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2023-01-24 21:55◎董
职教通讯 2022年12期
关键词:职教师范生心理学

◎董 云 英

高校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非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思想观念、道德修养等思想政治教育[1]。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在高校“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大有可为。本研究从剖析“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教学现状入手,着力破解“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和障碍,挖掘梳理该课程的思政元素,探索该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和策略,旨在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体现职技高师院校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特色的基本理论课程之一,是针对职业技术教育师范专业本科生(以下简称职教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主要介绍职业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除了讲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等内容外,课程还着重介绍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技能学习心理、职业技术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该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帮助职教师范生了解和掌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提升其作为未来职教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实践教学能力和心理素养。

基于上述课程定位,“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遵循心理育人、“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引领等多重要求,制定彰显师范性、技术性、学术性和思想性有机融合的课程目标,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立足于课程教学内容实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与方法,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养职教师范生成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问知识和宽厚的仁爱之心的“四有”准教师,切实提高职教师范生的培养质量。

综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不但能够使授课教师从根本上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职教师范生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继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整体上提升职教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2]。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技高师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类核心课程之一,然而,现阶段,“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情况,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授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有些授课教师对该课程的思政教育认识不到位,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所需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还有所欠缺,他们更多地侧重知识传授和技能传授,相对忽视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影响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推行。还有部分授课教师虽能有意识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但由于缺少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教学方式比较生硬、单一,导致学生接受度不高。

其次,“职业教育心理学”内容普教化且思政内容融入不够充分。一方面,目前大多数《职业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缺乏职教特色,对职业教育情境中的职业学校学生研究和职业教育的特色研究相对匮乏[3]。例如:在“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章节,大部分教材只宽泛地介绍了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未介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发展的个性特点与规律,部分教材虽出现了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容,但由于缺少实证研究结果的佐证,主观性较强;在“职业教育学习心理”章节,大部分教材并未能充分挖掘职业领域的知识技能特点,也未能有针对性地阐明职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与成因、基于实际情况激发职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以及基于实际情况开展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思政教育和课程知识教育融合的紧密度不足,甚至出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例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脱离了具体的课程内容,而将课程思政教育演绎为直接灌输;有些教师在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安排与时间分配上主次不清,抛开课程内容教学大谈思政教育,冲击了原有课程内容的教学。

再次,“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育人价值有待充分挖掘。近年来,由于职业院校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学历要求在提高,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范生就业前景堪忧,因此,很多职教师范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专业方向存在不一致,导致“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显得“无用武之地”,职教师范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较为被动,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学习自主性较差,而且所学内容大多停留在书本层面,与实践脱节,尚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这样的教学现状和效果与“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定位及育人理念还有较大的差距。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和理念,以课程思政为价值引领来进行“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与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缺乏“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当前,缺少科学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是影响“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落实的关键问题所在。由于目前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更多地停留在高校文件和各类大小相关教育会议上,还没有落实到具体措施上,也没有强制的硬性要求和考核制度,具体到“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也缺少对其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机制,从而影响了部分教师开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影响了课程的实际育人效果。

三、“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现路径

如何在注重培养职教师范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做好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已成为当前职技高师院校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课程思政正是基于此进行的积极尝试。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细无声”的价值引领,更注重顺其自然的隐性教育;课程思政杜绝生搬硬套,注重让学生自然接受;课程思政不是改变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把课程教学改造成思政课教学模式,而是要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教学的具体化、生动化的载体,在“育人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因此,针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现状,要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效果,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职技高师院校需从教学团队建设、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加强改革。

(一)加强“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课程思政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要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育人实效,职技高师院校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切实提高授课教师的德育意识、德育能力及人格修养。

首先,职技高师院校可通过组建课程思政指导小组,开展深入研究,帮助广大任课教师全面了解课程思政的背景、历史沿革及现状,根据职技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模式,结合职教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定期组织授课教师参与培训和座谈会,适当增加授课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学习和研讨的次数,创造授课教师相互交流、研讨的机会,提升其课程思政水平,改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效果。

其次,建立“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应以教书育人为构建逻辑,其实质是立德树人共同体、教师成长共同体、教学改革共同体[5]。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职技高师院校应优先选择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成立人员相对稳定且结构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应注重提升团队教师的能力素养,形成一个政治方向正确、成员专业知识与政治理论素养过硬的教师团队;同时,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及责任意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团队教师一方面要以育人为导向,重视课程思政,培养自己积极主动挖掘并运用课程思政元素的意识和能力,切实提高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水平,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确保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顺利达成。

总之,“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教师应加强教书育人的能力培养,厚植政治底蕴,增强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提升实践智慧,做到胜任与善任课程思政教学。

(二)加大“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力度

要推进课程思政,必须找到最能打动人、感化人的思政元素和教学载体。授课教师要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展深度挖掘和剖析,并进行创造性地总结、提升和具化,为职教师范生提供真实和典型的学习素材,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做到无缝衔接,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一般分为绪论、职业学校学生心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心理、职业教育教学心理和职业学校教师心理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拓展课程的德育功能,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的境界。例如:教师在讲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时,可以给职教师范生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体就是要不断满足自身更高层次的需要,不断追求自身发展,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认识到个体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明确个体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6];在讲授“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章节时,教师在引导职教师范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压力和挫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增强其耐挫力,帮助他们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此外,课程教学团队还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来更好地提取和凝练课程思政内容。例如:团队可以定期开展优秀课例观摩、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经验交流会等,由指导小组进行评议考核,结合学生评价反馈,对优秀建设成果给予表彰奖励;邀请课程思政指导小组的教师听课、反馈,反复推敲打磨,争取把每一堂课都做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例,最终建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改革“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多角度体现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应以学生的获得感和接受度为检验标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师要转变以往“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职教师范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展现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实现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解基本知识和理论部分时,应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并采用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以把职教师范生所学理论与他们的具体实际生活密切结合,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课堂小组讨论有助于增强职教师范生的参与性和集体主义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够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融入课程学习,让“乐学”“会学”“善学”在每位职教师范生身上得以更好地体现,以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四)优化“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检验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为教学内容选择提供客观依据。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活动,其实施效果如何?这也是课程思政研究者和实践者十分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由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显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很难用客观数据来表达,也很难从其它教育效果中剥离,因此,授课教师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考评方式,将思政评价融入整个教学评价中,重视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及综合评价[7],创新考核形式,充分彰显“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活力和张力,促进职教师范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同时,教师可围绕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设计问卷和访谈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师范专业的认同感、从教意愿等,并针对考核及调查结果深入探索将课程思政做得更实、更细、更有效的方式方法,着重长效机制的建立,更好地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完成对职教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塑造。

(五)加强“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目前,“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有效的实践支撑。授课教师在“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提炼总结教学经验,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研讨;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以期为“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如授课教师可调查职教师范生对“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材料、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教学评价等的看法,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教法改革建议,为发挥“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提供实践参考。

作为一名未来的职教教师,职教师范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师范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党和国家的心,要有家国情怀、政治担当,将来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是提升职教师范生专业水平、教育情怀、教育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的课程,也是培养一名合格的职教教师的关键课程。因此,“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要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职教教师,他们要能承担起未来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社会责任,才能顺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期望[8]。未来“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应重视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树立课程思政教学典范,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提供借鉴学习的模板;加强教师培训与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促进其政治理论向思政教育教学能力的转化;加强经验总结,强化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证研究;加强分析研判,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和学生成才率,从而进一步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做得更实、更深、更久。

猜你喜欢
职教师范生心理学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