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谚语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2023-01-24 11:52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谚语安徽君子

张 艺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号召全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砥砺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安徽人民历代勤劳勇敢,奋斗观早已镌刻在安徽人民的血液基因里。《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永不止息亦是君子的重要品德。语言是文化的负载者、阐释者和建构者,常常具有民族“图腾”的作用。谚语作为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生动地传递着人们世世代代在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念。口耳相传的谚语携带着生长于中国农业社会土壤中的深刻理念,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延伸到今天,其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奋斗观和君子文化至今熠熠闪光。

一、安徽谚语中的奋斗观

中国人推崇勤奋进取,自强不息。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在总结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时曾多次指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发展不竭的精神动力[1](P37)。奋斗进取是谚语中提及最多的品质之一,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为人们广泛认可且广为传颂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30次提到“奋斗”,先后论述了奋斗的定义、奋斗的目的与动力、奋斗与实践的关系、奋斗与发展的关系等。这些方面在安徽谚语中都有着朴素的论述,既体现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常见谚语中,也包含于极具地域特色的谚语中。

(一)什么是奋斗

奋斗进取是安徽谚语中提及最多的品质之一,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为人们广泛认可且广为传颂的品格。在安徽谚语中,勤劳奋斗的人生信条不是抽象地存在于说理中,而是以具体的方式告诉人们如何才算得上努力拼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以时令轮回来衡量奋斗,不论数九严寒还是三伏盛夏坚持不懈地努力就是奋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以时间的长度来丈量奋斗,通过“一分钟”和“十年功”的鲜明对比告诉人们所有成功都是由无数的艰苦努力造就的,哪怕是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就都是无数汗水的凝结,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付出千倍万倍的时间。“不怕慢,就怕站”用生活中最朴素的现象告诉人们人生进取之路就如同生活中行进的道路,不怕行进缓慢,最怕停滞不前,告诫人们勤劳进取不仅是一时一刻的努力,而应该是一生不懈的追求。广德民谚“犁底生白玉,锄头出黄金”、六安民谚“只要不偷懒,肥料堆成山”、铜陵民谚“不怕锄得浅,但怕不多锄”、无为民谚“要想吃饭,就得苦干”、淮南民谚“地是父母面,一日见三面”都是用农业生活中极其常见的场景情境来教导人们勤奋努力。

奋斗的反面是懒惰懈怠,谚语常常利用二者的鲜明对立来进行说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用“高”和“低”这对反义词,说明两种不同的方式态度。努力向上是人该有的人生态度,就如同水往低处流淌是自然规律一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则具体到每一个个体,“少壮”与“老大”相对,“努力”和“伤悲”相对,告诫人们年轻的时候如果不努力奋斗,到年老时必然悔恨不已。“人生能有几回搏”将漫漫人生路和拼搏进取的关键时刻两相对比,突出拼搏奋斗本身的机会难能可贵,更应珍惜。这些谚语旨在告诫人们勤劳进取才是人生常态,消极懒惰是万不可取的,并从多个角度告诉人们如何奋斗。正是这些朴素的道理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懂得每个人都要不断进取向前,勤劳奋斗已成为每个人的内生动力。

(二)奋斗的目的和动力

安徽位处江南,遥望东海,地形地貌多样,特别是皖南山区丘陵起伏,人口稠密,耕地总量小。道光《徽州府志》有载:“东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阨”,徽州地区更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的民歌。面对艰苦的自然条件,安徽人民并不怨天尤人,而是依旧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精耕细作,粮经作物并举。中国人民在农业生产中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农耕社会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付出才能有所获得。农业收成受自然条件影响巨大,气象条件差的年景甚至颗粒无收。但是人们从不埋怨放弃,来年仍然按照农时播种生产。安徽农谚有云“人勤地不懒”,这是劳动人民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经验。这个基本的农耕信条不仅指引着安徽人民的农业生产,更是指导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农业生产到个人前途,从家庭成长到国家发展,无不是这个道理。

