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群,罗 喆,谢文澜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336)
“尊老爱幼”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要求和永恒美德。中国古代就把尊老爱幼作为首要的道德要求,甚至是治国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当今社会,党和政府更是十分重视老年人和儿童的生活,并将之纳入法制规范,倡导社会营造孝敬老人、爱护儿童的氛围。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道德发展水平正处于由简单到复杂、他律到自律的过渡阶段,部分青少年虽拥有较好的道德行为发展,但其家庭感恩回报行为与守规则行为仍有所欠缺[1]。
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道德成长的主体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如何通过家校合作对青少年开展尊老爱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家校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均指出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家校合作还是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开展青少年品德教育,因为德育显性成效不明显、部分家长重智育而轻德育,往往呈现家长重视不够、家校合作连续性较差等问题。
本研究重点考察中小学生尊老爱幼现状,并对影响学生尊老爱幼行为的因素,以及当前学校的家校合作机制是否对学生的尊老爱幼行为起到促进作用展开分析。
本研究聚焦学生、家长、学校三类主体,探讨影响青少年尊老爱幼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学生层面有家庭居住模式、家庭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等维度,采用学生问卷方式。家长层面有父母职业、经济收入、教养压力、父母育儿理念、家校合作参与等维度,采用家长问卷方式。学校层面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对宁波城区和周边农村的初中和小学教师开展访谈,了解当下中小学生尊老爱幼现状、学校德育工作建设情况、尊老爱幼教育家校合作机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问卷采用随机取样法,对宁波地区城市和农村的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数据采集。最后,进入分析的样本共有1210名学生和1212名家长。在学生样本中,男生615人(50.83%),女生595人(49.17%);家长样本中,父亲299人(24.67%),母亲913人(75.33%)。其中,学生问卷采用自编问卷《中小学生尊老爱幼教育调查(学生版)》,共有37个项目,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53,信度较好,适合于中小学生的测量。家长问卷采用自编问卷《中小学生尊老爱幼教育调查(家长版)》,共有35个项目,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685,信度尚可,适合于中小学生家长的测量。问卷采用SPSS21进行分析。
1.认同尊老爱幼教育,但表现上言胜于行。本研究表明,大部分中小学生认同学校、父母和社会媒体的尊老爱幼教育。问卷结果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尊老爱幼教育对自身产生影响,认为社会媒体等对自身产生影响的学生占86.94%。但是中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其中经常参加社区或社会民间组织的爱老敬老活动的学生不足1/3,近20%的学生从未参与过社会层面的爱老敬老活动。通过调研访谈还得知,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感,习惯于将自身问题归咎于家中长辈;在尊重祖辈方面,由于家中祖辈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过度溺爱等原因,孩子对祖辈的尊重程度远不及对父母。
2.主观幸福感较高,但亲情上理解错位。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家庭幸福感较高,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孩子占90%,90.58%的学生表示当自己需要父母的帮助与支持的时候,父母会及时给予回应,从一个侧面说明父母从主观上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支持。但研究同时显示,与父母提供给孩子“成长支持”相对应,孩子在回应上体现出了“个体自主性”,并非所有孩子都能理解父母或长辈为他们成长付出的辛劳。面对家长的各种关心,14%的孩子希望家长可以给予更加独立的空间,另有近12%的学生认为这是长辈的责任,长辈乐于为孩子付出。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彰显自我主张、个性特长和满足自我的合理需要,同时对于亲情理解上存在错位。
1.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与家庭教育存在正相关。本研究发现,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教育理念、父母自身行为以及家庭亲子关系与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存在相关。
首先,将父母教育理念(包括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认知、自主性教育、启发式教育观念、家庭责任观)与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进行相关分析(表1),结果显示,积极与学校沟通、对孩子有正确认知、采用自主性教育、拥有启发式教育观念和正确家庭责任观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多尊老爱幼行为。
表1 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与父母教育理念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分析
其次,将父母自身敬老爱老的行为(包括父母榜样行为与教导行为)与中小学生的尊老爱幼行为进行相关分析(表2),发现父母自身行为与中小学生尊老爱幼具有显著正相关,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道德品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引言:在常见的外科内分泌系统疾病中,甲状腺结节因其常会导致甲状腺炎、单纯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等甲状腺疾病而备受重视。对于恶性的甲状腺结节病患而言,时刻面临着囊性病变的危险,若快速变大的出血结节压迫到神经、气管、血管,对病患的生活质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针对甲状腺结节病患使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表2 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与父母自身行为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分析
最后,将亲子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亲子沟通、父母支持)与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进行相关分析(表3),结果显示,积极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沟通、正向的父母支持均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尊老爱幼行为。亲子关系作为一种父母与子女双向作用的人际关系,影响着儿童认知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
表3 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与亲子关系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分析
由此可见,想要促进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家长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言传身教是关键。在日常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可以放手多让孩子自主活动,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避免对孩子过于溺爱,要起好榜样的作用,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同时要注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孩子的“知心人”。
