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鹏
2022年9月中旬,读者任梦与深圳“图书馆之城”双向奔赴的故事[1]迅速传播,成为近年来又一个彰显图书馆价值的重要案例,在图书馆圈内外引发了热烈反响。这是一个关于“还书”的故事,涉及“图书借还”这一图书馆最普遍被社会大众所了解的基本功能。读者任梦即将离开深圳,却因疫情的缘故无法正常还书,便和图书馆员取得联系,最终成功还书——简单如斯。
但这又不仅仅是关于“还书”的故事。在“借”与“还”的背后,我们看到读者任梦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持续学习、自我增值,最终走上以译书为业的道路。她所译之书又被收入深圳图书馆丰饶的知识体系之中,为社会创造出一份新的精神财富。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知识从过去传承到现在,然后走向未来。我们看到书籍的世界亦如草木生长、日月轮回,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再后来的人,方能在树根处发现新的种子。投到历史的长河里,这只是一颗小石头,但毋庸置疑,又是图书馆以文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动写照,更是图书馆与读者共创价值、共造美好世界的动人案例。
从专业层面考察,“双向奔赴”案例指出了图书馆与读者“价值共创”的重要性。近年来,“价值共创”理论引入图书馆界,并作为一种新颖的视域展开了实证研究[2-3]。这一理论的核心要义是:服务的供应者已不再是其价值的唯一创造者,利用者的利用过程也不是纯粹的价值消耗行为,他们可以通过互动、体验等方式,与供应者共同实现服务的增值和价值再创造[4]。
价值共创视域下的图书馆工作思路,大体可归纳为三句话:图书馆的服务为读者而生,图书馆的价值因读者而定,图书馆的命运随读者而变。书籍的借阅和供给是现代图书馆体系建立以来最基础的一项服务,但只有围绕读者构建完备的馆藏体系、贴心的利用形式、专业的服务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书库中每一本图书的社会价值。“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图书馆五定律诚不欺我。
在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各项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图书馆事业也必须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更深层次、更为多元的需求。《“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强调要“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公共图书馆向‘以人为中心’转型,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5]。早年“书本位VS人本位”“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等议题的讨论已经为“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奠定了基础,而要进一步将这些理念落地,某种程度上,图书馆的定位需要改变,馆员的职责需要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双向奔赴”案例与“价值共创”理论带来的转型思路便是:要参与到读者的生活中去,更要让读者参与到图书馆服务的设计中来;要为读者提供主动式的服务,更要让读者拥有更多的主导权,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要加强品牌建设与营销推广,更要让读者成为图书馆服务/产品的反馈者、分享者与评价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服务的使用价值最终应当转化为一种情感的价值——要让读者爱上图书馆,也要让读者知道自己是被图书馆所爱的。“我爱这座城市,爱这个城市的图书馆。而我也高兴地发现,这座城市也爱我,图书馆也很爱我。”任梦在深圳图书馆完成“最后一次还书”后如是说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