安徽历代重读书,宋明清三代,徽州地区素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的佳话。桐城地区多兴书院,走出了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一大批文人雅士。黟县民谚有云“砚耕如田耕,全在一个勤”,读书人十几载寒窗苦读,信奉的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安徽人民从不奢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人们更在意的是付出了努力和汗水,终将会有所回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论是农业生产,还是个人生活,为了能有所收获,取得成功,就必须勤勤恳恳,贯穿始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虽然一时一刻的勤奋努力并不能获得成功,但人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终有一天会获得成功。这几条谚语直至今天仍然是安徽人民乃至全体中国人民的人生信条,广泛地应用在语言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奋斗与实践的关系

奋斗不仅在于埋头苦干,更在于学习和实践。学习不是死读书,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学习。谚语流传于民间,对于实践的要义阐述得极为清晰。“处处留心皆学问”,就是告诫人们学习不仅是在于书本,更在于生活中的处处。要时刻留心,勤学笃思,不断钻研方法和策略,为我所用。“书到用时方恨少”更是从学习和实践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角度,字面意义阐述人们往往在需要时才觉得学习得不充分,实际意在强调在读书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学习进取的意义和价值。“书山有路勤为径”提醒人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发扬勤奋刻苦的精神,以“勤”为径才能获取知识和收获。“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强调学习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想学有所得,必须靠自己努力。更有“活到老,学到老”鼓励人们在人生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做到知行合一。

在勤奋进取的道路中,与努力学习相辅相成的是广阔的实践。这种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得到的最直接的经验和教训,以谚语的形式浓缩传递出来。安徽人民一直重视实践,更在实践中强调和践行奋斗观。“实践出真知”是对实践最好的注解。谚语来自民间,其中对实践的认识往往传递出朴素的辩证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实践和读书二者都非常重要,都需要艰苦和努力才能达成。“万卷书”不易读,“万里路”不易行。学习和实践在质和量的双重维度下并行而立,相互促进,这是对奋斗的充分解读。“事实胜于雄辩”,“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都是以两相对立的方式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以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喻理,说明进了山要向打柴的人请教,到水乡要向打鱼的人请教,指做事要向内行和知情的人学习。谚语巧妙地说明了学习和实践两者的关系,明确阐明向实践学习亦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此外,“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说明实践能丰富阅历增长见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辩证地说明了全局和细节之间的关系,指导着人们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明了“说”和“做”之间的关系,意在强调“践行”。颍上民谚“叫一万次苦,不如动一步”、肥东民谚“要知梨子味,亲口尝一尝”、绩溪民谚“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干过”更是用形象生动的描述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四)奋斗的精神内核

谚语常以具体的意象比喻事理,尤见于以路程喻人生。即将人生比作一条道路,有坦途有荆棘,时而上坡时而下行,有时能看到美丽的风景,有时却又布满沟壑。保持奋斗本质上是永不停歇和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谚语中的奋斗观正是通过各种比喻告诉人们无论人生路上的哪一种情况,都应该保持不断行进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勤奋进取。

人生之路,起头很重要。老话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便是鼓励人们起头很重要,再遥远的道路,再伟大的事业都要从脚下一步一步踏实的脚印开始。“万丈高楼平地起”用“高楼”代替“千里之行”,以不同的意象说明同样的道理。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也不能掉以轻心,坚持不懈乃是奋斗的要义。“行百里者半九十”,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懒惰停止,任何事情不到最后一刻都不算成功,因此勤奋努力也应贯穿始终。“一口吃不成胖子”则是用生活常识告诫人们一时一刻的努力并不能取得成功,唯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有所收获。在人生这条路上,中国人民一直没有止步,从头至尾,踏实走好每一步,这是中国人心中的“勤奋努力”。

奋斗的可贵在于自始至终的坚持,更在于逆境中的百折不挠。人生的道路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坦途时要坚持,逆境时更要自强不息。谚语中这样的描述比比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给了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告诉人们只要努力勤奋,终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具体给出了困难险阻与获得成功之间的关系,告诉人们只有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吃尽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才有可能最终获取成功,激励人们不断努力获得人生价值;“功到自然成”告诉人们只要下了苦功,自然能获得成功。这些谚语都是告诉人们在勤劳进取的道路上一定要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同时也鼓励人们只要克服困难,必能有所收获。当人们遇到的具体的困难时,谚语有云“吃一堑长一智”,遭遇挫折和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马鞍山民谚云“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望江民谚云“不管风浪有多大,先问自己怕不怕”,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加上有着自始至终的坚持,以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气魄,这就是奋斗观的精髓。

