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飞
嘉峪关市教育局(甘肃省嘉峪关市 735100)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高效深入,当代教育渐渐摒弃了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校方不再作为学生教育的单一主体存在。转变为教育的纽带和桥梁。信息技术时代全面来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拥有全新环境,只有更好地实现家校协同共育,才能保障育人工作高效完成,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地成长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更多的成就感,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为了让学生获得更佳的教育,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紧密团结起来,有序分工,让家庭和学校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主战场。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必须对家长资源给予广泛关注,实现家长资源的高效整合,想方设法调动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家校联合教育共同体的顺利建成,家长真正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还应当为学校教育提出建设性意见,使更强大的教育综合实力顺利形成。
对于家校协同共育,没有形成统一的释义,最具代表性的是艾普斯坦从狭义层面给出的定义以及吴少平等从广义层面给出的定义。根据艾普斯坦的认识,家校协同共育依托校方和家庭掌握的资源所进行的全面、深入、融合互补的教育模式。而根据吴少平的认识,家校协同共育属于协同教育的基本范畴,在协同教育过程中,与教育关联的要素均属于其中。家校共育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家庭,还包括社会群体等众多力量,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更加完善地协通过教育体系,保障广义层面的家校共育模式的顺利建成。
对比传统的学校教育,家校共育模式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深远,也正是由于此,才备受学者的广泛关注,围绕信息技术背景下家校协同共育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结合家长、学校在家校协同共育过程中的参与状况,完成家校协同共育模式的细致分类,主要分为下述三大模式。(1)传统家校合作教育模式,通过家长会、联系手册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2)家长参与到校方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该模式对家长参与热情的调动作用更为显著。(3)通过家委会的方式,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事务。这种模式使得家校合作的深入提升,家长参与热情高涨。还有研究人员将家校共育模式细分为家作为主体以及学校作为主体两大类。以家作为主体的家校共育,关注家庭教育活动的展开,这样的教育模式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适用性更强。当然在资源充足的基础上,配合教师给予学生更全面的指导。而以学校为主的教育模式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家长围绕学校教育展开教育,例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等等,这一模式对于任何年龄层的学生均适用。无论单独使用哪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与不足,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统筹考虑学生实际,灵活选择,强调这两大模式的有机整合。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泛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使得信息传播与共享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凭借自身的使用优势,得到人们的支持与认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家校协同共育中,对于现代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明显促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家校协同共育,使得师生关系获得改善,强化亲子互动,拉近亲子关系,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高效提升奠定基础。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工具,实现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高效互动、沟通,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反思传统家校协同共育中,家长与老师的交流互动开展效率不佳,主要是受到时间、空间等多重因素的干扰。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相当短暂,取得的效果也微乎其微,这就使得家校协同共育机械地流于形式。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打破传统家校协同共育的僵局,保障学生成长轨迹的记录工作全面、细致的展开,在此基础上做好学生学习行为的阶段性分析工作,结合分析结果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对策,三方合力,使学生朝着更加完善、优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共同成长的动力。因此,新时期开展家校协同教育工作,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提升家校协同教育质量,为青少年的健康全面发展增添动力支持。
保障家校协同共育成效,离不开健全组织以及完善制度的助力。但是当前的情况是,家校共育被制度缺失、组织机构不健全等问题困扰着。反思原因主要是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的组织体系缺乏。信息技术时代,家校共育往往通过家委会或者其他学校组织形式,全面、完整、有序地组织体系还没有顺利形成。家校共育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工作开展得相对混乱,导致家校共育效果远不如预期。此外,家校把焦点放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而对家校共育组织自身的建设工作与管理工作不重视,也使家校共育有效度大大减弱。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主动投入到家校共育活动中的家长仅有不到三成。这些家长的普遍认识是教育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家长只需要配合即可,所以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还有家长认为,义务教育的负责主体是学校,所以忽略了孩子的学习、成长、价值观。由于错误观念的影响,家长参与学校组织活动的抵触情绪较高,这对家校共育效果的增强显然不利。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学生、社会的共同配合,保障沟通深入到位是提升家校共育效果的关键所在。现阶段,家校沟通互动的主渠道是电话、微信、qq 等,家校之间,亲子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从而影响家校协同共育质量。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依托学校,认为学校为孩子的教育负全责,家长的身份是教育对象消费者,所以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认识不足。从当前互动方式来看,家长交流最多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的班级排名,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由于家长的教育理念缺乏全面性及长远性,导致信息技术在家校协同共育中发挥的作用不佳。
