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业春
(肇庆学院 校长办公室,广东 肇庆 526061)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系统工程。“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各种文化思想交汇融合,各种思潮交融、交织、交锋,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窗口,肩负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宣传任务,承担着新时代铸魂育人、强本固基的神圣使命,直接影响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为新时代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党对高校工作的政治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有力保证,具有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意义。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重点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工作体系,要抓住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几个关键环节,从党委的顶层设计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深入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构建意识形态工作考评机制,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后一公里,真正有效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多步统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党。这是党管一切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抓手之所在。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高校党委要切实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做好谋全局、管长远的意识形态工作顶层设计,做好整体规划和具体安排,完善意识形态工作管理的制度体系,做细做实意识形态工作,不断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与时俱进推进意识形态理念创新,提升党委意识形态顶层设计能力。进入新时代,科技进步、网络发展日新月异,意识形态工作也要求与时俱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理念,以提升高校党委意识形态顶层设计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这是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高校党委的意识形态工作理念创新,要求高校党委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意识形态工作传统思维模式,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理念,适应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以理念的新飞跃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要牢固树立大宣传理念。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党委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作。高校必须构建起上下互通、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大宣传工作格局,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合力,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发展;要牢固树立融媒体的理念,这是融媒体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要求。高校党委要积极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传播方式、平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批多样化、先进性、竞争强的新型主流媒体矩阵,增强意识形态内容推进力,实现意识形态传播的与时俱进;要牢固树立隐性渗透理念,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适应大学生的话语特点,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让学生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共鸣,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
高起点、高标准谋划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当前,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对象、渠道等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新时代对高校党委工作的重大考验。高校党委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主动担当意识形态工作主责,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承担起高校思想理论领域问题引导者的责任,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在高校工作中先谋划、先部署,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党委应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优势,组织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协同研究,强化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着力打造高校意识形态理论研究高地,深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认识,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同时,党委还要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掌控,及时分析研判高校出现的一些倾向性苗头问题,积极有效引导广大师生理性看待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阶段性重点任务,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及早部署及早落实,发挥高校各方面优势,做好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舆论引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系统打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合力。高校党委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始终坚持“一盘棋”工作原则,系统打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合力。高校党委要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强化统筹协调,构筑意识形态管理合力和创新合力,形成意识形态工作闭环管理,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面对高校复杂的意识形态工作形势,高校党委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打好意识形态工作“组合拳”,形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大合唱”,确保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落实落细,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向基层有效延伸。党委在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同时,要坚持统揽全局、协同各方的工作思路,充分调动各部门、师生共同参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对高校各领域的全覆盖,真正做到意识形态工作在全校各领域、各层次的同频共振、同心同行,形成意识形态工作各方联动、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大格局。高校党委宣传部作为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能部门,承担着重要职责,要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统筹意识,做好对内对外、网上网下思想宣传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不断拓宽创新宣传渠道,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弘扬高校强大正能量;同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涉及到组织、教务、科研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二级院系所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必须建立全面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各部门共同育人、共同应对和共同发力,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强大合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329,也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宣传的主渠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的前沿阵地,更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具有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承担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举旗帜、指方向、辨真伪的大任。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扎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开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优秀思政课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其丰富的知识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真正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而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课程灵魂,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也有很强的学术性,并通过其学术性承载意识形态性。没有学术性的支撑,其意识形态性也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出学术性,才能为大学生所喜欢和认同,才能更好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相关理论前沿知识,掌握本专业最新的理论动态,在认真研读原著基础上,准确把握理论内涵,才能真正讲好讲活讲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在全面客观的基础上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解答学生疑问,为大学生带来丰盛的意识形态大餐,使大学生在学术梳理中自觉养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生力军,思政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要注重教师、教材、教学等各个环节,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创新,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实现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让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育真正融入学生内心。一方面,对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进行优化设计,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从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课堂教学面向日常生活,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以现实问题激活经典著作,以基础理论透视当代现实,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活起来,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思考能力,往往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单纯的理论灌输形式已经显得不适合了,思政课教学方式亟需创新。多样化的课堂互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主题鲜明的实践教学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必然选择。在具体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课堂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抽象概念形象化、思辨理论生活化、经典著作时代化;通过主题鲜明的实践教学,可以切实让学生从社会现实和身边事物中感受理论的力量,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与接受,共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推动各类课程和各项工作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要积极推进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努力加强与专业课程的合作,共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这就要求各类课程教师强化育人意识和使命,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课堂规范和专业背景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教育,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同时,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优势和研究优势,协同党务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等党团群工队伍,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高校党建工作、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等紧密融合,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从单向教育向多维发展的创造性转化,构成全覆盖、全方位的完善有效的工作体系,在校园内形成多方参与、人人尽责、协同推进的意识形态工作强大合力,将理论教育、理论研究与学生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切实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意识形态阵地复杂多元,而网络是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2]306。