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剧评》:电视文艺评论品牌的新实践

2023-01-25 15:06马玉茹
视听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总台影视

马玉茹

“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①在互联网的助推下,网络影视评论改变传统影视评论的写作、传播和接收模式,使得影视评论步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大众评论时代。评论主体进入的“低门槛性”、海量评论信息缺失“把关人”等因素使网络影视评论呈现出割裂、撕扯的态势。“影视评论要发挥作用,除了影视评论人本身要摆正位置和做出努力外,还涉及发表的园地、发表的时档、话语的自由空间等一系列因素。”②影视评论若能最大化发挥作用,势必要依托于专业平台和有效途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通过打造影视评论品牌《央视剧评》整合总台制作的剧集资源,汇聚专家学者带领观众更深入地品鉴剧集,在为影视艺术理论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实现了主流话语的革新与重塑。

一、《央视剧评》的内容生产

2020年1月20日,总台整合电视评论的专业力量推出原创影视评论品牌《央视剧评》。其以微信公众号“CCTV电视剧”、学习强国、微博为主要传播平台,以“激浊扬清,以评为鉴”为主旨,通过文字与影像密切配合的表现方式,凭借赏评结合、屏幕阅读、立体传播的独特魅力来推送总台出品的重点电视作品,关注中国影视发展的行业焦点,唤醒重大历史节点的影像记忆,抚慰繁多影视评论延伸的信息焦虑。

笔者选取2020年1月下旬至2022年2月下旬《央视剧评》共计166条样本,根据其内容,划分为剧集评论、爬梳整理、行业热点、节日策划、话题讨论五类。

(一)剧集评论(108篇)

剧集评论是《央视剧评》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内容生产,旨在为受众传递剧集播出信息的同时提供最接地气的解读。第一类是对某一部电视剧或纪录片作针对性的评述,如《解码<花繁叶茂>的破圈之道》《<创业年代>:中国IT科技幸遇大时代的叙事命题》等。这些评论选择电视剧内容的一个破圈点展开评鉴。《央视剧评》在纪录片选取上,既有《<航拍中国>:一次有意味的文化飞跃》对于历史人文的思考,也有《<大工告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有关中国建设、中国速度的描绘,还有《<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启迪世界的中国经验》对人物群像、时代精神的把脉。第二类是关于重点电视剧、电影的系列解读,如用8篇文章对首部抗“疫”题材电视系列剧《最美逆行者》进行解读,聚焦每一个单元剧进行解析,带领观众重温故事原型背后的感动,重现全国人民齐心抗疫的动人场景,力图最大化传达剧中人物的情感,提升艺术效果。电影版《跨过鸭绿江》是央视首次触电银幕的电影,《央视剧评》用8篇文章为其宣传造势,邀请各界专家从历史、军事、艺术等角度对其评鉴,给受众提供了一个脉络清晰的看片指南。

(二)爬梳整理(18篇)

第一类是针对某一社会事件对电视剧进行年度汇总。例如,《总台荧屏生动呈现脱贫攻坚的时代画卷》在2021年2月26日发布,当日正值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第二天。《央视剧评》系统梳理有关脱贫攻坚的电视剧和纪录片,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来记录、见证彪炳史册的中国担当与中国经验。第二类是在一段时间内对所播出的电视剧进行回顾与复盘。例如,2021年1月1日,《央视剧评》发布文章《2020总台电视剧:聚合原创之力,坚持守正创新》,系统回顾这一年所播电视剧。《2020现实题材剧:用烟火气升腾电视剧的精神品格》对不同题材电视剧进行分类梳理,充分体现出总台家国担当的气度、打造电视剧行业标杆的高度。第三类是片单推介。例如,《央视剧评》在2021年年底发布《2022大剧看总台》,对下一年将要播出的电视剧进行预告,在满足观众期待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份央视观剧指南,营造出“大剧看总台”的风向氛围。

(三)行业热点(13篇)

总台的主流媒体定位决定它能在观点交锋、行业变幻时拥有对未来发展路向的前瞻性。因此,《央视剧评》针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震荡的影视业以及技术变革为影视创作赋能等行业焦点发出准确的呼声。第一类是聚焦行业变动而给出的建议或回答,如《走过至暗时刻:后疫情时期的中国影视业》《5G来了,中国影视业会怎样》聚焦行业新变化发声。第二类是关注行业评奖品牌。例如,《白玉兰网剧元年:融媒体时代的影视创作走向》《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不寻常的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等汇聚奖项评选取向、原则的变动,以此审视行业发展,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见解。第三类是关注小众行业展,如针对乌镇戏剧节、横店影视节的热点,邀请特约评论员普及知识,评价其发展,同时提出未来创新路径。

(四)节日策划(16篇)