在传统农耕社会,只有耕耘,才能收获个人的存在、家庭的兴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安定。世世代代不间断的耕耘和劳作是家业兴旺、国家繁荣之本。正是农业社会的这种生产环境培育和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和性格[2]。

二、安徽谚语中的君子文化

勤奋努力、坚持不懈、不畏挫折、勇攀高峰,不仅是时代奋斗观的核心内容,更是中华君子的重要品质。君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内涵丰富。“君子”是中华文化中的理想人格的代名词,在中国现存最早古籍如《尚书》《周易》中已频繁使用。“君子”词义经历如下的演变过程:贵族统治者→有位、有德的贵族男子→有德的贵族男子→有德的男子→有德的人[3]。君子具有的品格就是中国人推崇的理想人格。

那么什么样的品格才是君子品格呢?君子既不是难以见到、难以企及、仰之弥高乃至高不可攀的圣人,也与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见利忘义、斤斤计较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理想而现实、尊贵而亲切、高尚而平凡,是可见、可感,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4]。安徽谚语中有许多朴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构筑了老百姓心目中亲切美好的君子人格形象。

(一)胸怀大志、谦虚礼让

作为一种口头语言形式,谚语往往使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来说明深刻的人生道理。“站得高,看得远”意指生活中有丰富的储备和积淀,比别人的起点高,站位高,自然能有更开阔的视野。“好男儿志在四方”更是用“四方”喻指天下,意指好男儿应该胸怀大志,不拘于一时一地。“有志者事竟成”是强调志向的重要性,有远大的志向并朝着它不懈努力奋斗,必然会获得成功。这些谚语共同说明胸怀大志是人们心中崇尚的理想人格。胸怀大志的同时还应谦逊有礼。“好汉不提当年勇”告诫人们不应该沉迷于自己曾经的成绩中,应该时刻向前看,虚怀若谷。“人贵有自知之明”更是直抒胸臆,告诫人们应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大。“满招损,谦受益”引自古书,说明骄傲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谨慎会得到益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是借自然现象喻指人生道理。高山之外还有更高的山,强手之外还有强手。在这样的对比中,告诉人端正自己的心态,保持谦虚。

(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君子还应严以律己。“正人先正己”是君子的重要信条。“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先辈们早已悟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若想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就无法取得成就。“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以挥鞭快马喻君子之言,意指品格高尚的人话一旦说出口就不能收回去,表达了民间对君子人格最朴素的认识。“打铁还要自身硬”借用铁匠的常识,说明要战胜困难或改善环境,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宣州民谚“名誉大似命”、芜湖民谚“背空篮子好背,背空名声好累”、临泉民谚“穷死不偷盗,气死不告状”也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人们对自身品格的要求。君子重义,严以律己与宽以待人并行。要求自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他人却是“施恩不望报”。看似矛盾的叙述背后正是朴素的人格魅力。歙县民谚“大人不记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都是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品格高尚的人应该心胸豁达,不与他人计较小节。

(三)择善而交、重义轻利

在社会交往方面,谚语也有一系列的描述。宿州民谚“任凭你多习,习不过个理字”、马鞍山民谚“正是正,邪是邪;钉是钉,卯是卯”、泗县民谚“脚正不怕鞋儿歪”都强调了社会交往中对正直品质的要求。谚语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告诫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总是应该遵循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规律,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忌以貌取人。人们从初识到成为朋友要经受时间的考验,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谚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中国文化很重视社会交往,谚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君子对结交朋友有一定的要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交朋友的基本认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了中国人认为结交朋友的基本要求在于要有相同的人生追求。中国人十分推崇君子之交,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结交朋友需要时间慢慢相处,不同于衣服要常买常新,谚语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至真的友谊还要接受艰难困苦的考验,谚语说“患难见真情”。朋友的最高境界是“知己”,彼此相互了解且情谊深厚,谚语说“人生难得一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

