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凯昌
2022年10月1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广西的发展成就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祖国南疆的成功实践,是我国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生动缩影。①“成功实践”和“生动缩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各族人民长期以来贯彻民族政策、巩固加强民族团结等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极大鼓舞。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数据显示,2016年年末,广西常住人口中,有少数民族人口2185.32万,其中壮族人口1809.36万,分别占自治区常住人口总数的45.17%和34.40%。②广西在民族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先进典型、非凡成就,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新闻原材料。
新闻图片具有纪实、直观、形象等特点。一张精彩的新闻照片,能让受众有一种置身于现场的感觉。2021年4月28日,《广西日报》在刊登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的报道时,一版和二版各使用了一张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同参加三月三“歌圩节”民族文化活动的各族群众亲切交流的图片。从报纸版面安排来看,这两张新闻照片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爱护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诚挚之情,为整个系列报道起到了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作用。
近十多年来,在国内新闻业界的不断探索下,“图文并重”和“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逐渐成为国内各报社和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共识,新闻报道呈现“大图片”的崭新模式。广西新闻工作者拍摄了许多反映民族工作领域进步与发展的图片,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新闻图片的艺术层次和整体水准,为宣传党的民族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别具一格、有冲击力、有深度思想内涵的新闻图片仍然凤毛麟角。这在某种意义上降低和减弱了民族工作新闻报道的地位与功能。要想扭转目前的状况,增强少数民族图片在民族工作中的影响,笔者认为应该从四个角度入手。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③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其中壮族是广西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另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44个其他民族。④众多的少数民族人口、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承多年的民族风俗,为广西的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座永不枯竭的新闻“富矿”。摄影记者要想拍到精彩的民族工作照片,就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握其脉络、体会其精神、发现其亮点,并用其指导采访拍摄的全过程。
在信息化社会中,媒体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有关民族工作的新闻报道,对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河南日报通讯《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荣获一等奖。文章讲述了河南省开封市的马保东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的马奋勇20年交往中坚持诚信友爱、增进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让读者对“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话有更深刻的认识。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题词“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广西时指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民族团结、民族交融最成功的地方。广西是我国在民族工作中的美好缩影,是中国新闻界的有利资源之一。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群众、单位和行业之间的联系,充分了解各族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同时把他们积极的生活状态呈现在媒体上。
放眼望去,在网络和报纸新闻图片中,许多有关少数民族的画面常常呈现出单调的问题。例如农业方面,除了“春天播种、夏天护理、秋天收获、冬修水利”的四季歌外,其他影像寥寥可数。对于在民族地区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记者而言,将镜头聚焦到少数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是不够的,还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到新闻点。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全面收官,乡村振兴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状态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往往过于重视民族风情和文化,对于民族经济以及生活的新闻报道较少,报纸版面上大多是少数民族同胞载歌载舞的画面,缺乏深度和广度。
在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中,广西日报始终保持着正确舆论导向,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鼓励摄影记者拍摄生动鲜活的图片,用更多的版面去表现少数民族群众在民族团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多年来,对民族工作的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广西日报记者编辑的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他们推出了不少优秀的民族工作稿件和图片。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毗邻南宁火车站繁华路段,有汉族、壮族、维吾尔族等19个民族的群众,其中少数民族群众约占30%。社区各民族群众之间交往密切,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这里碰撞、交融。发现这个新闻线索后,广西日报精心策划,组织精干采编力量推出了系列报道,得到了受众的好评。
近些年来,广西日报领导层多次在采编会议上要求,记者和编辑少拍少用少数民族进行传统农业生产的图片,更不要安排少数民族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摆拍照片,而是要打破固有思路,拓展图片拍摄和选用的覆盖面,多从工业、商业、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根据新闻规律进行摄影创作,从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变化中筛选、提炼、抓住好新闻,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人物。
