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百病皆生于气”理论探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机变化

2023-01-25 09:13袁媛杨娟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55000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贵阳550003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23期
关键词:心气血脉肾气

袁媛,杨娟(.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3)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利用缺陷所引起。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是导致过早死亡、残疾和经济损失的最普遍的流行病之一,而且,也是全球发展的重大威胁[1]。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一系列并发症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虽然目前我国糖尿病的知晓率、控制率、以及治疗率有一定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2]。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常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大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大血管病变,如脑卒中、冠心病、下肢动脉硬化、坏疽等,约占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75%[3]。大血管病变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4]。其机制可能与糖脂代谢紊乱、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血管内皮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5-6]。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西医治疗主要有调节血糖、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抗氧化应激以及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7]。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在中医学可归于“消渴脉痹”范畴,依据临床表现不同又可按胸痹、中风、脱疽、眩晕等疾病论治[8],中医中药在治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方面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不但能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病程,减轻患者病痛的折磨,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还能减少巨额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本文从“百病皆生于气”的中医理论入手,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诊疗提供中医思路和依据。

1 消渴致病,莫过于气

“百病皆生于气”理论首见于《素问·举痛论》篇,黄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此“气”,泛指人体气机失常的各种病理变化,该篇阐述了在内伤情志、外邪侵袭、劳倦过度、饮食失调等情况下,出现的九种不同的气机变化的情况。该理论深刻地阐述了无论是六淫邪气,还是精神因素等情志致病,其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气机紊乱。中医学继承了古老的哲学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气也贯穿人体整个生命过程,是机体活动得以维持的物质基础和标志,人体生理活动亦是以气机运动为基础的。气为一身之大主,足则顺,疲则涩,旺则振,萎则短。气的运动正常,则脏腑、经络、组织功能正常,气的运动失常,则百病随之而生,气的运动休止,人体生命活动也将终结。

消渴为病根于气。糖尿病在古代中医学被归于“消渴”范畴,《素问·奇病论》指出: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转为消渴。”对其病理及病因病机做出了阐述。《黄帝内经》指出消渴之病因由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内生郁热,煎灼津液,以及情志郁怒化火,造成全身气血津液的变动,先天禀赋不足、元气亏虚是消渴发病和转归的最重要因素,而气和津液的病理改变是发病的始动环节。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属于中医“消渴”之变证,属消渴脉痹一病。清代王清任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该理论指出其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元气不充,五脏失养,加之后天饮食失节,情志变化等因素导致气机升降出入紊乱。消渴日久,本元虚损,久病入络,气血阴阳亏虚,气虚则血液瘀阻,血虚则脉道不充,阴虚则血行滞涩,阳虚则固摄无权,瘀血留滞,脉道不利,发为消渴脉痹;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人之脉者,乃血之隧道也,非气使则不能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展至后期,气津亏耗,阴阳不交,瘀阻更甚,脉道不通,甚则有性命之虞[9]。