信息技术支持下,强调家校协同教育新路径的建设,需要校方主导完成共育立体网络的构建。发挥家校协同共育优势,让学生扮演好好学生、好孩子双重角色,明确角色规范及行为。这样一来教育目标的具化程度加深,家庭教育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程度也不断提升。在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配合下,学生与父母更好的互动沟通,形成独具个性化的家庭生活角色规范。此外,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后,又有了学生身份,通过参与校方组织的集体活动加深教育烙印。学校积极构建相关组织,在教委和学校两个层面完成对应领导机构的建成,助力家校更好的合作、沟通,确保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照进现实。学校方面,着力打造互联互动体系。班级层面,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丰富的社交工具来提升家校协同共育成效。建立家校联系的网络社群,例如为微信群、钉钉群等,实现家长-教师-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家校间的联系、互动、交流更为频繁、深入。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加持,家校协同共育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畅、高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一改传统教学方法,使家校协同共育的途径不断拓宽。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班主任老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互动。借助网络社群,将作业目标、任务传达给家长,让家长监督孩子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与此同时,注重学生思想状态的优化调整,帮助其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开心学习。通过微信群向家长明确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监督、指导学生,讲述帮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的好对策,促进家长自身能力的高效发挥。同时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以及课堂表现不好的方面,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双方研讨高效解决对策。
伴随着教育改革工程的深入,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是不少家长对于教学策略的了解程度有限,同时也不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从而给家庭教育的精准展开带来了困难,影响家庭教育效果。与此同时,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参与校方组织的家校活动的时间有限,从而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顺利展开。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老师充分依托信息技术,促进更多家校合作机会的营造。开展趣味十足的家校协同育人活动,使得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深入,三者之间保持良好互动关系,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促进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策略的形成,保障学生教育针对性指导工作顺利展开,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加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开始关注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试图从学生心理以及思想方面找寻突破教育困境的策略。特别是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家长工作压力大,无法给予孩子教育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班主任老师需要将这些主观因素考虑充分,结合家长时间做好培训工作,促进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将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有效的教育手段提供给家长,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深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发挥家长的典范作用,身体力行地影响孩子,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对工作的责任感已经为孩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只要将思想理念强化整合、润色,便可以在学生的思想深处有效植入,让学生接受更科学的家庭教育。因此,教师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合作,向交流群中不定期的推送优秀的教育资料,与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使家庭教育的作用尽可能地凸显出来。
首先高效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将家校共育全新理念推送给家长,为学生学习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安排专人打理微信公众号平台,校方选择主体发展规划为立足点,给予资金助力。微信公众号平台负责人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例如图像处理能力。音频处理能力、剪辑技术等,将互联网工具的视觉、听觉、互动效能发挥到位。还可以使用qq 等社交工具,以家校社群的方式完成家校共育平台的打造,班级学生的家长积极参与,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探讨孩子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问题,促进更加良好的共同学习式的家校共育氛围的营造,通过家校互通和家长间的高效互动,一改部分家长落后陈旧的家庭教育理念。应用钉钉、家校通等互联工具,实现教学互动的优化创新,为学生各科成绩的提升提供助力。教师在教学中展开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育工作,找寻深化教改的新路径,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更高质量的学习。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有效助力,广大教师和家长一定要转变认识,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打造高效家校协同育人平台,为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