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澎湃新闻看客户端深度报道的转型与发展

2023-01-25 15:06张雨薇
视听 2022年12期
关键词:客户端受众深度

张雨薇

我国的深度报道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内容以报道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为主,旨在探寻新闻真相、挖掘本质内涵,在传统媒体时代广受欢迎。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得到了广泛应用,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受新媒体环境影响,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开始向数字化延伸,门户网站类新闻客户端、聚合型新闻客户端以及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陆续进入大众视野,形成了以腾讯新闻、今日头条为第一梯队,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新浪新闻为第二梯队,人民日报、澎湃新闻、ZAKER紧跟其后的格局。客户端能够为读者提供最新鲜的资讯,是人们获取、分享与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其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一文本呈现,突破了时空限制,不仅是多媒体融合的绝佳体现,也增强了用户的互动与交流。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8亿,网络媒体成为民众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①当受众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深度报道长文字内容难以抓住受众眼球,深度报道的未来发展之路成为热门讨论话题。

一、客户端深度报道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新闻客户端呈现出互联网媒体占据第一梯队,传统媒体不断探索、创新、转型的局面。在早期发展阶段,学者研究指出新闻客户端注重差异化和本地化、研发新技术和平台化建设等新趋势,同时也存在着内容同质化、广告转化少、技术壁垒等问题。②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媒体在数字化转型与客户端建设上逐渐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但客户端深度报道仍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快餐式阅读对深度报道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受众希望利用短暂的、碎片化空闲时间获取大量新闻热点信息。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受众逐渐习惯了快餐式阅读、浅阅读模式,对信息获取要求简短、快速、便捷,很难沉静下来进行深度报道相关的长文阅读。这种改变给深度报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相比于枯燥单调的文字,受众更偏向于选择短视频、H5等更简单有趣的新闻报道。泛娱乐化现象的加剧,导致深度报道这类严肃性文字难以抓取受众眼球。

(二)快速信息生产对深度报道的冲击

媒介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生产,也极大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以微博为例,基于其自身定位“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开创了热搜榜单先河,热搜每10分钟更新一次,为用户提供实时新鲜的热点内容。当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爆发时,受众往往希望从各个平台获取第一手信息,这就要求新闻内容短且快。一方面,这种信息生产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深度报道的生产节奏;另一方面,社会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极高,而深度报道往往需要经过多方调查和详细分析,在时效性上并不占优势。

虽然受众阅读习惯和信息生产方式都给深度报道带来了冲击,但其依然有不可忽视的优势。面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信息,深度报道不仅对事件发展进行详细描述,还会对未来走向展开进一步预测,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社会逐渐开始呼唤深度报道价值回归。从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后真相时代”深度报道大放异彩。从受众需求角度来看,反转新闻频频出现,受众更需要真实可靠且有价值的信息,以帮助其建立对于事件的深度思考和深刻分析。从媒介秩序的角度来看,深度报道更适合权威的重大事件报道,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媒介秩序的有效途径。故有学者指出,客户端深度报道转型之路应该回归“精英”身份,在内容上注重信息的鉴别与选择,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问题,提供专业化、权威化的解读,同时注重相关议题的建构,发挥好媒介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③

二、澎湃新闻客户端深度报道的转型之路

澎湃新闻客户端于2014年正式上线,其前身是上海《东方早报》的新媒体项目。客户端上线之初,澎湃新闻就明确了自身发展定位:专注时政与思想,打造中国第一时政品牌。在随后的两年里,《东方早报》逐步将新闻报道全部转移至澎湃新闻网和客户端。

澎湃新闻深耕深度报道多年,在2014年《打虎记》栏目中,凭借反腐深度报道获得了大量关注。当时正值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大环境反腐形势最强的时候,反腐深度报道成为澎湃新闻转型路上的重要推动力。到2016年,社会逐渐将关注点转向医疗卫生、食品安全领域。“山东疫苗案”相关深度报道是澎湃新闻在该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填补了反腐新闻热潮后深度报道的空档。这一热潮持续了两三年之后,与公众人物相关的社会报道篇幅不断增加,媒体深度报道逐渐向社会新闻领域聚焦。澎湃新闻时事新闻中心主编陈良飞认为:“如果没有另一趋势性的报道领域出现,关涉社会焦虑的社会事件深度报道将是未来两三年间国内媒体深度报道的重点。”④在从传统媒体走向客户端的过程中,澎湃新闻采用“内容+技术”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探寻客户端深度报道的转型之路。

