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传播视域下舆论失焦现象的动因及影响

2023-01-25 15:06徐义茹
视听 2022年12期
关键词:舆论现象受众

徐义茹

“舆论失焦”在后真相时代的媒介环境中已经是一个屡见不鲜的词汇,前有“江歌案”事件中部分网民沉浸于对刘鑫的道德评判而忽略了对杀人凶手陈世峰的责任追究,也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群众对成都女孩确诊后并未投以关注与同情,而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女孩的流调信息,后有唐山打人事件中部分网友将对于施暴者的愤怒迁移至当时事发现场的非当事人身上。所谓的舆论失焦,可以理解为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受众在针对舆论事件发表观点时常常出现一种偏离主要事实讨论的不良现象。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某一方的舆论不再占据主导的地位,舆情的演变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以至于舆论偏离事件的根本性问题并偏向情绪化的一种舆论表达。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虽然能够促使媒体挖掘报道的角度,加快揭露事件原委,但大多数时候,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不仅造成了舆论焦点的转移,甚至引发网络暴力,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在其《弱传播》一书中提到,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与舆论世界之中,舆论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逆世界,简而言之就是现实世界中的强者占据优势,而舆论世界的弱者占据优势。同时,这本书也提到了舆论世界弱传播假说的四大规律,即弱定理、情感论、轻规则以及次理论。虽说舆论失焦现象中人们的目光已经离开了事件的根本性矛盾,但是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也离不开人们的大量关注以及聚焦。所以,从弱传播视角深入讨论舆论失焦现象的动因也比较合理。

一、弱传播视域下舆论失焦现象的动因

(一)弱势群体的舆论优势

弱传播理论假说将舆论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区分,认为现实中的弱势群体就是舆论中的强势群体。突发事件发生所带来的舆论议题使得受众在信息还未明确之时便对舆论主体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进行划分,在事实之初对舆论主体的强弱进行主观推断与评判。实际上,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弱势群体是舆论传播的天然盟友,在现实世界中占据优势的强势群体较难获得舆论的支持。《弱传播》这本书认为,女性是舆论场的主场选手,也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因此许多舆论事件发生时,若舆论主体中存在女性,舆论常常将女性推崇至高地接受受众的评判,也恰恰因为其形象的羸弱,女性会获得较多的舆论保护。如在许多以家庭暴力而被群众关注的事件中,女性群体和未成年人的弱势地位使得对立方常常引起网友的热议与讨伐,而忽略了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若真相确实为家庭暴力或性侵,展开对女性或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对侵害者进行法律制裁是必然的。然而在一些情况下,部分群众只聚焦于事件中的弱势群体,而忽略了事件性质本身以及后续发展,由此产生了舆论失焦的情况。这种失焦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女性或未成年人群体在舆论场中易处于舆论优势,部分群众的言论讨伐与支持缺乏理性的认知,既容易将弱势群体推向舆论的高潮,也容易忽略事件本身,过度关注主体性别,从而导致现实情景中的弱势群体成为舆论现象中的强势对象。

(二)情感主导的舆论导向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世界往往呈现出一种景象,即先有情绪,后有事实,先有结论,后有真相。舆论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网络受众在追求真相的基础上更加追求情感上的共鸣。一方面,网络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网民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网民在判断舆情事件时更容易将感性情感放在理性认知之上;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世界匿名化的存在,许多网络用户在发表舆论意见时缺乏理性的思考,更多地将自己的私人情绪发泄于事件之上。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表明,当人们进入群体时,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欢迎就会加入进去,当发现自身的观点无人理会时则会保持沉默,久而久之则会使舆论关注多数派的意见而忽略少数派的意见。弱传播理论认为,舆论是不讲道理的,很难用理性来建构舆论世界,大多数的舆论都是通过极端情绪占据上风,情感导向主导着舆论导向。这种行为的出现也可以解读舆论事件中许多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2020年7月,杭州一女子取快递时被便利店店主拍下照片并造谣其出轨,店主编造的内容不断被转发与传播。事件一出,事件主人公不仅受到网民诸多谩骂,还因此丢了工作,出现了精神问题。部分网友在不知真相的情况下,本着对第三者插足的痛恨而对该女子的个人信息进行散布与网暴,即使在事件真相披露之后仍对主人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在数字媒体环境下,很多网友秉持着法不责众的想法,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对舆论事件进行讨论,即使讨论的焦点已经偏离了事件的本身,或者说他人的个人信息本不应该是舆论关注的重点,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沉迷其中,无法拥有正常的判断能力,而是用情绪代入事件本身。

