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困境与路径

2023-01-24 21:55◎贾
职教通讯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贾 伟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属于课程的“育人”范畴;“怎样培养人”是教学手段,属于“教学”范畴。手段固然是为目的服务的,但明确育人目标,更能使教书育人从自发走向自觉,育人目标也更加具体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是融入课程教学过程的隐性育人实践,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丰盈精神世界的教育实现过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实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环节从细从实地落实。

一、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过程要讲究科学方法;其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要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从而让立德树人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为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实现价值观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中职语文教学需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育人功能,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一)人的发展的价值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表现着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审美等,蕴藏着真、善、美,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中职语文教材汇集着人类文化中各方面的知识,也包含着语文必须承担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思政内容,如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达济天下的理想人格、修身齐家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的做人品行、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等,这些都立足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学生正是因为这些课程思政元素,认识和发现了自我价值,发掘了自身潜力,促进了人格的完善。

(二)提升素养的价值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2]。因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既是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也是课程思政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学会感动与感激,懂得进取与奋斗,知道崇高与尊重,这是语文课程思政本身应有的内涵。

(三)文化传承的价值

我国数千年的文学史、文化史中,有着丰富的文学理论、教育主张和教育方法,其中,“文以载道”一说代表了中国文学“经世致用”的精神,可以理解为语文学习和思想教育的关系[3]。最早的“诗言志”不仅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还是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的抱负。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对人类的知识学习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更发展成为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主张。孟子认为,不仅要“诵其诗,读其书”,而且还必须“知其人”,更要“论其世”,这可以帮助学习者体味作品寄托的情感,把握作品传达出的内蕴以及认识一个全面的、动态的作者。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将文章的地位空前提高,其文本的思想性和价值性得到了极大地发展。韩愈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文以明道”,要求作家把提高道德修养作为创作的前提。由是观之,作为中职语文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体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课程思政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信念。

二、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中职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经典佳作,既表现在语言优美、文采斐然,又表现在感情真挚、思想深邃。这无疑是“课程思政”的良好素材。但透过学科教学的视角来看当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现状,目前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困境亟待解决。

(一)教学实施受制于任务的显性与隐性

我国一直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系列培根铸魂的教育实践以实现价值引领的作用。学校德育部门推进活动育人,教务部门实施思想政治课程育人,并辅之以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成长教育等,形成了完备的“三全育人”的体系,彰显了我国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本质。然而,这种由管理部门推进的专门化的思政教育的效果虽是显性的,但其也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课程思政是管理部门任务的错觉,从而导致施教者和受教者认为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政教育,弱化了学科教育的知识引领与价值观统一的“隐性教育”功能[4]。

(二)教学理念受制于学科的应用与审美

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的问题,从语文的交际功能看,学生的语文能力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组成,这种能力十分着重语言的应用性,它形成了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能力结构。作为类型教育,中职语文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是学校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此,中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从“用”的视角创设学科认知、个人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等情境,开展言语实践,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显性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5];通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隐性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而语文课程思政元素主要集中在语文的审美功能里,语文课程选择的大量课文,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是语文人文性的直接体现。但由于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应用属性指向过于明确,导致了中职语文的应用功能大于审美功能,难以达到培养“全人”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受制于教材的形式与内容

江苏省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是2011年发行的,语文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组成。现行教材采用文体组元,每个单元都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组成,将选文及研习、探究和互动方案等学习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既相对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学习单位。现行教材以选文为主,以文体组元,开展知识点教学或单篇教学。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要求,把“课程思政”思想贯穿于始终,充分考虑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一组教学材料作为设计对象。但由于目前新版教材还没有施行,这就造成了教材与课标的脱节。

(四)教学模式受制于升学的样式与选拔

2019年,江苏省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超过60%[6],近两年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增量更加明显。由于受升学考试导向的影响,中职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以讲授为主、以书本为本,教科书的内容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来源。在这种现状下,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和抓住考试效度,教学模式大多数采用“灌输”为主。而“课程思政”属于一种内化行为,直接传递给学生非常抽象,需要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中职语文教学需要将整个学习活动通过专题设置于情境之中,尤其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需要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中体察课程思政。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受制于升学导向的要求,却偏离了“立德树人”的方向。

(五)教学成效受制于学生的吸收和内化

由文质兼美的课文组成的语文教科书,饱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多方面地展示了自然之美、文化之美、人生之美、思辨之美,这能够在思想认识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因此,语文学习是学生在接受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和文字所承载的情、志、理、趣的学习中,触摸民族文化,感受民族底蕴,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但在一周只有四课时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很难积极主动地学习到其中的思政元素并且内化到自身的行为之中;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也很难形成良好默契与有效互动,造成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不兼容,犹如“两张皮”。

三、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为有效发挥中职语文以文培元、以文化人的思政教育作用,中职学校需要在分析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突出问题导向,凸显实践取向,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让闪光的思想、崇高的精神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一)以同向同行的理念推行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统筹挖掘各类岗位、环节、场域的育人功能,有效放大“思政课程”的育人效应,实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语言理解与运用”,还应突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更要做到教学中与思政教育元素相融合的“审美发现与鉴赏”和“文化传承与参与”。特别是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及作品中,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和交流,感受现代产业、企业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语文教学的同向同行。

(二)以课程目标的统一理解课程思政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目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简单的叠加,更不是直接的拼凑,而是有机统一在语言文字能力运用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所强调的使用属性,从更高层次看,其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活动,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属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中职语文在突出工具性和科学精神的同时,更要强化人文教育;在弘扬人文精神的同时,亦不能摆脱“语用”功能。以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格物致知”为例,教材编排了《景泰蓝的制作》《伯格曼法则在北极》《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三篇必修篇目。这些篇目在介绍科学发现、阐释科学见解、推行科学方法的过程中,精妙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获取了反映现实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知识,而且得到了改造世界、造福世界的伟大力量。

(三)以文质兼美的教材落实课程思政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参照和示范资源。由于教材规定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它既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对于广大中职教师而言,其应格外重视教材的使用,利用教材内容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具备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把贯彻课程思政作为方向自觉、文化自觉和教学自觉。方向自觉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化自觉是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自觉是依据教科书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挖掘教学素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因此,在教学实践时,中职教师既要按照教材和选文的逻辑进行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又要引导学生体悟教学素材的思想政治元素。例如,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安排了《静女》《归园田居》《将进酒》《旅夜书怀》四首诗歌。四篇经典诗篇的选择,分别反映了先秦、魏晋、唐朝的时代风貌,还兼顾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诗歌风貌,同时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淳朴浪漫的情怀、静穆朴素的情感,体验诗人的忧患意识,领略作家的爱国热情。

(四)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强化课程思政

与单元教学相比,专题教学扩展到一组课,以一组材料作为教学对象,更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2020版新课标在基础模块安排了8个专题,在职业模块安排了4个专题,在拓展模块安排了3个专题,这打破了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文学体裁组元的惯例,也打破了说明、议论、抒情、叙事文体组元的模式。整合不同文体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支架阅读等方式,开展读书报告会,改编课本剧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的能力和水平[7]。这样的专题教学重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可以有机融入职业道德、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形成互动式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课程思政”是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新理念、新课题。语文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强调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语文教师需要因时而进,树立“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方略,领悟其旨归;需要因事而化,统筹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中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思政”方法。充分发挥中职语文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是中职语文的教学自觉。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