(一)深耕内容:大力发展深度报道优势栏目

优质的选题与内容是深度报道的基础。新媒体时代,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信息洪流中筛选有价值、可挖掘的深度报道题材,是对深度报道从业者的考验。深度报道的选题往往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焦点,其内容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一个优质选题既体现了深度报道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也体现了媒体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

澎湃新闻客户端上线后,依然坚守《东方早报》原来的价值本位,致力于打造有深度的专题栏目。其在审核制度上延续了三审制,对选题及内容层层把关。虽然主打时政,但澎湃新闻深度报道也注重从人文视角出发,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硬题材”最终要回归到对人的关注关怀上。深度报道中不乏生活中的普通人,对人物进行特写,走进人物生活,解读小人物的命运。

除了优势栏目《打虎记》,澎湃新闻客户端还开设了《澎湃人物》《温度计》等栏目,注重深入普通人的精神世界,记录社会冷暖。《河南暴雨中,是这些普通人搭救了普通人》一文,致敬那些在暴雨围困中挺身而出,救助身边人的普通人。《许渊冲:这么老的少年》记录了96岁老人在百岁前译出莎士比亚全集的人生“长跑计划”,和始终“炽烈、蓬勃、张扬”的人生态度。澎湃新闻旗下的英文新媒体Sixth Tone(第六声),以“小而美”为基本定位,讲述普通中国人的故事。2021年,第六声向着以专业、深度为特色的“中国故事”英文内容生产者的目标前进,推出由众多优质新闻媒体、自媒体、英文写作者入驻的“深度记录中国”的平台化频道“SIXTH TONE×”,将他们的优质内容进行英文化的二度创作,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技术为用:客户端深度报道的互动创新

客户端是新媒体社交时代的产物。除了开发转评赞、分享收藏等具有社交属性的功能,澎湃新闻客户端还注重加强用户的互动体验。其在客户端内创新设立《问吧》栏目,邀请各个行业内KOL(关键意见领袖)与读者互动。用户在阅读深度报道时既能随时在评论区发表观点,也可以在“问吧”参与回答或提出问题邀请他人解答。这一创新模式同时促进了UGC(用户原创内容)和PGC(专业生产内容)两种模式结合的内容生产。

另外两项创新互动功能分别是新闻追问和新闻追踪。在传统观念中,新闻报道往往不容置疑,而“新闻追问”正是为了打破这一观念,使用户通过此功能对深度报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并在互动或后续报道中得到解答。为了让报道做到有始有终,“新闻追踪”功能应运而生。当我们选择感兴趣的深度报道进行“新闻追踪”时,便可第一时间收到报道更新的推送消息。这一功能既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报道烂尾,也能方便用户全程无遗漏地了解事件真相。此外,在读完一篇深度报道后,用户会看到“继续阅读”功能,点击便可继续阅读与该事件相关的其他议题,从而加深了读者对类似新闻事件的了解。澎湃新闻客户端的创新功能为传受双方提供了沟通交流的互通平台。

(三)探索创新:数据新闻深度报道大放异彩

数据的广泛应用为媒体带来了新的内容生产方式,为媒体找寻新闻点和受众的兴趣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传统深度报道的单一文字呈现不同,数据新闻深度报道以数据为支撑,呈现出色彩丰富、数据可视化且多样的特点。其篇幅虽短,但更多的内容是藏在数据背后,让读者摆脱了传统深度报道篇幅冗长的负担。

搜狐在2011年以数据新闻的方式对全国两会展开系列报道,是国内最早尝试可视化报道的新闻栏目。网易新闻、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紧随其后,纷纷开始组建数据新闻团队。近几年,数据新闻深度报道更是大放异彩。澎湃数据新闻栏目《美数课》秉承“数字是骨骼,设计是灵魂,与新闻相关,又与新闻无关”的宗旨,表达了数据与视觉并重的栏目内涵。该栏目将数据内容与客户端竖屏空间巧妙结合,在数据的呈现上与受众上滑浏览的阅读习惯相适应。在以往的深度报道中,无论是新闻背景阐述,还是系列跟踪报道,时间线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时间轴正是数据可视化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应用之一。这类数据可视化有利于梳理事件脉络和发展逻辑,极大地优化了受众在深度报道等长文阅读时的体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美数课》同期开设“北京冬奥”专题,用数据展现了中国代表队的夺牌之路。若一味地搬运庞杂的数据,读者难免会产生阅读疲劳。而《美数课》的报道不断推陈出新,及时调整与满足公众的需求,H5和视频动画等诸多可视化类别,将晦涩庞杂的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加以直观化,更加全方位地报道相关数据及社会民众所密切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冬奥”专题中,除了包括图解、图表、统计图、时间轴,《美数课》还创新推出了《超级变变变冬奥特辑》,采用双向阅读模式,通过延时摄影、三维动画等技术手段,让读者直观了解作为双奥场馆的水立方是如何实现水与冰的转换的,同时也传达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新媒体时代客户端深度报道的发展