(三)轻重倒置的舆论议题

舆论世界似乎并不重视现实世界的“重力逻辑”,现实中无足轻重的问题在舆论场中可能会成为焦点。①弱传播理论认为,在舆论世界中,越轻的东西越好传播,舆论是表面的世界,越轻的东西越容易涌达到表面。网络媒介的崛起使网络世界充满了复杂性与私欲性。部分舆论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充满了功利化、低俗化的意味,一些网民甚至存在侵犯他人隐私的违法违规行为。这种以侵犯他人权利博取舆论关注和引发舆论讨论的行为常常使得舆论事件的焦点从事件的根本性问题上挪开,利用部分网民的窥私欲来博取关注。普通的舆论议题很难在众多的舆论事件中脱颖而出,而较为“轻”的话题很容易因其特殊性聚焦舆论力量。在河南洪涝灾害发生期间,许多明星纷纷捐款。这本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好事,然而许多网友将目光聚焦于明星所捐数额的比较上,一些网友刷屏论证自己偶像的捐额数量高,也有一些网友谴责未捐款的明星。在此类突发事件中,真正值得关注的本是灾区的现状以及现场救援情况,然而网友过度地轻重倒置,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聚焦于功利化的违规行径。大众传播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十分快,公众人物时常处于舆论的漩涡之中。因公众人物身份的特殊性,网友对其自带的“轻”话题也格外关注。类似的娱乐话题和个人隐私也成为了“轻”话题,使得舆论失去其原本的焦点,向偏颇的方向越陷越深。

(四)主次颠倒的舆论风潮

邹振东教授认为,在舆论世界里,分布着主流舆论、次主流舆论、弱主流舆论、外主流舆论、逆主流舆论和反主流舆论等舆论形态。在舆论形态的谱系中,主流舆论是最不活跃的舆论,次主流舆论是最活跃的舆论。其通俗的表达是:主旋律传播最不容易。②主流舆论是指在社会传播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往往可以被主流媒体、政府机构采纳,以及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关舆论话题。这类舆论话题一般较为郑重或者规范化,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很难获取受众的关注,因此传播起来相对较为困难。逆主流舆论则是有悖社会发展的反面言论,在舆论的交锋过程中很难被大众接受。因此,那些处在主流舆论与逆主流舆论之间的次主流舆论就获得了传播的优势。所谓的次主流舆论则可以理解为小小的叛逆,即与主流舆论在大体上呈现一致的趋势,但是在主流舆论的基础上表达出小小的异见。当舆论事件发生时,媒体或许会从舆论主流议题的分支上寻找舆论话题,随即引发舆论的热潮。2022年6月,唐山烧烤店一群男子殴打女孩的视频在网络引起热议,施暴者的恶劣行径确实十分令人愤怒,不严肃惩罚难以平息群众怒火。该事件的中心议题本应是对于施暴者恶劣行径的谴责,以及被打女孩的受伤情况。而在事件的发酵过程中,网友将目光放在现场未出手帮忙的目击者身上,甚至恶意散布涉事烧烤店老板娘的个人信息、店铺地址,使其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在舆论事件中,舆论焦点的偏移常常使得次生舆论话题超越主流舆论话题并占据主导地位,舆论失焦现象也随即愈演愈烈。

二、舆论失焦现象的影响

(一)挖掘报道角度,揭露事件原委

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并不代表其完全脱离主流舆论的道路,而是在主流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其他次生舆论议题。在当下的网络信息洪流时代,媒体在进行信息推送时很难等待事件水落石出后再进行报道。为了占据舆论的主导权,许多媒体采取边挖掘边报道的方式。事件发生以后,受众开始展开舆论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确实会出现舆论失焦现象,但是这种舆论失焦也恰恰从某种程度上来反哺新闻媒体的报道。新闻媒体根据网民所关注的舆论焦点,针对事件本身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索,可以更好地寻找出报道的新角度。

还原事件的真相就如同剥洋葱一般,只有将洋葱一层一层地剥开,才能越来越接近事件的真相。新闻媒体在存在借鉴意义的失焦方向挖掘,可以从多方面寻找到事件的关键所在,为大众呈现出真实且存在价值的事件原委。同时,舆论中不符合主流舆论的观点也会在真相浮出水面以后被真正地打败,使得舆论的焦点回归正轨。

(二)舆论焦点偏移,媒体引导削弱

任何事件的影响都具有两面性。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可以给新闻媒体带来报道的新角度,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舆论失焦现象带来的首要表现就是舆论焦点的偏移。舆论的导向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于舆论事件的关注方向,这种关注焦点的偏移可能会导致媒体忽略新闻事件的真相,也可能使得媒体在进行舆论引导时削弱自身影响力。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一位受众都具有发表言论的权利。但是,这并不代表每一位受众所发表的言论都是正确的。因此,整体社会舆情风向的正常运转仍然需要主流媒体的正确引导。