少数民族新闻图片是体现时代变幻,抓住受众的重要元素之一。只要我们重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所关心的、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以此拓展少数民族新闻摄影的选题,民族地区的新闻摄影就能大有前途。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闻工作是反映民族工作进步的重要工具。对于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发展,我们理应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关注。
新闻图片的魅力体现在记者在拍摄过程中捕捉到的典型时刻的图像,如果不能抓住其中的典型性,就和普通人的生活纪念照没有区别。笔者认为,让新闻照片去反映不断反复出现的题材,难以发挥其瞬间定格的长处。要想在少数民族新闻摄影报道中拍出好作品,一定要选择好题材,好题材一定要围绕“变”字下功夫,通过“变”字诠释我国的民族工作。
在拍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变化的时候,摄影记者能在现场将其最有代表性的瞬间定格,才能拍出最能打动受众的照片。广西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的传统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京族“哈节”等。每当到此类节日时,少数民族同胞们都会身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举行盛大热烈的欢庆仪式。此类图片属于新闻照片的范畴,但就如前所述的农业“四季歌”一样,看了让人提不起精神。对于一位摄影记者来说,拍摄一幅图片并不困难,但是要想得到一张让人印象深刻、有社会意义的照片,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近年来,少数民族同胞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都与新时代相融合,并产生了各种变化。这就是具有形象性特点的新闻报道主题,摄影记者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这些变化,才能让创作蕴含新的领悟。
以壮族“三月三”传统节庆采访为例,壮族同胞们喜欢以唱山歌、抛绣球、打糍粑、抢花炮等方式欢庆节日。记者和通讯员也喜欢拍此类照片交稿,从而形成千图一面的现象。笔者观察到,从节庆活动中反映壮族同胞生活新变化的图片更能让编辑眼前一亮,从而占据更重要的版面,比如在活动现场网络直播销售农副产品、民族文化创意手工艺品制作、民族服饰走秀等图片。广西日报把每年壮族“三月三”作为重点报道内容之一,除了着重突出民族传统元素外,还把民族传承、群众体育、风情旅游、特色消费等元素融入其中,多方面生动地折射出民族地区的巨大变迁,受到读者的好评。
近年来,随着新闻摄影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涌现了不少反映少数民族地区长时间发展变化的优秀摄影图片。从2012年到2022年,新华社广西分社摄影记者黄孝邦用10年的时间,拍摄出《瑶山蹲点影像日记——那山,那少年,那十载》影像专题,记录下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小学和学生的变化。生动鲜活的照片配上准确而温暖的文字说明,构成了一幅瑶族同胞脱贫攻坚的历史长画卷。
与普通的生产生活类新闻图片不同,民族地区的新闻摄影作品有其针对的特定对象,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均和少数民族相关,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和地域性。要想拍到最鲜活、最生动地反映少数民族同胞生产生活发展变化的新闻图片,就必须走到特定区域——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如果摄影记者不深入壮乡、瑶山和苗寨等地方采访拍摄,不与少数民族群众打成一片,不对他们的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就难以挖掘出好的题材和角度。少数民族同胞有着鲜明的生活习惯、劳动方式、文化传统,其服饰、居住环境和生产场所各有特点,了解和尊重这些习俗,才能拍出反映少数民族群众真实生活的照片。
在对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中,不仅要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还要注意表现其独特的鲜明特征,也就是要体现民族特色。土瑶是我国瑶族的稀有支系,分布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和沙田镇的6个行政村24条山冲中。由于当地土地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土瑶聚居的深度贫困村是广西当时深贫地区的“贫中之贫”。
2018年,笔者首次到访土瑶村寨就被那里的贫困落后震撼了。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2019年,笔者两次回访此地时,看到瑶族同胞们已经开始住上新房、用上智能手机,有的还开办了黑茶加工厂。看到这些令人欢欣鼓舞的场面,笔者便兴奋地拿起相机,拍摄他们采集制作黑茶、编织手工艺品、建设新房子等照片,拍摄《深山土瑶脱贫路》图片专题。
笔者认为,摄影记者的采访是由其主体自觉的创作思想所表现出来的行动。记者本人既要有主动的创作意识,又要时刻对自己的构思进行优化,要在瞬息而过的拍摄中快速掌握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提取重要的新闻素材。
在村寨拍摄《深山土瑶脱贫路》的图片时,镜头所拍摄的内容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的画面,内容过于单调,必须马上调整拍摄思路。笔者问村干部:“孩子都到哪去上学?”村干部介绍说,扶贫先扶智,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区里把他们接到了城区中学的土瑶专班就读。笔者立刻驱车来到学校,正巧碰上土瑶娃们正在上音乐课,学习传统的瑶族歌曲和舞蹈。这不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吗?于是,这个图片专题里就出现了两张土瑶娃学习的照片,为整个组照增添了不少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少数民族图片可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报道增光添彩。在拍摄少数民族新闻图片时,新闻摄影工作者一定要用党的民族工作政策和理论指导工作,同时还得有角色意识,把自己“摆”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进程中,“摆”入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中,才能捕获一条又一条的新闻“活鱼”,为做好我国的民族工作不断添砖加瓦。
注释:
①(二十大受权发布)习近平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EB/OL].新华网,2022-10-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91 1584939479155&wfr=spider&for=pc.
②④民族[EB/OL].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0-06-19.http://www.gxzf.gov.cn/mlgxi/gxrw/ftrq/t1003601.shtml.
③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21-08-28.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