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湘鄂川黔革命老区振兴的路径探究

2023-01-24 21:10鞠龙克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老区三农

鞠龙克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4100)

革命老区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脉,见证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而他们多位于多省交界地区的欠发达地区。为了“支持革命老区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让革命老区人民逐步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①2022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意在加强对革命老区振兴工作指导的同时,支持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以实现新的进展,营造全社会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氛围。因此,如何因地制宜地激发革命老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及其发展活力,全面推进2022年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成为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1 乡村振兴提出的主要历程与遵循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系统要求和总抓手,通过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补齐其发展过程中的短板,解决好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国家的现代化。其中“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三农”工作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性工作。农业丰收是国家稳固的基础,农民富裕是国家强大的前提,农村稳定是社会和谐的条件,“三农”问题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推动着国民经济持续协同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1.1 乡村振兴提出的主要历程

“三农”问题是关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发展前景光明,农村就会充满活力,农民收入才会提高。毛泽东一生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始终认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②。虽然未曾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但是基于对农村社会的深刻透视和农民贫困生活的切身体验,在其相关论述、文稿、文件中仍能看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步构想与蓝图,并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③的观点。还有民主革命后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分别提出过“农业近代化(现代化)”、农业社会化的具体步骤和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等论述。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当时“三农”的具体实际出发,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不仅找到了解决建设新中国的理路:“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的思想”,④即发展农业不仅是整个国民经济腾飞的基础,还能有效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也关系着国家稳定和小康社会的建成;还指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要靠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⑤从而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社会化进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有关农业问题的重要论述,全党上下视“三农”问题为党和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主张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第一位,“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⑥,不仅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还要通过发挥农业的基础地位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维护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全局。尤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命题,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充分显示了“三农”问题在国家总体建设中的重要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强调:“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加快农业标准化,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⑦促进农民收入的提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粮食需求量巨大,加之我国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和偏紧的态势。这对粮食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全面升级的新农业、全面进步的农村、全面发展的农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三农”重要论述的总体性概括和要求,即“三个必须”、“三个不能”、“三个坚定不移”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总抓手的“乡村振兴战略”及其总要求,持续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明确提出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来解决“三农”工作存在的根本问题,力求建设完整、全面和牢固的现代化。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之路的同时,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搭起了“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第十九届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建议》中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⑨。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提出 “四不摘”要求,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0年3月6日召开的决战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设置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5年过渡期。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5月中办、国办通过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等,这不仅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有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也能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最终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1.2 乡村振兴提出的主要遵循

乡村振兴的提出不仅适应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和农情,也契合了我国新阶段的发展需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的艰巨性,需要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疫情影响,“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⑩

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乡村振兴提出的主要依据

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还会根据其发展变化确定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战略及其方针政策。中共八大和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分别确立了我国当时社会所处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都表明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当时我国的国情。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重新界定,充分反映出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变化。这不仅科学判断了我国所处新时代的阶段性特征,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新特点和新变化,还精准判断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新的历史方位。

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虽然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但要求中国人民不仅要理性认知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性、复杂性,还要深知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使之成为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纲领、政策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使我国发展面临国内外相互交织并存的机遇与挑战,需要立足历史交汇期的关键节点,全面统筹两个大局,精准把控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机,在变局中开拓新局,在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核心的前提下,着手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不仅需要党中央和政府对乡村振兴进行顶层设计,还要做好乡村振兴规划、区分重点等,循序渐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乡村振兴提出的现实基础

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华儿女心底最朴素的愿景之一,小康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小康可以追溯至《诗经·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此处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而法家治理思想所体现的“小康社会”表现了百姓对宽裕、殷实理想生活的追求。可见,小康的标准会随着时代发展有所提升,实现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戮力同心、砥砺前行。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愿景,不仅把“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划蓝图,还科学制定了跨世纪发展的“三步走”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这是自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社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的接续奋斗目标。

千年期盼百年拼搏,今朝梦圆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追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全面、均衡发展的过程,还是一个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迈进的过程。所实现的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全体人民认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高质量发展小康,但它并不是终点,而是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因此,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的变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和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并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其奋斗目标。

第三,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提出的目标追求

共同富裕蕴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主要内容之一。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时富裕,而是消除两极分化贫穷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和精神全面的富裕;是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自1953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提出“共同富裕”的思想观点以来,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通过消除现实差距的求富之路,受到全党和人民群众的普遍高度认可。

共同富裕在与社会主义进程的反思中,其理论和实践都得以升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邓小平有关共同富裕的思想,按照效率与公平的方式在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按照“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人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不懈的追求,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也在2021年落户浙江,然而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通过“精准扶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纵观70多年来追求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经历了从 “利益均享”—“利益分享”—“利益共享”的转化,意在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中国梦的提出蕴含着习近平对共同富裕的时代解读和新认知,期许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

2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关联

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不仅推进了贫困地区民众生活的持续改善,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还要全面推进2022年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绘制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时代画卷。这需要深入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保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一体化和整体化推进。