2 脏腑之气变动致病

消渴是由于先天不足、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劳欲过度、热病之后等因素导致的病证,而病机可归为本虚标实,本虚有气虚,也有阴虚,气阴两虚是消渴病之根本病机。而标实则为消渴并发症之大小血管病变,因其消渴日久,气阴两虚,血脉瘀滞,血液运行不畅,血滞阳微,故并发血管病变。《灵枢·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指出该病病机在于五脏柔弱、正气亏虚。中医学强调五脏整体观,临床上各脏腑功能的虚实变化均会导致疾病的产生,故而各类脏腑的“气病”皆可导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2.1 心气失常,血脉不行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主血脉,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输注全身,疾病的病机关键为血脉运行受阻。《灵枢·五变》中阐述了“血脉不行,……故为消瘅”的病机学说,明确指出消瘅的病机与“血脉不行”有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小为消瘅”,心脏微小之脉,乃精气不足、阴血亏虚,引起消渴病,此为最早认识到心与消渴病密切相关。《素问·气厥论》指出:“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指出上消的原因在于心。即“心气”亏虚而传于肺,心虚肺寒所致的多饮多溲的病证。《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饮食水谷在胃中腐熟消化,通过脾气散精转输水谷精微物质,流注于心,贯通经脉,营养全身。胃的受纳腐熟功能需得到心气的濡养和心神的主宰,才能健运不息。若心气不足,不能濡养胃气,致胃肠功能紊乱,则会出现多饮、多食易饥、多尿、大便溏泄、便秘、疲乏、消瘦等消渴的典型症状。而心肾两脏水火既济,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维持心肾功能的协调。若心气心阳亏虚,不能制约肾水,肾水泛滥,继而出现小便频数等症。《医砭》记载“子和谓心火太盛津液枯涸,在上则为膈消……则心自焚而死矣……”说明消渴一病发展到后期,最终因心受病而不治[10]。可见无论消渴病因如何,最终皆归于心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于脉中。心之气血阴阳虚衰皆可致瘀,逐渐发展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2.2 肺气失常,治节无权 《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余者为溲。”肺居华盖之项,其宣发肃降脾转输之精微,布精犹在天之雨露,滋润五脏,洒陈六腑四肢百骸及肌肉皮毛,流贯诸经上下九窍,广沛群生。一旦肺的功能失常,则一身之气会因清气的减少而出现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正气虚衰。若肺气亏虚,输布治节无权,则津液直趋膀胱而成小便排出体外,由于水津排出增多,故有口渴多饮,虽饮水多,却终不得用。肺主一身之气,却为娇脏,布精泽众或太过未及滋化或邪乘不得行令,致水谷精微或郁滞血脉,致血行不畅、脉络瘀阻,故而发为血管疾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天气通于肺。”且“肺朝百脉”,全身气血津液均经过百脉汇聚于肺,在肺内进行气血的融合与交换,是气血的枢纽,同时,肺气宣发肃降,将精微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若肺气不利,脉络中气血运行失常,血行无力或血液瘀滞,均导致血管病变的发生。

2.3 脾气失常,气血乏源 脾乃后天之本,《医方考》曰:“夫脾胃者,……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脾胃者,居中焦,渗灌气血,化生精微充养人体,为气血生化之源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消渴一证,皆起于中焦而极于上下。”指出饮食不节,脾气受损,运化功能失司,纳化皆失其常,水谷精微不得正常运化,精微布散失常,形成消渴病。过食肥甘厚腻,致脾气壅滞,按五行生克之道,土克水,脾土壅滞则消烁津液,则出现口渴多饮等证。中州健运,脾气旺盛,则四肢血脉得充,肌肉得养。反之,脾气虚弱,脾土不固,不能统摄血液,致使脉络瘀阻,血管受损,导致消渴脉痹。正如清代沈目南注解的《金匮要略》云:“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脾土不固,不能统摄血液,致使脉络瘀阻,血管受损,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其次,脾气虚弱,气血乏源,脉道不充,则血管病变亦随之出现;脾气主升,脾气虚弱则中气下陷,中医取类比象,血脉如海,瘀血凝而成块则重浊,重浊则沉降,体内之瘀血沉降于血脉,如《读医随笔》曰:“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故而终成血管疾患。《素问·厥论篇》提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的生理功能为转输水液,若脾气失常,运化失司,聚湿生痰,水湿痰饮,阻滞气机,气机阻滞,则血行不畅,发为消渴脉痹。

2.4 肝气失常,气失条达 《灵枢·本脏》指出:“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最早提出了消渴病与肝的关系。肝为风木之脏,变动不居,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疏通气血津液。若肝失疏泄,可致气机紊乱,致津液运化失常。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肝阴、肝血是维持肝主疏泄功能的内在物质基础,而肝阴易亏,肝阳易亢,肝失疏泄,气郁化火,必先损耗肝阴,肝阴亏虚,津液枯竭而燥,消渴必作。肝气失常还可影响血液及津液的运行。肝藏血,储存血液及调节血流量,肝气失常,肝藏血功能紊乱,一则血溢脉外,一则脉道不充,均发为糖尿病血管病变。