过度的舆论失焦会使得社会的舆论导向发生偏移,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下降,一些用户对于媒体的报道不再“买账”。在舆情危机到来时,整体的信息报道与舆论生态环境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主流媒体需要对已经偏离主流舆论的信息加以把控。

(三)占用公共资源,引发网络暴力

舆论失焦现象的背后是权威信息发布渠道的缺失或者受阻,网络媒体平台技术的弊端以及受众权利、心理和情绪等因素的作用。这种受制于受众心理和情绪性因素所生成的壁垒,使得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无法实现通融,媒体宣传报道也变成了自说自话,无形中占用了媒体的社会舆情处置资源,浪费了媒体人员的信息资源。③新闻媒体的信息平台以及资源空间都是有限的,这种媒体失焦所带来的资源浪费使得公众在未来接收信息时出现窄化的趋势,以及对于舆论事件的判断能力出现偏极化的结果。

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受众不关注舆论事件,而是受众从次生舆情的角度开始关注事件。受众在对事件进行关注的同时,自然对于舆论事件的主人公产生舆论监督的作用。这种监督一旦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则可能会对舆论事件主人公构成网络暴力。同时,舆论焦点的偏移使得次生话题和轻话题更容易被传播。这种传播在无形之中变成对于一些私人领域的侵占,而这些过度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失焦就会引发出网络的暴力行径。网络暴力点燃了不良的社会情绪,从某种角度上激发了社会的潜在矛盾。

三、舆论失焦现象的应对思考

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不仅缘于受众从次生舆情的角度开始关注事件,还缘于受众对于舆情事件的关注已经脱离事件的根本性问题。这种不良现象的出现并不能归结于某一方的问题,而是舆论观点交融时多方观点之间流通不畅、沟通不足、理解能力不够所造成的。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抑或是受众本身,都可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理应在面对舆论失焦问题时承担相应的责任。

就政府而言,政府应当增加舆论调控的能力,加强网络问题的治理。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往往会引发群众对于社会事件的不满,进而激发潜在的社会矛盾。政府在进行舆情监控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角度认知受众的舆论需求,在保护受众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对于社会中所存在的故意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加以制止。同时,当舆情失焦现象出现难以把控或者过分偏移的情况时,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增加舆论的调控能力,将合理的信息与舆论情绪传递出来,把个人的偏颇情绪等相关的舆论失焦现象遏制在萌芽状态。此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舆论失焦现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政府在保证网络积极发展的同时,也要对网络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或者政策进行把控,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媒体在网络舆论失焦现象中可以理解为牵引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受众最初了解舆论事件都是来源于媒体。新媒体的崛起常常使得传统媒体的发展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面对突发舆论事件时要把握好度,切勿为了获取关注而将舆论事件中的次生话题与轻话题故意放大,使得受众在信息把控时失去焦点,衍生出不必要的舆论风潮。一方面,传统媒体要持续在舆论场中占据主阵地,通过速度和真实性来把握舆论的导向,使得整体的舆论导向不失去焦点也不过度偏移。另一方面,新媒体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理应认清自己的责任与态度。一时的关注不是永久的关注,只有真正获得受众的青睐与关注,才能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中做一棵常青树,才能真正地在舆论信息的把控中获得尊重。

受众作为舆论失焦现象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应在众多的舆论事件中吸取教训,争取做到遇事不盲从、不跟风、不急于站队,保持理性,让子弹多飞一会。舆论失焦现象的出现其实也可以说是网民的舆论狂欢,他们在舆论之中迷失了自我或者失去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导致舆论的导向向他方转移。受众应当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能力,理性地应对舆论事件中偏激的观点与导向,把握好自身的舆论应对能力。随着互联网传播速度的加快,在很多舆论事件中,影响受众的不再是舆论事件本身,而是网民的态度和自身的情绪。因此,受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四、结语

大众传媒时代,舆论失焦的动因是十分复杂的。从弱传播视角对其深入分析,可以从另一视角探析舆论失焦现象在当下媒介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舆论失焦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群众意见的表达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舆论失焦现象发生时,无论是媒体还是受众,都应合理地把控自身的责任与媒体辨别力,减少网络暴力与侵犯他人隐私等不良行为,打造一个全新的舆论环境,避免舆论失焦现象带来的悲剧。

注释:

①齐宇轩.弱传播视阈下的舆论失焦与矫正路径——以“成都确诊女孩事件”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03):11-13.

②邹振东.弱传播:舆论世界的哲学[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

③戎宁.网络传播时代舆论失焦现象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舆论现象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