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礼 艳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是指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强化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为教育教学目标,根据职教师范专业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挖掘“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切实将价值引领贯穿“职业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其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021年4月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最为核心的四大教师职业能力有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这与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不谋而合。
推进“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教师的行动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思政能否有效推进的根本依托,教师的能力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变量[1]。因此,“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能落实见效,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改善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行动策略势在必行。
教师角色是指社会对教师职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情境中所应该表现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教师并不是只有一种单一的角色,而是不同角色的统一体[2]。“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中的教师角色主要是指教授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专业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应当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争做“四有”好老师,能够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培养职教师范生的重要专业课程,具有师范性和职业性两个显著特点,即既有“教育学”课程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思政元素,又有职业心理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思政元素。职教师范生是未来的职教教师,为了培养这些未来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全面素质,“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应当做好表率,成为合格的示范者。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既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在道德情操、品行作风、学识技能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的楷模。
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既要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发挥引领作用,也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自主建构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当结合相应的思政元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等,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学生学习上的引领者。
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仅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是不够的,还应当开展课程思政教研,做到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发现问题,并将这些教学问题提炼出来作为课题进行研究,这样在完成教研课题的同时,也能解决教学上的问题,教学和研究两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做到教学和研究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共同为“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服务。
当前,“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专业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引导作用,但在具体行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认知上思政意识不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如果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足,就会带来课程思政行动上的“不行动”。有些“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认知上并不真正认同课程思政理念,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教师的事情,与其他课程的专业教师无关;有些专业教师没有认清自己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角色地位;还有些专业教师虽然认可课程思政的作用,但是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是“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和思政教学的融合,从而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渗透进“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
“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情感上热情投入不高。他们往往对传统教学很有热情,很重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思政教育上不愿意花费精力去准备并落实到教学中。有些专业教师未能在思想上认同课程思政教育,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从而在情感认同上也存在差距,投入的精力有限,参与热情不高。如果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情感上热情不高,那么他们在进行思政教学时,声音表情、面部表情与体态表情就会显得很平淡,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激情,从而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
“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行动上思政融入不够。有些专业教师认为只要把“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就行了,在课堂上只注重传授相关知识,没有主动进行思政教育;有些专业教师认为思政课程就是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两方面的教育,从而将思政教育生硬地加入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学效果差;有些专业教师虽然认可课程思政理念,但在思政教育融入上不注重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不注重结合课程特有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导致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严重脱节。
“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上能力不足。有些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具有较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但是在政治理论知识和政治素养上有所欠缺;有些专业教师由于思政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能力结合课程特点,挖掘其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些专业教师虽然在备课时进行了充分准备,努力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但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未能掌握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思政教育融入得牵强附会,导致教育教学效果欠佳,未能实现课程思政目标。
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行动策略,教师需要从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师生互动等方面进行。
行动为基,理念先行。要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师行动效应,专业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包括坚持知识性和思政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师范性和职业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等四个方面。
1.坚持知识性和思政性相统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坚持知识性和思政性相统一。课程思政不是要求专业教师弱化“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将专业课上成思政课,而是要求教师立足专业教学,深入挖掘“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到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达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3]。“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着力点,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教师观和学生观,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要求教师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师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权威传播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主导者[4]。因此,“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探索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采取情境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将“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此外,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而是取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合作者和探究者。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结构的建构,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尝试主动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实现自主成长。
3.坚持师范性和职业性相统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要求教师坚持师范性和职业性相统一。“职业教育心理学”是培养未来职教师资的专业课程,这要求“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也要遵循职教师资培养规律,注重师范性和职业性,充分挖掘师范性上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思政元素和职业性上的大国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在开展师范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把涵养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等素养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全面培养职教师范生的“师范”素养和职业素养。
4.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要求教师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求“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而是要充分挖掘“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知识讲授中,将专业知识教育的显性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将部分思政教育的显性教育和部分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从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强化教学设计的体系化、深化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四个方面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应加强思政育人的针对性。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制定课程教育目标时,不仅要包含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还要包含思政育人的素质目标。对于“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而言,其素质目标就是要增强学生对职教师范专业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善学、能做、会教、爱生的职业教育工作者。
2.强化教学设计的体系化。“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体系化设计。课程思政不是对课程某一章或某一知识点的思政元素的挖掘,而是要对整个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教师应深入挖掘并提炼“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各个章节的思政元素,认真分析其教育功能,并将课程内容、思政元素、教育功能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其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政素质,实现“三全”育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功能。
3.深化教学内容的渗透性。“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重视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如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具有时效性的思政资源等思政内容与“职业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契合点并进行融合渗透,在开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学生专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双提升。这要求专业教师加强对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的深层学习,做到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而深入地渗透思政教育。
4.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单一的讲授法在调动学生主动性方面效果不理想,仅仅是教师的讲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学生需要更多地参与课堂。因此,“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基于问题开展讨论等多样的创新型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达到思政育人目的。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主要包括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课程思政学习、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交流和确立终身学习理念。
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承担“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加强专业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拓宽专业视野,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丰富专业实践经验,提升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在微末之间挖掘出课程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教学中灵活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因此,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必备条件,也是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基础。
2.加强课程思政学习。“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项基本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心理学”专业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要以六项基本要求为准绳,加强思政知识学习,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时事政治等相关知识及具体案例,只有这样,才能将思政元素灵活、自然地融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专业教学中,才能生动活泼地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从中受益。
3.加强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加强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组要建立“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学习共同体,开展课程思政集体教研活动,变个体作战为联合作战。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们可以相互交流,既可以在宏观上讨论如何进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也可以在具体的章节上探讨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教师间进行思想的碰撞,发挥集体智慧,更好地开展“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同时,课程组可以邀请课程思政做得好的老师介绍自己的优秀经验,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促进优质资源互通共享。
4.确立终身学习理念。“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要求专业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专业教师要努力学习专业前沿知识,加快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掌握与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各种职业素养提升和课程思政教学培训,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师生互动,包括全方位了解学生特点、积极创设课程思政教学氛围、主动引导学生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和带领学生开展课程思政课题研究等。
1.全方位了解学生特点。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特点。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这要求教师要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思想政治状况,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课程思政与学生需求的结合点,做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和引路人,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政意识,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2.积极创设课程思政学习氛围。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要积极创设课程思政学习氛围。专业教师可以从思政素材中寻找典型案例,以鲜活案例为教学素材打开学生的思政视野,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专业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建“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资源库,让学生在寻找课程思政资源的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3.引导学生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对于职教师范生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其将来成为职教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打基础的,而课程思政实践能够让学生对课程思政理论产生探究热情,是检验课程思政理论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因此,要做好“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把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创新课程思政实践形式,打造校企合作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和实习实训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价值塑造[5]。
4.带领学生开展课程思政课题研究。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开展课程思政方面的课题研究。专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程思政课堂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带领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课程思政课题研究,学生能够沉浸式投入课程思政的素材和教育氛围中,在潜移默化中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学习和探索,提高参与课程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