2.5 肾气失常,气化无权 《医林改错》论及“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肾气为人身元气之根,元气不足,温化推动无力,血则瘀滞脉中;肾为水脏,肾主水,《医碥》中说:“精髓血乳津液泪皆水也,并于肾。”肾主水,司开阖,肾气主持和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体内津液的运化过程,皆依赖肾气蒸腾气化,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又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事过度,致令肾气虚粍故也,……肾燥则渴”,肾气不足直接影响体内津液的运化,发而为病。若肾气肾阳亏虚,蒸腾气化失司,或固摄失职,便可出现小便频数,或尿中浑浊脂膏。肾虚日久,导致阴阳俱虚,气血运行失常,血溢脉外或瘀血阻滞,发而为病。

2.6 禀赋运气,犯于太岁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岐伯曰:“六气五类,有相胜制也,……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人是自然的一员,与自然相应,人体五脏六腑合于自然界之四时阴阳,人的生长发育、疾病盛衰皆应时而化,天人相应[11]。《素问·宝命全形论》述及:“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应天地之气而生,从出生时起便秉承天地四时之气相同的特征,且这种特质会伴随终生,并在“天地动静,五行迁复”的影响下呈现出相互制约的生理病理状态。《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认为五运“不当其位者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明确六气“非气化者,是谓灾也”,因此,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皆会受到五运六气的影响。消渴脉痹者,营卫、气血、津液不行,血脉痹阻故也。然同一消渴病,在不同的司天中,其病机会随着司天气化之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病理现象[12],《素问·气交变大论》记载:“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因此在木气太过之时,肝气盛,肝盛则克脾土,造成脾气亏虚,消渴易发;而当太土主运之时,《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病腹满溏泄肠鸣 …… ”这是因为土运太过,则湿气大盛,湿盛则困脾,气虚之人脾气本亏,湿盛则更加重脾脏的负担,导致脾虚症状的进一步加重,则消渴病情更甚[13]。

3 消渴脉痹为病,治之以气

①调心气以通利血脉,心气耗伤则致心气不足,或血脉不利,则心气不行,当益气养血和营以治疗心气亏虚。②调肺气以利肺扶正,调畅肺主气行水的治节功能,使肺的功能正常运行,从根本上达到气血调和的目的。气血旺盛则正气充足,正气充足则病邪不侵。③调肝气以枢利气机,因肝木喜条达而恶抑郁,然肝气每多郁滞,郁久则气耗,木郁为气郁之始[14],故治以疏肝、养肝、升发条达肝气为宜,疏肝解郁以推动气血津液运行,气畅则血行,行气而通痹。④调脾气以斡旋气机,脾胃位于中州,在三焦中属中焦,脾胃为三焦气机升降之枢纽,斡旋气机,五脏六腑安和[15]。⑤调肾气以温化元气,肾藏精,精化气,肾气得充,水液得以温煦、气化;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于内,蛰藏先天之精,为生命提供原始物质基础,若元气亏虚,天癸涸竭,无力温阳化气,疾病由生。因此从肾论治消渴脉痹的重点在于认识肾气亏虚,无力化气乃是根源,论治时把握补益先天肾气。⑥调人气以制宜岁气,五运合五行,而六气亦合五行。在论治时应做到“三因制宜”,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4 小结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然成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糖尿病的病机是多元的,糖尿病不同证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病机表现,然百病皆生于气,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亦然,消渴脉痹源于气病,与五脏气机失调相关,治疗时当恪守病机,以调气为轴,贯彻始终,谨守五脏气机的调和,综合考虑,从整体论治,以期病瘥人安。

猜你喜欢
心气血脉肾气
松龄血脉康胶囊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张家界: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新的篇章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血脉里的眷恋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
各年龄段患者应用金匮肾气片处方分析
“心气”不够要懂慢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