电视剧与社会现实紧密贴合,在催生多种行业剧的同时,也传达出对梦想的追求、对各行各业的礼敬以及对历史的敬畏。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央视剧评》通过文章《“她”题材如何改进升级》关注女性题材的影响力,努力追求“她境遇与她声音”的真实表达。《央视剧评》还在世界读书日刊文《新媒体时代的影视、文学与阅读》,探源文学改编,梳理脱胎于文学母体的影视作品。在七一建党节之际,《央视剧评》刊发《七·一影像记忆:回望99年前的初心》一文,通过影视剧走进党的历史,在影像里缅怀逝去的英灵。在教师节到来之际,《央视剧评》通过梳理经典文本中的恩师形象,再现多样师生关系,从而致敬教师。《央视剧评》以节日、纪念日为节点,精心策划,实现了社会议题与影视文化的融合传播。

(五)话题讨论(11篇)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央视剧评》发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艺评论”大讨论,邀请特约评论员探寻文艺评论的宗旨、标准和目标。在网络暴力事件不断发酵、升级的态势下,《央视剧评》发文呼吁“创造清朗网络环境,向网络暴力说不”。在一些演艺人员漠视艺德、违法失德破坏行业秩序时,《央视剧评》发文抨击这种不良现象,数次强调并呼吁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崇德尚艺。同时,这些话题邀请网友积极留言,交流观点,在开放的空间内对话,实现议题讨论的互动参与。

二、《央视剧评》的传播实践

《央视剧评》汇聚总台制作播出的电视剧和纪录片的推荐、评鉴,其评论摒弃夺人眼球的花哨形式,文本努力寻求大众接受及权威专业之声的共谋,呈现出一个温文尔雅的文化片库。《央视剧评》凭借享有海量资源、汇聚专家之声、打造立体传播、体现总台站位高度等优势,拥有其他公众号所不能比拟的传播效果。

(一)整合央视剧集资源,打造立体传播形态

《央视剧评》对现象级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最美逆行者》《奋进的旋律》《远方的山楂树》及优秀纪录片《航拍中国》《中国的宝藏》《文学的故乡》等作品进行评鉴,带领观众感受总台站位的高度、时空的跨度、思考的深度,全景描摹一年来总台制作播出的绝大部分电视作品。《央视剧评》虽是文本形态的影评,但其依托多样的社会化媒体进行大众化传播,将作品内容、主流话语及观众进行有效联结,不仅整合剧集资源、树立价值导向,而且使电视作品不断曝光,延伸其“长尾效应”,以此实现最大化传播。

得益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电视媒体日益重视新媒体宣传阵地,着力打造依托主流媒体的媒体内容生产和技术服务支撑。”③在台网联动的深度融合下,传统电视媒体应该在出品、制作、营销等多方面与新媒体平台进行深度合作,构建线上活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立体传播网。《央视剧评》依托微信公众号“CCTV电视剧”和微博@CCTV电视剧开设专栏。截至2022年6月30日,《央视剧评》上线运营两年半,发布文章186篇。微博话题#央视剧评#阅读量达到7.6亿,讨论达43.4万。每一篇文章的讨论区都有网友发出自己的声音。例如,“拥有真实历史背景的作品,值得每一个人去看。”“感谢每一个演员的用心演绎,给我们呈现出如此恢宏、大气磅礴的作品。”“看到大结局收官不过瘾。”《央视剧评》成为一个主流文艺评论的集合地,在提供叙述情绪功能的同时,也达到了将受众进行群体区隔的效果。

总台借助《央视剧评》传播重点电视剧信息,传递电视作品深厚的人文内涵,搭建主流媒体与观众信息反馈的平台,利用台网联动的立体传播形态,延长电视剧的生命周期。《央视剧评》体现出配合总台讲好中国故事、凝聚民心力量、坚持传递正能量的社会担当。

(二)汇聚专家的权威声音,提升观众的品剧素养

知识分子以其知识话语生产的优势和对文化资本的占有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对电视剧创作实施主动、有意义的影响,确立与维护其权威地位是很有必要的。”④文化优势使他们对文艺创作的政策导向、专业性拥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具有全局观念和更高的政治敏锐度,因而更容易从节目的创作理念、主题呈现、价值导向等层面展开更专业、更系统的评价。《央视剧评》不仅是一个输出思想内涵、价值观念的“场域”,还浓缩了影评人和央视平台的主要观点,以此不断强化话语生产者的权威。《央视剧评》特邀评论员尹鸿、胡智锋、仲呈祥、戴清、陈立强等学者对“后疫情时期的中国影视业”“中国电影票房全球夺冠的思考”“负面清单为娱乐划红线、设禁区”等行业焦点进行探讨,发出专业的声音,以飨专业人士。他们的发声不仅能站在更高处观照行业发展,给予高屋建瓴的启发,还有助于作品主题、内涵的立体塑造和深刻阐释。