2.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与学校教育存在正相关。首先,将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有关尊老爱幼教育的频率与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从中可以得出,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尊老爱幼教育的次数越多,会表现更多尊老爱幼行为。其次,将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有关尊老爱幼教育影响程度与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从中得出,当学生接受学校尊老爱幼教育并获得主观感知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多尊老爱幼行为。
表4 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与学校教育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分析
表5 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与学校影响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分析
由此可见,学校对中小学生积极的教育和引导,可以促进青少年尊老爱幼的行为,但当下学校德育工作还有空白之处,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采用多种形式唤醒中小学生尊老爱幼意识。
3.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与社会引导存在正相关。首先,将中小学生受社会媒体程度影响程度与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进行相关分析(表6),由此可见,社会媒体宣传尊老爱幼观念力度越大,青少年会出现更多尊老爱幼行为。其次,将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民间组织的爱老敬老活动频率与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7。从中得出,参加更多敬老爱老社会活动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多尊老爱幼行为。
表6 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与媒体影响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分析
表7 中小学生尊老爱幼行为与社会活动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分析
社会公益广告具有公益性、现实性和教育性三个特点,能够为中小学生道德品质提升营造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2]。我们可以加大对尊老爱幼等社会公益广告的投放力度,同时发动社会机构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公益活动,提高青少年对尊老爱幼行为的认知。
1.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学生作为尊老爱幼教育的受众对象,应当提升其主体地位,实现其彰显自我主张、个性特长和满足自我的合理需要,在家校合作过程中体现其主人翁地位。如让孩子做一些家务并给予及时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邀请孩子参与家规的制定,引导其更好地做到尊老爱幼。通过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体会到被尊重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及时评价,开展尊老爱幼教育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3.增加家长参与机会。家长参与学校决策是社会民主发展过程中学校的社会属性要求,也是家长权利和义务的体现。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积极配合型,绝大部分家长有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意愿;二是关注学业型,部分家长过度在意孩子学业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和习惯养成,对尊老爱幼教育表现出淡漠态度;三是“甩锅”型,小部分家长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加之自身生存压力,往往没有太多精力关注孩子的思想教育,将孩子教育责任全部“甩锅”给学校。从家校合作层面来看,面对不同群体类型的家长,学校和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取家长信任,转变家长观念,为家长提供参与孩子成长的平台,还要做好特殊家庭、特殊家长的沟通工作。
1.贯通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顶层设计,构建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社会实践平台。一是发挥第一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将尊老爱幼教育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如语文课学习《弟子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道德与法治课结合尊老爱幼主题,开展课后家庭实践模块。二是实施第二课堂教育,发挥班会课育人功能,开展尊老爱幼主题班会;加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由心理老师组织开展团体辅导。三是挖掘第三课堂地方育人资源,结合节日教育举行孝亲敬老活动;鼓励孩子参与社会职业体验。通过课内外贯通,打造“尊老爱幼”校园文化品牌,将尊老爱幼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2.打造家校协同亲情网。一是完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增强教育实践性。发挥家委会作用,不断提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决策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二是提供学习平台,转变家长育儿理念。通过家长学校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论坛、交流会,不断提高家长辅教能力,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成长。三是关注个案典型,提升教育针对性。针对中小学生在尊老爱幼表现上“言胜于行”“理解错位”等问题,创设更多亲子互动教育实践平台;基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贴合青少年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面对特殊家庭与家长,加强个案研讨,通过经常性的家访、校访双向活动,对家庭教育提出建议和指导。
3.构建家、校、社协同“大家庭教育”。中小学生的尊老爱幼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每一环紧密协同,形成多元统一的“大家庭教育”,才能达到育人的最佳效果。这其中,学校应调动多方资源,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将家长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整合;家委会应承担联系家长、收集反馈信息等作用,做学校和家长相互理解的桥梁;社会组织、企业等应当承担起青少年教育的社会责任,加强社区家长学校等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因地制宜利用好当地社会资源,通过家、校、社协同,实现全场域育人。
1.细化主体评价与激励机制。一是学校和教师层面引入目标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将德育工作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尊老爱幼教育等德育工作与优秀班级评比、优秀班主任推荐、教师职称评定等相结合。二是学生和家长层面推行荣誉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情感激励机制。如:定期评比十佳孝德之星,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定期评比十佳家长,鼓励家长参与家校共建的积极性;制订学生评价量化考核标准,激发学生参与尊老爱幼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2.完善家校合作保障机制。一是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尊老爱幼家校合作育人机制,需要从教育部门到学校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将其列入德育工作、班集体建设等考核指标。二是提供师资保障,要打造骨干班主任团队、心理教育团队,鼓励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证,并与教师绩效考核相挂钩。三是落实平台和资源保障,打造尊老爱幼校园文化品牌,围绕主题积极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根据实际需要聘请家长群体中的专业精英、骨干人才,担任校外辅导员、助教志愿者等,并通过开展社会化、生活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尊老爱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