党员带班、各类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社团文化培育以及书院制建设等工作。因实践导师制的实施,近几年来肇庆学院“砚园青马”项目报名踊跃,人数不断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成为在全校学生中具有较大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育人机制。
肇庆学院在总结近几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融合贯通和整合现有资源,大胆创新工作形式,提出了以实践导师制为主要形式的“青马工程”实施之路。由校团委每年从校内遴选和聘任一批理论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专家学者、优秀的机关党员及青年骨干教师,报学校党委同意后组成“砚园青马”培训班导师团。导师团负责从理论学习、业务培养和实践锻炼等三个层面指导学员,促进“青马”学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升。学校近三年一共聘任导师25位,分别是学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思政部、图书馆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学校机关处室的业务骨干和一线思政干部、各二级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实践导师们积极参与项目,认真开展指导工作,讲授理论课程,开展业务讲座,带队外出实践,参与学员文体活动,指导学员,辅导论文撰写,为学员答疑解惑等,在夯实学员理论基础、引领学员思想导向、提升业务素质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彰显了机关党员及青年骨干教师服务学生成长的应有价值。经过多年的实践,“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已经成为肇庆学院党建思政和团学工作的特色和品牌,并且从“何以可能”“何以推进”“何以有效”的逻辑“三问”中,充分彰显出其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
作为近几年最新最热的高校办学理念,协同创新“指大学基于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谋求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提高功能活动效率、水平与质量的思想观念”[1]。协同创新理念最为关键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封闭、孤立的创新模式,不论在校内还是校外,校内各部门之间,都要形成一体化、特色化的创新协同机制,旨在构建校内各部门、各教师联动发力、协同育人的态势和格局。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本质,也是高校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提升的根本要求。肇庆学院“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运用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理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合作共享为基本原则,统筹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两种积极作用,特别是发挥机关党员和青年骨干教师的育人作用,以协同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以创新凝聚十足的发展动力,在建设“青马工程”长效培养机制上建立了科学规范、富有成效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全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统筹协调”[2],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起源于建国之初的“三全育人”在新时代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肇庆学院“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是对“三全”育人的有效执行,充分发挥以行政事务为工作重点的机关党员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更了解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内心需求的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作用,在全员育人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要求实践导师的指导覆盖“青马工程”学员的学习、思考、实践各环节和全过程,在全程育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学校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基础上,新建了一个由实践导师指导督促、广大学员学习受益的平台,与校内其他方式教育、在校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有效互动,在全方位育人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同时,三者之间相互促进、内在循环,形成强大育人之力。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意义深远,价值重大,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程也可以被看作是培养和造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5]“青马工程”已走十五年历程,在取得成就、彰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机制不健全、模式程式化、成效不明显、说起重要做起不重要”等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进入新时代,对高校“青马工程”培养方式的改革创新、提升实效,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肇庆学院“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识变、主动求变、大胆改变,以实践导师制为突破口,将党员带班与“青马工程”有效耦合,对“青马工程”培养方式进行深度改革和积极创新,在“青马工程”的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措施以及长效培养机制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丰富的实践,形成了宝贵的经验。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人类改造自然的基本方式,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肇庆学院“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操作性强、成效显著的主要做法。
党的十九大指出,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从本质上说,是对坚持学校党委的全面领导基本原则的落实,重在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学校团学工作树立典型示范,探索共青团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肇庆学院党委将“砚园青马”项目列为每年党建思政的重要工作加以推进。党委书记等校领导坚持每年亲自为青马学员讲一次课,以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为授课主题,极大地激发了青马学员学理论、涨知识、提素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坚持每期都为青马学员讲授党史党建方面的理论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多次邀请广东省委宣传部理论处专家为青马学员授课。学校党委及相关专家的授课,既是“青马工程”学习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重要形式,也是“青马工程”建设坚持党的领导,紧跟党的步伐的充分体现。