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新时代新媒体加速发展,网络自然成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新时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掌握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就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当然也不例外。做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牢牢占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不仅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是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必然选择,更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现实需要。高校党委要敢于担当、把握重点,增强政治意识,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仗,及时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3]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主动适应已发生深刻调整的媒体形态和舆论格局,打好主动仗,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高校媒体传播方式,及时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夯实高校网络主流舆论的主导地位,提升高校网上舆论引导水平,努力增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和控制力。为此,高校必须提升在新媒体空间传播正能量的能力,加强网上舆论管理和引导,培育高校网络主流舆论,确保高校网络正面舆论的强势存在,牢牢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同时,要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快速反应机制,对高校网络突发舆情事件要有工作预案、完善的工作流程,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相关部门能够迅速行动,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评论引导,做到网上网下的正面声音相互呼应,切实掌握高校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高效迅捷、舆论引导准确有力。对一些涉及高校的社会热点问题,要把握好时、度、效,及时、主动与社会媒体联系,通过正确的信息传递、高水平引导,及时澄清问题,打好网上舆论斗争主动仗,避免造成社会对高校的误解,切实维护高校的良好形象。
创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要牢牢占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还必须立足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需要,大力创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在内容创新方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真正融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现实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建设。借助高校网络平台,根据大学生的思想规律、日常生活活跃点和关注的热点,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在网络上广泛发布,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向大学生现实生活接近,占领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在方法创新方面,高校必须充分掌握大学生网络行为,把握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发挥网络的交互特性,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方法。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的便利,全方位、多角度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追踪时代热点话题,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事实、论据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解释,形成师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关系,有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老师正面引导相结合,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接受,不断提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管好用好校园网络平台。“互联网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关系到国家能否长治久安”[4]。高校党委在“建好网”、加大校园新媒体建设力度、扩大校园网络舆论阵地的基础上,关键要在管好用好校园网络平台上下功夫,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校园网络主阵地,努力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安全有序、内容丰富健康、管理规范的绿色网络。高校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网络使用高度集中,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高校党委必须在网络使用上建章立制,用好校园网络平台,充分发挥校园官方网站、专题网站及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的便捷优势,用充满正能量的理论和大学生身边发生的鲜活事例进行意识形态的正面引领,讲好校园中国故事,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同时,还必须加强网络平台的管理,切实提高校园网络平台管理水平,杜绝网络上出现不良言论,及时消除网络出现的负面影响。这就必然要求高校特别注重线上线下的联动导控,在线上应积极传播正能量,主动把控校园主流话题,有针对性地引导网络舆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避免出现突发事件信息发酵蔓延,最短时间内消除噪音杂音干扰;在线下要严格对校内报刊、广播、社团、课堂和讲座论坛的管理,坚决反对否定、诋毁、淡化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堵住错误思想的校园传播渠道,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宣讲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宣讲中国共产党历史,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高校意识形态。
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考评机制,是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从软要求到硬约束转变的必然要求,是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的最后环节,有利于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常态化。然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千头万绪,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难以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考评,这必然要求上级主管部门根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不断制定全面的考评机制,对高校阶段性意识形态工作做出准确的评价,以更好地扬长避短、奖优罚劣,并通过严肃考核追责,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实效。
完善对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力的考评机制。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开展的多元主体共同完成的动态过程,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保障。因此,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考评,必须重点考察党委是否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了领导作用,是否全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真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理念和大学文化,对广大师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接受度是否有全面的了解和精准的把握,能否通过高校自身的理论、学科优势积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否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保持政治定力,切实担起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促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序发展。
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效能考评机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效能的评价,是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主要是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影响力,能否及时回应广大师生的现实关切。为此,上级主管部门必须基于高校具体实践和客观现实出发,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关注师生实际问题、回应社会热点程度等进行评价,对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理解认同程度进行评价,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能否解答现实问题进行评价,并根据这些评价结果,找出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不断完善下一阶段的意识形态工作,真正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够更加贴近广大师生的现实生活,切实反映广大师生的利益诉求和精神需要,解决好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更好地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增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监督问责机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严明纪律规矩,强化监督问责,抓好明责、履责、问责等重要环节,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考评考核,严格做到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努力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硬落实。一个领导干部能否在政治上担责、履责,关键看他在工作中是否重视并善于抓好意识形态工作。高校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同志,必须始终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旗帜鲜明地扛起意识形态责任,责无旁贷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高校党委在抓好意识形态的具体工作中,主要负责人必须认真审阅高校主要媒体、网络发布的各种内容,把好媒体信息导向,对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要及时带头表明态度、及时批评纠正,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统筹指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委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督检查范围,通过定期、不定期的督查、检查等形式,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情况准确把握。对领导不力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的高校,要严肃追责、问责,对意识形态工作有实效、见成果的高校,要积极推广鼓励。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性,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落细。
总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要紧紧抓住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几个关键环节,做好高校党委的顶层设计,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占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构建意识形态工作考评机制,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后一公里”,才能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