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华
(淮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中国幅员辽阔,资源型县城数量众多,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资源型县城为国家发展贡献了大量的资源、能源。在此过程中,资源型县城逐渐形成以开采加工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而随着资源型县域内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枯竭,如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成为资源型县域所面临的重大课题[1]。“两山”理论的提出,为资源型县城经济转型指明了方向,资源型县城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发展,将更多的资源投入乡村旅游、乡村康养等产业,优化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乡村生态环境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本文以颍上县为例,基于颍上县独特的资源禀赋,探讨该县经济发展策略。同时,积极总结颍上县产业转型经验,从中提炼具有普适性的政策制度并向全国推广。
相关工作人员深入颍上县进行走访调查,发现该县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颍上县发展较早,以较为粗放的开采模式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在开采自然资源过程中,对当地土地、空气以及水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对于颍上县而言,保护环境不仅是实现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举措。煤炭产业作为当地重要的支柱型产业,在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了较大破坏。因此,当地政府必须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不影响居民收入的前提下,提升当地环保水平,减少经济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颍上县煤炭产业规模庞大,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当地大量居民从事与煤炭产业相关的工作,如果贸然削减煤炭产业规模,颍上县失业人口数量会快速增加,可能引发社会问题,这种以减少居民收入,限制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为代价强行推动的生态化产业发展模式无法持续。如果不限制煤炭产业的发展,颍上县生态环境将会持续恶化,如何在不影响居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煤炭产业的生态化转型,成为摆在颍上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两山”理论指导下,绿色产业成为助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康养业等服务型产业,降低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以绿色产业为领头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煤炭产业作为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明显,因此地方政府持续开展针对煤炭相关企业的环保监督工作。这种背景下,绿色产业要发挥其社会价值,积极吸收当地劳动力,提高绿色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的占比[2]。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要通过实地调查,挖掘颍上县绿色产业发展潜力,以旅游业与清洁能源新材料特色产业为支点,全面发展绿色产业,在提升当地居民实际收入的同时,提升颍上县环保水平,实现多方共赢新局面。
2.1.1 旅游业
该县历史悠久、人文蔚盛,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是全国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春秋时期的管仲、鲍叔牙,战国时期的甘茂、甘罗都是颍上人民的杰出代表。有“东方芭蕾”之称的颍上花鼓灯及颍上推剧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对当地原有的旅游景点进行升级与改造,管仲老街以及八里河水世界作为当地知名旅游景点,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上述旅游景点的建设与规划存在一定问题,游客数量较少,当地旅游行业发展徘徊不前。为了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地方政府采取“政府督导,企业投资,互惠互利”的产业发展策略,与专业的旅游企业开展合作,邀请旅游专业从业者到管仲老街以及八里河水世界景区实地考察,重新对旅游景区进行设计规划,同时依靠自媒体平台对外宣传景区,将管仲老街以及八里河水世界打造为“网红旅游打卡圣地”,提升颍上县旅游产业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来当地游玩。
第二,花鼓灯及推剧为当地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喜欢文化旅游的游客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地方政府牵头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通过大量的宣传将该博物馆打造为宣传颍上县旅游产业的新名片。游客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近距离欣赏表演,体验花鼓灯和推剧的独特魅力,以该博物馆为基础,提高文化旅游元素在当地旅游产业中的占比。
2.1.2 清洁能源新材料特色产业
工业作为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推动工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是必然要求。颍上县作为能源基地,应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补齐产业链条,着力将清洁能源新材料产业打造为经开区主导产业之一,以构建经开区发展新格局,激发该县发展新动能。
“两山”理论框架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只追求经济发展或者只注重环境保护,都是片面的做法[4]。因此,地方政府积极引导当地以煤炭业为主的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转型升级,为传统企业转型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确保传统产业能够顺利完成转型。颍上县的煤炭产业规模庞大,地方政府重点分析煤炭产业在生态化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包括煤炭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未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烧制煤炭过程中以燃烧水煤气作为主要的能源,影响当地空气质量、部分煤炭相关企业生产技术落后,产能低污染严重等。
针对上述问题,当地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煤改气”以及“退城入园”政策。前者主要的作用是减少煤炭相关企业污染排放,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后者的主要作用是改变颍上县煤炭相关企业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现状。为了确保上述两项政策能够真正得到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针对煤炭产业园内企业作出如下规定:
第一,针对搬入工业园区的煤炭相关企业,要对其生产工艺进行监督,果断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同时对煤炭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检验。第二,针对搬入工业园区的煤炭相关企业,需要对企业的规模有一定的要求,对于产业园中新组建的煤炭地砖生产线,其产能必须要达到1000万㎡/年,且煤炭相关企业每年的产值超过8亿元。第三,凡是搬入产业园的煤炭相关企业,必须要使用电能、天然气能源,以《建材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目录》为基础,对进入产业园的煤炭相关企业进行监督,确保每一家煤炭相关企业都具备专业的减排设施。
借助上述规定,淘汰生产技术落后、环保能力不达标的煤炭相关企业,实现了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的集中整合,确保颍上县煤炭产业在绿色化转型道路上能够“轻装上阵”。
落实“煤改气”政策能够有效降低煤炭相关企业产生过程中排放的污染气体,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派出宣传小组,向煤炭相关企业负责人、普通工人、颍上县居民讲解燃烧煤气所产生的危害,为推行“煤改气”政策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此外,颍上县政府带头,帮助产业园区内的煤炭相关企业与当地天然气企业、电力公司合作,签订能源供应协议,通过这种方式减少煤炭相关企业“煤改气”成本,激发煤炭相关企业尝试绿色化转型的积极性。与煤气相比,天然气的价格较高,煤炭相关企业响应“煤改气”政策,必然会造成生产成本上升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地方政府应该为煤炭相关企业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例如通过税费减免,缓解煤炭相关企业转型期间的资金压力,确保“煤改气”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21年12月,颍上县基本完成“煤改气”“退城入园”工作,全县范围内大中型煤炭相关企业集中在了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中,实现了对于煤炭相关企业的集中管理,完善了煤炭产业链。煤炭产业园区中的企业,在省级环保部门的检查中均顺利通过,煤炭生产技术以及污染物排放量满足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实现了煤炭产业的生态化转型。