谚语中鲜少有严谨缜密的逻辑论述,只是通过这样形象的描述,或两相比较,或直抒胸臆,传递出人们对理想品德朴素的认识。

三、安徽谚语的当代价值和启示

“语言是民族精神”[5](P10),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很早就阐明了语言和人类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安徽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奋斗观和君子文化内涵,深刻反映了老百姓的价值观,到今天仍然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当代价值。

(一)有助于明确君子文化的时代内涵

“君子”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其内涵是丰富且深厚的。“君子”一词,在中国现存最早古籍如《尚书》《周易》中已频繁使用,其意义演变逐渐从有地位转向有德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但是何为君子之“德”,是学界一直讨论的焦点。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所言“仁义礼智信”的君子之德是否产生变化。谚语里的奋斗观和理想人格的描述可以为这个问题的思考提供一些线索。徽州是“程朱阙里”,儒家文化在安徽地区乡村民间的厚实沉淀,安徽地区的很多谚语都浓缩着儒家的文化价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充分说明了君子文化中的义利观,“明人不做暗事,君子不说假话”表达了君子文化中的诚实守信,“君子动口不动手”强调了君子文化中的礼让和谦虚。这些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传递了老百姓对于“君子”最常见的理解,讲述了君子的诚信、礼让、上进、讲道义、有同情心等方面的特征。语言中隐含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往往是习焉不察的[6]。这些谚语传递着老百姓朴素的认识,也最直观的表达出人们对理想人格的共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谚语传承千年,意味着其中所承载的奋斗观和理想人格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接受认可,至今仍广为传颂。这或许为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君子之德提供一些线索。

(二)有助于挖掘安徽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

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7](P1363)。一个文化系统可分为三层结构,即操作成分、核心价值和原本精神[8]。操作成分是文化的表层结构,往往随着生活实践的变化而改变;核心价值是操作成分的依据,可以对适用性的具体观念作出解释,是文化中较为深刻的层次;原本精神是一定民族在一定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总体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根植于社会土壤,扎根于人们的观念形态和心理结构,百姓日用而不觉,表述了人们对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最基本观念。

谚语正是上述三种文化结构的结合体。谚语的表层结构往往是生活中的某种知识和经验,即操作成分;谚语中说明的事理和总结的规律,就是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而这许许多多谚语汇聚起来的群像,便能描述出中华民族的原本精神。这种文化的结合体依存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本民族特定的历史、语言、生活习惯、物产风貌、自然环境等密切相关,以本民族为立足点[9](P119)。安徽谚语所反映出的勤劳观和君子文化就是这一地域人民在一定历史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总体精神状态。因此,谚语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形式,是研究地域文化的鲜活材料,对于理解文化观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徽谚语不仅承载了地域文化,更反映了深厚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常说文化传承要从活态性、生活性、多样性出发,坚持在生活中传承、在实践中创新。通过谚语把握和理解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其中的优秀价值,使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挖掘地域文化中最优质、最有现代意义的精神内核,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三)有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古国和农业大国,口耳相传的正能量谚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充分继承和传播蕴含奋斗观和君子文化的安徽谚语,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向世界发出了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引起了广泛共鸣[10](P2)。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喜欢使用谚语,在阐述新形势下中国深化同太平洋岛国关系的政策举措时就使用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论证从严治党时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回应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关切;在探讨国际间合作的时候使用了“一花开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是春”。这些通俗活泼又富有中华图景的谚语是我们中华农耕文明的真实写照,在语言上具有易于传播的特点,是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谚语中蕴含的奋斗观兼具形象性和哲理性,值得反复推敲咀嚼。这些谚语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传递中华智慧,历经百年,但仍然鲜活地存在于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奋斗观和君子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一,是中华民族思维和行为的最终依据和出发点,决定着很多文化观念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生存压力的持续和儒家文化价值观的禀赋叠加与共振,塑造了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11]这种内在的精神对当时乃至当下的社会都产生一定的作用并将对以后产生着持续的影响。正是这种信仰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综观语言载体,大量的安徽谚语让这种思想精神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焕发光芒生生不息。新时代下,对蕴含奋斗观和君子文化的安徽谚语进行创造性使用、创新性继承,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谚语安徽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谚语趣画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谚语趣画(一)