肇庆学院“砚园青马”项目坚持分类引导,已经形成鲜明的“理论+实践”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文体活动、读书分享等课程,尽量以青年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学习和培训活动,如体验式、互动式等,培训成效得到进一步提升。近几年来,实践导师们带领“青马工程”学员到湖南湘潭、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等革命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如2022年,在井冈山教育基地,情景模拟“三湾改编”“红军的一天”、参观烈士陵园等现场教学,把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融入到学员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引领“青马工程”学员切身体验先烈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艰苦的作风、顽强的意志、卓越的能力,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升华。“理论+实践”培养模式突出用沉浸式的学习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砚园青马”项目的运作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撑。肇庆学院在用好校内资源的基础上,突破自身人才物力的有限性,加强与校外各单位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进一步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为“青马工程”学员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培训条件,确保了出色运作成果的取得。在统筹协调和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的同时,实践导师们还积极开发校外资源,与企事业单位、乡镇社区携手建立一批学员培养基地,组织“青马工程”学员到基层挂职锻炼,引导大学生增加基层阅历,提高综合素质。比如与肇庆市端州区委联合开展“端州区党团员大学生基层实践项目”,目前已建有60个社区;“青马工程”学员是每年的暑期大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力和先锋。
肇庆学院“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推进以来,取得了明显而多样的成效,如提升了机关党员育人的工作理念,提升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等。长期以来,机关党员的育人思维定位为间接性和服务性,“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通过受聘导师、委派工作、指导学员、带队实践的方式,间接性转变为直接性,服务性转变为教学性。通过正式课堂和非正式课堂的结合,服务与教学的结合,既促进学生成长,又促进机关党员干部素养的提升。广大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受聘为导师,积极融入“砚园青马”的项目中,走近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领路人。实践导师制拓宽了协同育人的工作渠道、丰富了“三全育人”的工作内涵。机关党员与青年骨干教师一起“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总之,“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工作成效的取得,离不开从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强调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逻辑主线,也成为了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基调。“青马工程”实施和建设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肇庆学院“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明确的价值导向,在提出优秀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兼备要求的基础上,还特别要求各实践导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以应对广大学员的成长需要。在实践中,要求实践导师在指导广大学员时,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既传道授业、解疑答惑,又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同时,也要求广大青马学员端正学习态度,围绕个人的成长需要,多与实践导师交流讨论,努力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自2007年共青团中央启动“青马工程”至今,已有十几年的时间。全国各高校通过推进“青马工程”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素养突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已成为各个高校党建工作和团学工作的品牌项目。肇庆学院“砚园青马”项目成效的进一步提升,离不开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也离不开优秀机关党员和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参与、担当责任和发挥作用。随着广大青年学生的热情不断高涨,肇庆学院结合学校实际,不仅加强对“青马工程”培养理念、方式、手段、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有质量地持续增加“青马工程”培训班的每期开发项目,还指导二级学院建立“青马工程”并且打造特色、做出成效。同时,明确以校团委和机关党委为负责单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章立制为方式,鼓励更多的机关党员和青年骨干教师参与“青马工程”项目,以应对该项目对实践导师数量增加的需求。
推进“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首先要有优秀的导师。肇庆学院“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坚持以推先送优为方式,加大对机关党员参与“青马工程”的支持力度,确保每年都能遴选出优秀的导师。学校机关党委和各二级学院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每年的“青马工程”工作,通过宣传、培训、表扬褒奖等方式,在机关各部门和二级学院里营造浓厚的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贡献的良好氛围。在每期“青马工程”启动前,各单位各学院不分职称高低,不论职务大小,大力推送理论上站得住、业务上靠得住、素质上立得起的优秀机关党员和青年骨干教师,确保导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在工作时间调整、工作经费支持、工作成绩认可、工作过失宽容等方面,也给予充分的保障,彻底解决机关党员和青年骨干教师参与“青马工程”项目的后顾之忧。
制度是最好、最有力的保障。肇庆学院根据工作需要和发展,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了机关党员和青年骨干教师参与“青马工程”的体制机制,让机关党员和青年骨干教师参与项目的热情和力量得到认可,付出的劳动和智慧得到肯定,工作的辛劳和业绩得到科学的评价和运用。肇庆学院建立健全的机制,主要包括激励积极参与的制度机制,引导机关党员和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其中;参与工作时间的统计制度,特别是假期时间的利用;参与工作业绩的评价制度,兼顾学员评教和同行评价;开展科学研究的激励制度,鼓励进行经验总结、撰写理论文章。同时,肇庆学院党委还统筹和运用好考核结果,特别是以此作为年度考核、各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总体而言,作为一种深度探索和改革创新,肇庆学院“砚园青马”实践导师制取得了不错的成就,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是,“青马工程”长效培养机制的构建并非一日一功,一蹴而就,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结合实际,针对问题,大胆创新,深入实践和总结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