2.1 两者的耦合性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为扶贫开发战略,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下,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村共抓落实的机制,主要通过激发农民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加快“三农”的现代化,推进产业、教育、生态、医疗等民生领域全方位的提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所作的重要战略部署。

第一,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与基础,为乡村振兴继续发力提供了重要保障。乡村振兴试图通过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第二,两者时间安排的交叉重叠性。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跨度为2015年至2020年,乡村振兴的时间安排为2018年至2050年,使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奠定基础的同时,乡村振兴的实施也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第三,两者共同体现了党对“三农”工作的深切关怀。脱贫攻坚主要通过“五个一批”等措施不仅解决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还要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而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的快速推进,从城乡协同发展的维度保障贫困地区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依据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持续推动农村多方面的整体升级。

2.2 两者的差异性

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不仅要补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三农”领域的短板,还要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推动贫困地区协同发展和乡村的全面振兴,是实现脱贫攻坚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

第一,两者手段的差别性。脱贫攻坚是在确定时间内通过精准扶贫的方式帮助扶贫对象脱贫的重大行动,聚焦于解决贫困问题专业性路径的践行,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乡村振兴不仅内含脱贫攻坚的任务,还是脱贫攻坚的逻辑延续,为脱贫攻坚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与既定目标,主要基于乡村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布局,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的长远性规划,通过造福亿万农民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两者分目标战略的相互支撑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都是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者主要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主要目的。第三,实施路径之异质性。脱贫攻坚主要是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等方式解决贫困地区特定人群的基本需求,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而乡村振兴实现主导力量由政府转变为市场,尤其通过“五个一批”中的方式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总之,摆脱贫困的深厚基础和最大潜力都在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功能的乡村,它与城镇一起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需要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按照乡村振兴的总方针和总要求,推动“三农”工作的优先开展,真正实现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

3 湘鄂川黔革命老区振兴的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不仅要贯彻实施党和政府的总要求,还要根据我国60万个行政村在自然环境、民风民俗、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规划先行、分类施策,做到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能搞“一刀切”和形式主义。湘鄂川黔革命老区作为当初长江南岸的最后一块根据地,广大军民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培育红军2万余人,在数次绝境中坚持革命理想信念,形成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精神更需要在革命老区振兴中得以继承和发扬。

3.1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精神的形成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革命处于低潮、红军突围长征的生死关头,以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被誉为“江南延安”。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建设革命武装、完善各级党组织等举措,不仅钳制围剿中央红军的国民党30余万大军,策应和配合了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使根据地成为孕育红二方面军的沃土,还粉碎了张国焘试图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阴谋,促进了红军三大主力的统一,为长征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从中凝聚成伟大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精神:服务、服从、敢战、善战。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精神作为苏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不仅有别于中央苏区精神,更要体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特色。其中服务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成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服从精神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与生俱来的品质,强调对党中央的坚决服从;两者主要源自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信仰、人民群众的忠诚。敢战精神就是不惜牺牲生命以获取革命胜利,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善战精神就要排除万难险阻求得革命胜利,体现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智慧与胆识。

3.2 践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精神

回忆过去的烽火岁月,湘鄂川黔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⑿,让共产党人的事业血脉永续。为贯彻落实革命老区振兴的工作,需要践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精神,使之成为湘鄂川黔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精神支柱,加快湘鄂川黔革命老区的振兴,使革命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

其一,弘扬服务精神,就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要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贯彻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践行群众路线,为群众脱贫攻坚办实事,杜绝“四风”问题,做到凡是涉及贫困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听取其意见,凡是损害贫困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确保扶贫和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地、开花、结果,赢得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其二,弘扬服从精神,就是要坚定服从党中央。湘鄂川黔革命老区在乡村振兴中要继承与弘扬服从精神,服从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统一领导,并根据湘鄂川黔革命老区致贫的原因,做到服从与因地制宜的有机结合。其三,弘扬敢战、善战精神,必须以“战”的姿态、举措、精神,做到敢战、善战、胜战。湘鄂川黔革命老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党中央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结合湘鄂川黔革命老区贫困群众致贫的具体实际情况,坚定信心和决心,以决战的姿态、决胜的气势,奋力拼搏,化被动为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和保障机制,确保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完成。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曾被任弼时同志称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新时代不仅需要准确界定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历史定位,更要聚焦其革命老区振兴过程中的问题,抓住湘鄂川黔革命老区振兴的机遇和比较优势,发扬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创湘鄂川黔革命老区振兴的新局面,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实现创湘鄂川黔革命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注释:

①国务院印发意见: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N],人民日报,2021-02-23(4).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

③李桂、孙善杰、李蓉蓉,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域下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2(4).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28.

⑤韩长赋,邓小平处理农民问题的思想方法[N],人民日报,2004-08-31(9).

⑥江泽民文选(第 1卷)[M],人民出版社,2006:263.

⑦胡锦涛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15.

⑧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N],人民日报,2020-11-04(1).

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22-02-23(1).

⑾邓小平文选 (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4.

⑿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老区三农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延安,老区的希望
革命老区迈上幸福路
老区在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