《央视剧评》就电视剧《装台》展开评鉴时,邀请研究西部影视题材的西北大学教授张阿利就作品的地域文化、审美趣味及平民意识进行勾勒。张阿利教授以“西安市井美食”“陕西方言”“秦腔”为切入点,引导观众了解蕴含在陕西市井烟火里的文化艺术和人文精神。对观众而言,曾经熟悉的文化载体如今成为展示城市形象和地域人文传播的窗口,在文化共鸣中对作品产生更深刻的欣赏认知,从而为该剧带来观看流量和口碑传播效应。在《跨过鸭绿江》热播期间,《央视剧评》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历史学家刘波结合自身研究,解读战火历史与细节。荧屏内外的现实与隐喻解读重构了人们观看剧集的单一感受,剧集的重要性也因系列解读得以逐渐加强。考虑到观众教育背景水平的差异,《央视剧评》影评人在相对去除学理性、尽力摒弃观众难以理解的艰涩内容的前提下,将专业的学术理念用接地气、通俗、亲切的语言传递给观众,在大众接受和精英文化之间寻求平衡点,在普及之中逐步提高观众的影视文化修养。

《央视剧评》凭借其传统主流媒体的身份和耳目一新的话语体系,弥补了央视电视剧评鉴在专业平台发声的缺位。其汇聚总台制作人、文化学者、影视从业者,着重对剧集文本进行挖掘与思考,并将其放置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进行有归纳性质的总结与定位,直指影片优劣,格局开阔,反思有力。

(三)观照重要时间节点,探索多样表达形式

在媒介内容繁杂、受众需求多变、网络评论内容日趋分散化的语境中,主流媒体作为承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权威载体,兼具“国家”身份与“公共空间”的双重角色。因此,《央视剧评》通过设置节日“公共议题”进行信息和意义的传递交流,不仅有助于整合社会价值观念、实现媒介的社会价值,还能彰显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央视剧评》上线以来,对记者节、世界电视日、中国梦想日、国际消除针对妇女家暴日等鲜少被关注的节日给予审视,不仅弥补“节日仪式”影视评论缺失的遗憾,还通过“节日仪式”使“节日限定”影视剧走入观众的视野。例如,记者节对于新闻社群乃至电视行业来说都是一个仪式性和周期性的“热点时刻”,《央视剧评》在记者节当天发出“记录真相,见证历史风云”的思考。评论从“记者”由西方至东方的诞生来回溯历史,给予“记者是世界的缝合者,是社会前行实践者”的肯定;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报道中国共产党、红军领袖及梳理长征脉络的《红星照耀中国》到中国记者披露“毒奶粉”“地沟油”等社会现实问题,给予“记者是时代记录者,是现代社会符号象征”的定义;从记者为获取事实真相而舍弃生命到冷静、敏锐寻找新闻事件,给予“记者是质疑的符号,是维护稳定的重要力量”的深思。不管是在父亲节思考影视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教育意义,在国际消除针对妇女家暴日探讨影视作品中家暴的缩影与反思,还是在世界电视日对未来电视行业前沿趋势的展望,《央视剧评》都是在特殊时间节点构建节日仪式,找寻着节日与影视的连接点,塑造节日视域下的角色模范,折射出影视行业深层次的行业意识、文化认同及集体记忆。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信公众号内容的表现形式愈加多样化,图文、色彩及排版直接作用于受众视觉感官,进而影响其接受心理。《央视剧评》恰当运用深度长评、热点短评、人物专访及视频化评论,在尽力调节屏幕阅读单一乏味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多种表现形式运用的可能性。例如,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播出后广受好评的背景下,《央视剧评》对该片导演张同道进行专访。《央视剧评》在访谈中提出了“为何以‘故乡’为核心”“为何甄选这六位作家”“如何把这些作家和他的作品以及故乡结合起来”“拍摄莫言对中国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是如何构思表达的”“拍摄本片最大的体悟是什么”等问题,而后将导演张同道的受访语录去除口语化表述,融入《<文学的故乡>:探寻中国当代作家的精神花园》影评文章中。富有专业性的剧集评论文本和访谈内容的堆砌,满足了读者的在场感和参与感,也避免了言语修饰、观点整合之后的话语差异。《央视剧评》邀请作品创作者畅谈创作以解观众之困惑的人物专访形式,不仅拉近了话语主体与受众的距离,而且在满屏皆是论点的文本语境中实现突围。

三、结语

在信息空前繁杂、受众注意力较难集中的互联网时代,《央视剧评》恰逢时机地出现,既有铿锵有力的权威宣传,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效果。《央视剧评》不仅可以引领或启迪观众充分吸收电视作品的文化养分,以丰富精神世界,弥补央视作品播出后剧集思想内涵难以有效发声的缺憾,而且能应对网络影评范式瓦解、标准失控的挑战,以“激浊扬清,以评为鉴”的宗旨树立融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风向标。

注释:

①[加拿大]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17.

②张遥.当代中国网络影视评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③庄志松,蔡加珍.省级卫视电视剧的全媒体营销策略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1):31-36.

④韩婷婷.产业化背景下我国电视剧批评的发展[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03):37-40.

猜你喜欢
总台影视
No.2 抖音成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持权转播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中的古典音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2021年赛事合作目录发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基于中国移动5G技术的4K超高清传送测试成功
从心怀诚意到心怀敬意——品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何盈作品集《于无声处》
35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获中国新闻奖数量居首位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对中国影视独特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