“两山”理论的提出,为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想要全面贯彻落实 “两山”理论,不能只依靠政府的力量,还要集中社会各界力量,群策群力,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两山”理论落实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地方政府就必须要发挥宣传、引导作用,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让人们了解践行“两山”理论的必要性,为资源型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
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要组建“两山”理念宣传小组,以党员干部作为宣传小组的骨干成员,深入基层向乡村居民耐心讲解“两山”理论,并在地方政府内部组织干部系统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观,通过理论学习吃透绿色发展观以及“两山”理论,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资源型县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上述理论进行消化吸收,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观点,并在开展基层宣传活动过程中,将该观点介绍给基层村民,借助这种方式加强乡村基层居民与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沟通效率,让基层村民也能够了解“两山”理论以及绿色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尝试与当地高校开展合作,要求高校中从事“两山”理论研究的专家为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讲课,阐释“两山理论”的科学依据以及时代价值,通过这种方式转变地方政府中部分工作人员的陈旧观念,令其意识到依靠开采资源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进而思考如何开辟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特色,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绿色发展道路。
在实际工作中,颍上县政府抽调党员干部以及骨干成员成立“两山”理念宣传小组,在当地人流量较大的夹江广场开展环保教育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表演环保小节目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以及“两山”理念。此外,工作小组在颍上县主要路口设立临时的电子宣传栏,利用LED屏幕滚动播出与“绿色发展”有关的广告,并与当地电视台、广播台合作,开设宣传“两山”理念的专栏,打造“线上+线下”多维度宣传矩阵,将“两山”理念宣传工作渗透于颍上县各个角落。
资源型县域经济想要实现绿色转型,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各个资源型县域地方政府要积极构建人才长效培养机制,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第一,地方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与当地高等院校开展长期合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合,共同建设产业绿色转型课外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措施,通过顶岗实习、自主创业的方式了解当地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优势与劣势。第二,地方政府要定期邀请高校相关领域专家以及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为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讲解产业绿色转型具体措施,深挖当地绿色资源禀赋,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制定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通过上述方式培养一大批了解绿色产业的高素质人才。第三,地方政府要重视人才引进机制的建设,通过提高薪资待遇、社会地位等方式,吸引其他地区优秀人才加入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工作之中。例如,对于参与资源型县域经济结构绿色化转型的高技术人才给予补贴,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吸收高学历毕业生,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公务员队伍的平均学历以及综合素质,定期派遣优秀干部以及积极分子参加与绿色产业发展相关的培训活动,提升公务员工作能力以及环保意识。
资源型县域经济绿色化转型是一项漫长的工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需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监督保障机制,确保产业绿色转型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地方政府需要对环保监督问题给予高度关注,结合当地绿色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当前资源型县域经济结构,对环保督察工作进行完善与优化。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升环保监督力度,为绿色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在资源型县域政府干部考核体系中加入环保元素,将环保工作质量作为考察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引导其时刻保持对于环保问题的警觉性与积极性,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快速发现环保监督工作弱点与盲点,积极提出环保监督工作优化措施,在地方政府内部形成“人人谈环保、人人重环保”的良好氛围。第二,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与环保工作有关的政策制度,为环保监督工作的长期开展提供法律保障,践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工作原则,提升环保监督工作效率。第三,加强环保宣传力度,各个资源型县域政府要积极借鉴颍上县绿色产业发展经验,特别是环保宣传工作模式,在县域内人流密集的区域,通过LED屏幕、可移动宣传栏等方式,向群众普及环保知识,让群众意识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传统产业对于当地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危害,从基层入手培养环保意识。同时,为群众开设线上意见箱以及投诉平台,收集并整理群众反馈的污染问题,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实现“环保监督无死角”目标。
为了尽早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绿色化转型,地方政府要大力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以绿色产业的发展代替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部分资源型县域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保证经济水平,对于传统产业依然具有很高的依赖性,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激发绿色产业发展潜力。
第一,加强产业配套。地方政府要明确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明确绿色产业发展定位,推进绿色产业城乡协调发展,通过优化产业配套的方式为乡村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全新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服务产业,一方面摆脱传统产业对于能源的严重依赖,另一方面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通过建设产业园的方式,鼓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二,坚持生态化发展。地方政府要积极争取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借助政策红利实现资源型县域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具体工作中,要不断强化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结合当地资源条件以及产业发展宏观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传统产业转型成本,并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依靠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双引擎”带动当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重视产业创新。资源型县域政府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以技术创新积极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加强科研活动与绿色产业的契合性,实现高新技术与绿色产业的有效衔接,提升绿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依靠自主创新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实现“弯道超车”。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教育,与当地高校合作,为绿色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视阈下,想要推动资源型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立足于“两山”理论,积极开展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淘汰当地高污染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以及资源优化等方式,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颍上县政府积极响应“两山”理论,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不仅改善了颍上县自然环境,还激发了煤炭产业的新活力,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为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