(一)增强优质原创,突出品牌特色

如今,无论是互联网媒体还是传统纸媒,大多开发了自己的客户端。央视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客户端均有着极高的影响力,客户端市场竞争激烈。在报道内容上,国内外要点新闻、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呈现同质化现象,很多新闻客户端以转载为主,很难在市场竞争中凸显自身优势。因此,应打破内容同质化,不断增强原创性,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权威性。一方面,在内容生产上要避免信源单一,不能为了时效性而简化信息获取途径;另一方面,深度报道从业人员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既要能够发掘优质原创内容,也要依靠过硬的专业知识在繁杂的信息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客户端深度报道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容的竞争,优质的原创内容和有始有终的跟踪报道是吸引用户的关键。

此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深度报道的发展也需要结合客户端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深度报道品牌。澎湃新闻客户端作为传统媒体转型客户端的典例,在求变的同时也要不断发展自身特色,长期在时政与思想领域的耕耘是其优势,将其自身定位于主打时政与思想的客户端,力求打造独一无二的时政品牌。

(二)呈现方式多元,创新视听产品

媒介融合使新闻呈现方式日益多元化。澎湃新闻客户端曾刊发长篇幅互动H5讲述遵义村党支部书记36年坚持引水修渠的故事,这是H5在深度报道领域的创新使用。其将下滑阅读的界面与天渠流水的特性相结合,使用户在互动阅读中了解这位村干部如何带领村民修渠引水、脱贫致富,充分展现出该报道的主题与特色。这种呈现方式既符合当今时代电子产品的特点,也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深度报道阅读体验。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新闻交互,是客户端创新新闻呈现方式的手段之一。

随着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从传统媒体的文字报道到新媒体的图文结合,从新闻事实“以图为证”到如今的“以视频为证”,深度报道对内容呈现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融媒体时代,视听产品更能让用户对新闻事件拥有立体、直观的感受,符合受众碎片化、场景化的阅读习惯,是新闻客户端的重点发展方向。澎湃新闻客户端的视频频道于2017年正式上线,覆盖了新闻调查、文化生活、时政思想等多个领域,用直播或短视频的方式将深度报道内容展现在受众眼前。

当社会热点的深度话题以视听方式呈现时,读者往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澎湃新闻客户端先后打造的视听类产品包括“一级视场”“上直播”以及访谈类节目《世界会客厅》,为深度报道的呈现方式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涟漪效应”播客每期会对热点话题进行深度探讨,旨在探索新闻背后的故事和热点之外的冷思考。此类深度报道互动性强,在方便广泛传播的同时,也有利于拓宽平台流量变现的途径,是新媒体时代客户端深度报道的转型趋势。

(三)坚持真实原则,推动品质升级

近年来,反转新闻频频发生。为了博取流量、抢占报道时机,很多媒体在未经多方求证的情况下发布新闻报道。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部分平台利用与新闻事实不符、低俗,甚至引起舆论对立的标题获取流量。艾媒数据分析师认为,当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满足用户快速高效获取资讯的根本需求成为制胜关键,这意味着新闻内容将回归真实本质,新闻客户端平台开启由“量”到“质”的升级道路。⑤

在技术的支持下,一方面,客户端深度报道更能够从多层面揭示事件的本质和真相;另一方面,技术丰富了受众互动和传播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客户端深度报道的传播渠道。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显著特征就在于:力求从全方位、多角度展开新闻报道,不仅能反映事件的原貌,也能指出事件的核心问题,引发社会共同思考。这就要求平台对新闻内容和质量做出更加严格的把控。近年来,受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深度报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报道内容回归真实,带动了客户端平台的品质升级。客户端深度报道肩负起引导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展现了深度报道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担当。

注释:

①第50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2-08-31.http://www.cnnic.net.cn/n4/2022/0916/c38-10594.html.

②单学刚,高心碧.群雄争霸抢滩移动客户端市场——2016年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浅析[J].新闻与写作,2016(12):12-15.

③李旭东.从澎湃新闻看深度报道如何在困境中突围[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0(01):70-73.

④陈良飞.澎湃新闻:7年深度报道实战[J].青年记者,2020(16):18-19.

⑤艾媒数据中心.2019Q1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市场监测报告[EB/OL].艾媒网,2019-05-10.https://www.iimedia.cn/c400/64308.html.

猜你喜欢
客户端受众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